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电视剧或电影?


有没有关于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电视剧或电影??电视剧《在悉尼等我》在悉尼等我超完整剧情 http://www.ruoyin.com/korea/13492.html http://www.ruoyin.com/korea/13492_2.html http://www.ruoyin.com/korea/13492_3.html http://www.ruoyin.com/korea/13492_4.html
有没有关于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电视剧或电影?

什么电影适合出国留学看

现今电影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势头正猛,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才渴望更好的,更优的教育资源,所以多数选择了影视制作留学,去电影产业、理念,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去深造、学习。这样一来也可以扩展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学电影去哪里留学好?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几所著名电影院校。

有没有关于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电视剧或电影?

1、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有没有关于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电视剧或电影?

USC是美国最为历史悠久的电影学院,它也为电影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占地60250平方英尺的互动媒体大楼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硬件资源,如:4K数字投影、Oblong g-speak gesture-control computing、多点触控屏幕等等。

USC的影视制作下分为七个方向:导演、制片、写作、摄影、声音、剪辑、美术。学生进入到学校后,即可开始大量的实践运用。

校友:George Lucas 《星球大战》、Robert Zemeckis 《阿甘正传》、Bryan Singer 《X特警》系列、Ron Howard 《美丽心灵》等

2.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美国电影学院( 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为两年制的研究生院。学费昂贵,且只招研究生,全部培养电影电视的制片、导演、设计、摄像、编辑及剧本创作人员,并不培养电影演员。一年有三千个不计算学分的表演课程供人选读,相当强调“做中学”,要学生不仅理解知识,还得亲自实际体验,并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该学院尤其注重实践,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就立即投入实践。从检查摄像机等各种电影制作设备的最基本常识学起。然后学拍摄、制作,开始拍摄2—3分钟的叙事片,对摄制工作进行初步了解和体验,之后再步步深入。

学生按专业分科,但并不封闭。大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开展联合作战。通常从每个专业选一个人组成一个摄制组,在练习拍片的同时,培养协作精神。步骤一般是由剧本创作专业的学生先拿出剧本,然后制片人根据这个剧本,考虑如何酬款,接下来是导演,他的任务是协调和指挥拍摄工作。至于演员,学院有一个机构,专门联络外面的演员,很多好莱坞的大牌演员都乐意被邀请参加拍片。

3.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心。Tisch学院主要分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三个学部。其中电影学院就是培养出很多著名导演与电影人的地方。相比西海岸的学校,NYU不但注重于商业电影,更加聚焦于文艺与独立电影,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学生的风格。

校友:Martin Scorsese《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华尔街之狼》Oliver Stone《野战排》、《刺杀肯尼迪》 李安 《卧虎藏龙》、《life of pi》

4.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School of Theater , Film and Television

UCLA的Westwood-based film school 主要有两大学科,一个是戏剧部门,另一个是影视数字媒体部门。在整个电影工业教育里,UCLA的写作编剧技巧被视为是最有特色的,也是最强的一个项目。UCLA的MFA项目多是3至4年,较其他电影学校MFA,学习时间较长。

校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Francis Ford Coppola)、编剧Eric Roth《阿甘正传》等。

5. 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加州艺术学院(英文名称: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简称:CalArts),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顶尖艺术学院。由华特 迪士尼(Walt Disney)投资成立,创办于1961年。原本是由迪士尼集团投资兴建的非赢利性高等艺术学院,被誉为迪士尼背后的种子工厂,迪士尼动画师的发源地。

它一共包括6所学院:艺术、评论、舞蹈、电影与录影、音乐、戏剧。至今约有五十余年历史,曾培养出无数的杰出艺术创作者,其专业艺术家、表演艺术工作者、电影制片、动画制作等创意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

学电影去哪里留学好?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几所电影专业院校,希望对申请影视制作留学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艺术留学资讯欢迎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专家。

推荐几部讲述(大学)留学生生活的电影呗大神们帮帮忙以前流行《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曾获过国际大奖. 讲加拿大留学生的电影《兄弟》《我自己的德意志》 《新宿事件》 《暗物质》《小留学生》《无法忘记你》 其他还有《我自己的德意志 》《我的法兰西岁月 》《啤酒花 》《时差七小时 》《秋天的童话 》《北京的西瓜》《樱桃》《风雨哈佛路》 在悉尼等我(电视剧) 杨,这种电影我都不太建议你看,看了后你会对国外的生活失去信心,的确在国外也不容易。 关于新西兰的我没找到,希望谅解!

