答案优选哈尔滨医科大学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组建而成。
学校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是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部委省共建大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69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委员1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1人,“千人计划”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学者2人。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设有1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长学制专业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硕士)、基础医学(“5+2”本硕连续培养);五年制专业为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监督、临床药学、法医学;四年制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学、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校本部在校学生13897人,其中研究生5331人,普通教育本科生7987人,留学生579人。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
2006年学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试点性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26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
“十二五”以来,主编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教材43部;获国家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课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
微小核苷酸(miRNA)功能学研究,microRNA转基因动物模型建立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分别得到《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著名杂志的赞扬。
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研究教学型的大学快速发展,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