请告诉我一些关于留学生生活的电影或者纪录片讲加拿大留学生的电影《兄弟》
《我自己的德意志》
我的法兰西岁月
啤酒花
《时差七小时》
《新宿事件》
《暗物质》
《秋天的童话》
电视剧:
《小留学生》
《无法忘记你》
《我在悉尼等你》
《李小龙传奇》

求有关留学的电视剧和电影小留学生(电视剧)
剧情介绍:
近年来出国留学潮为背景,以中国大陆小留学生刘纯、熊立、温小小、裘知文等人在加拿大的学习生活为主线,真实深刻地讲述了一群中国大陆青少年在异国文化冲击下的人生经历,演绎出一部大陆小留学生在海外成长的感人故事。
============================================================
我自己的德意志
剧情介绍:
过惯了优越舒适生活的肖扬从上海来到慕尼黑留学。办理入学手续那些日子,肖杨遇见了在上海时的铁哥们张大宽。为庆祝肖杨入学,大宽特意张罗了一次同学聚会。聚会上,和不学无术虚度光阴的张大宽及其女友于乐比起来,肖杨显得雏气十足而让人喜欢。聚会还没有结束,大宽和于乐趁肖杨不注意,偷走了肖杨自上所有的钱......
============================================================
我的法兰西岁月
剧情介绍:
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6岁的年轻学子邓希贤苦于报国无门,遂怀一腔救国的热忱,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
然而,刚到法国,邓希贤和与他一同抵达法国的同乡邓绍圣、纪德铭就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命运考验着年轻的邓希贤和与他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
当广大留法中国学生的思想在活跃中出现混乱之际,先进青年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引领时代潮头,在巴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播撒革命火种。
自此,邓希贤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1973年,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时,邓小平在法国朋友为他铺上的红地毯前深情地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其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
啤酒花
剧情介绍:
出机场,换列车,陈东独自出现不来梅郊外火车站站台焦急等待过后,陈东见到了霍夫曼派来接他阿楠姑娘能异国他乡见到一个中国人,陈东如同见到亲人一样,激动地走上前去将阿楠拥抱入怀阿楠一个中国人,五岁那年,她就被贝尔太太从孤儿院领养,到现长大成人,跟着霍夫曼学习啤酒酿造,经营小镇上酒吧
对于并不非真心前来学习啤酒酿造技术陈东,霍夫曼不顾与陈东爸爸交情,第二天早上就对陈东下了逐客令要不阿楠妈妈贝尔太太从中说情,陈东打着留学德国,前来寻找他不来梅学习音乐女朋友林丽计划就要泡汤要知道,陈东德国签证霍夫曼用自己啤酒作坊做抵押但尽管如此,霍夫曼给陈东宽限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不能用德语对话,还得收拾东西回国霍夫曼宽限,让陈东情不自禁地又一次将阿楠姑娘拥抱入怀阿楠和贝尔太太儿子迈克帮助下,陈东德语进步很快一个月差两天时候,陈东被阿楠带到了不来梅,这里,陈东见到了林丽出乎陈东意外,林丽对于他到来并不热情,而留下一个电话号码匆匆离去
从不来梅回到乡下啤酒作坊,陈东寻亵滋事酒鬼面前表现出来勇敢,让霍夫曼改变了对陈东看法,继续收留了陈东其实,陈东尽管有些孩子气,但他到来给贝尔太太一家带了欢乐,给阿楠带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甜蜜感觉不久一个周五,陈东唐突地出现林丽住处让陈东感到愤慨,此时林丽为生存所迫,一个德国老头面前出卖了自己
林丽出卖了自己,陈东也就没有继续留不来梅必要了以拥抱阿楠姑娘方式掩饰内心痛苦之后,陈东跟霍夫曼告别此时,陈东才发现出国前爸爸带给霍夫曼一份文件丢了机场回到机场,陈东认领回记载着中国最早酿造啤酒文献资料,并试着将他翻译成德语逐渐成熟坚强起来陈东并没有就此回国,直到亲临莱茵河,靠打工挺过来陈东最终远远看见霍夫曼啤酒作坊那一刻,手里拿着啤酒花陈东明显消瘦,但消瘦脸上镌刻着男人成熟和坚强
============================================================
暗物质
剧情介绍:
影片题材取材于真实故事,其蓝本是发生在1991年曾轰动国内外的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一案。刘烨出演留美学生卢刚,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被卢刚枪杀的衣阿华大学副校长安·柯莱瑞教授。
安·柯莱瑞是衣阿华大学最有权威的女性之一。她的父亲曾到中国传教,她出生在上海,对中国很有感情,并对中国留学生相当爱护。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中国留学生卢刚在刚刚获得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
开枪杀人的卢刚是北京市人,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选拔,毕业后旋即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衣阿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时年22岁。聪明但自负的卢刚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获得诺贝尔奖学金,但因学校人际关系纠纷从而对导师心怀不满,最终酿成悲惨血案。
============================================================
时差七小时
剧情介绍:
16岁的妞妞(妞妞饰)从中国来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机场,她认识了被学校安排来接机的香港留学生DJ(陈冠希饰),也为青春期萌动的一段感情拉开了序幕。
学校的生活刚开始并不是那么好过:同宿舍的女生就向妞妞规定了三条“不平等条约”;被几个女孩捉弄脱掉了外衣被推到阳台外,楼下的同班男生也都跟着起哄;男生故意捉弄她让她当所谓的橄榄球队的经理,帮他们收拾脏衣服脏袜子,打扫更衣室,而妞妞却毫无怨言,快乐地为同学服务……
通过自己的努力,妞妞终于渐渐融入了新的生活,昔日捉弄她的同学成了好朋友,那份萌动的初恋也在心中慢慢生长,一切都中止于妞妞考进了纽约的大学。感情究竟会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交集仍是一个未知数……
============================================================
在悉尼等我(电视剧)
剧情介绍:
好强任性的高三女孩贝蕾,为了对初恋男友的一个承诺,故意考砸高考要赴澳留学。从上海到悉尼,她投身于生身父亲刘玮在澳洲组建的一个国际家庭。刘玮千方百计资助贝蕾,帮她办理移民,引发了妻子达芙妮的误会,陷入棘手的离婚官司。贝蕾在上海的父母为了筹钱供女儿读书,落入诈骗陷阱,举家负债;初恋男友的背叛,令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好朋友……
============================================================
秋天的童话
剧情介绍:
香港爱情文艺片的经典,港名《秋天的童话》更能彰显本片的味道。钟楚红饰演由香港赴美留学的女学生十三妹,她本来想依靠已先到当地的男朋友陈百强,结果让她失望,反而在餐厅打工的远房亲戚周润发对她照顾有加。两个不同身份阶层和背景的人在异乡产生了一段爱情,但最终还是因为现实问题而分手。
女导演张婉婷的处理手法极尽含蓄婉约之美,将这个异乡爱情故事拍得十分生动感人,除了细腻地掌握了男女主角的心理反应之外,也擅用华侨生活的风俗细节来烘托气氛,使全片洋溢出写实的生活气息,同时优
美的摄影也营造出该有的成人童话味道。“船头尺"与“茶煲"这一对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被香港人选为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

求关于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经历的影片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一部反映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生活和学习的低成本纪实影片《浪花一朵朵》悄然入选了2006年的新西兰国际电影节,不仅得到了广泛好评,而且在新西兰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影片由新西兰华文作家陶理自编、自导、自拍。跟着她的镜头,观众走近了四名陌生中国留学生看似平常,却又鲜为人知的生活。陶理女士曾在惠灵顿郊区的哈特中学教书,作为一名作家,她用自己特有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身边小留学生们的心态变化,为我们记录下了有关他们生活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留学生的故事,特别是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情感波折往往被外国人甚至是中国人所忽视。甚至有些人非常肤浅和错误地称他们为“垃圾”。影片正是构思于这一背景下,通过纪实的手法,跟踪了4名留学生的生活片段,深情委婉地描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出留学生们鲜活可爱,乐观向上的一面。
影片中的四名主人公虽然性格各异,却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同样痛苦的抉择和艰难的挑战。影片通过问答的形式和简单的生活场景叙述,向观众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而又耐人寻味的命题,看后不禁让人“掩卷思考”。
文化的差异对于每一位踏出国门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于年轻的留学生,外国的生活除了新鲜与好奇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生疏。陌生的景物,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交流方式,陌生的文化背景,很容易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不知所措,失去自信,甚至孤立无助,有苦难言。这种苦衷往往是生活在单一文化中的人难以体会的。影片中的四位少男少女本来就处在身心尚未成熟的花季年龄,思想起伏不定,双重文化的差异更是“雪上加霜”。影片准确地捕捉到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比如人生中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打工挣钱;第一次参加舞会;第一次填报志愿。本来在国内这些事情可以得到父母的指导,但是在国外,他们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己。四个主人公的事例中,罗斯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但是她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努力学习外语,结交朋友,全力以赴地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最终赢得了别人的接纳。简是其中最沉默的,她将自己排斥在主流群体之外,封闭在“北京时间”里,过着双重性格的生活,看了不禁令人心酸。一位新西兰老师在片中不无感慨地说:“因为语言的差异,外国留学生需要付出两倍的努力”。
其实不仅是课内还是课外,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些被我们的视线无声无息得遗漏了,但却它们往往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学生们的心态起伏。影片中的4位主人公虽然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留学之初经历了文化磨合的痛苦和人生态度的调整。有的经过风雨,变得更加“阳光”;有的曾经困惑,目标却更加明确;有的经过锻炼,勇敢地战胜了自己;有的虽然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却在内心坚守一份强烈的中国归属感。影片让观众透过一张张幼稚的面庞,看到了一颗颗果敢、坚强的心,尤其让新西兰观众通过影片了解到中国留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原来在那个孤独的身影里隐藏了如此丰富的情感,坚韧的精神和如歌的朝气。
正像导演陶理本人所说的“小留学生不仅是国际教育的消费者,他们首先是人,是成长中的少年,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影片虽然并未对“中国留学生现象”直接发表评论,但是却用鲜活的事例感动着每一名观众的情怀。有理由相信如果社会能够多一点热情和温暖,多一点宽容和耐心,中国留学生一定可以在新西兰生活地更开心,更愉快。
加拿大中国留学生拍电影《兄弟》

请问有没有哪些电影或剧集是与国外(欧美)学校场景或者与留学生生活有关的呢?谢谢啦国产的有关欧美留学的比较少,好像有一部叫做《穷爸爸和富爸爸》的电视剧,国产的,讲得是一个中国女孩留学加拿大的故事:
欧美的话就多了:电视剧有《歌舞青春》《绯闻女友》《超人前传》等都很值得一看;电影的话有《魔法灰姑娘》《美人鱼》《录取通知书》《风云才女》,呵呵,对了。。。还有《美国派》等等。。。可以看一下的~

求一部关于留学生的电影名(有情节)电影名:时差7小时
导演: 阿甘
编剧: Jennifer Li / Kiefer Liu
主演: 陈冠希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 英国
语言: 国语 / 英语
官方网站: http://www.lifetranslated.com/
上映日期: 2005-10-07
又名: Life, Translated
16岁的中国女孩珍(妞妞 饰)独身赴英国留学,当她在伦敦机场徘徊之际,校方派来接站的香港留学生DJ(陈冠希 饰)心不在焉的出现了,DJ索要了珍的小费之后带她参观校园,珍的土气举动让DJ啼笑皆非。因为自己的音乐梦想,DJ被负责任的钢琴教师盯住不放,昔日的橄榄球队友汤姆看着DJ远去的背影只能徒呼奈何。
珍在周围同学的捉弄中渐渐适应着留学生活,阴差阳错又接下橄榄球队后勤经理的苦差,但珍用自己的乐观勤勉打动同学们并最终扭转了他们的态度。橄榄球队成绩不佳,珍出面招募新队员的同时DJ和汤姆为争夺珍暗中较劲。校际橄榄球比赛开始了,曾经是球队主力的DJ无法在琴房中安心练琴,他最终还是奔向了心爱的球场……

我在澳洲留学的故事以前央视曾经放过一个叫《在悉尼等我》的连续剧,因为我在悉尼留过学,家里人拉着我看了几集。看过之后我感觉这剧基本是蹲在家里胡编出来的。

其实对于留学生,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许多反映澳洲留学生的新闻或是小说都喜欢剑走偏锋,故意夸大甚至编造事实来,主要目的是吸引读者。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说法叫做“留学垃圾”。我记得当时关于“留学垃圾”的讨论影响很大,即使是现在还是偶尔人提起这个叫法。所谓“留学垃圾”大多指那些家境富裕的留学生,到国外以后不知道学习,一天到晚买好车追女生,赌博甚至加入帮派等等。

我想说,首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会这样,在国内这些纨绔子弟的生活绝对要比国外奢华的多。出了国,没了社会关系罩着,光是手里有钱,反而有所收敛。再说,这些留学生的比例,至少在我身边,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用这五十分之一的人群的行为去评判其他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显然是不太公平。最后说这部分留学生的年龄,其实大多不到20岁,他们自己很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觉得好玩,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做引导,所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我认识的一个这样的留学生是北京人,他们家是我哥的朋友。因为他先到的澳洲,后来我飞去悉尼的时候,他们家人就说让我好好照顾他,又给了我一个小包,说这里面是给他带的感冒药等等。那个小包用黑色的胶带缠着,非常重手,但当时我很单纯就塞到自己行李箱里了。

等我的飞机到悉尼的时候,机场警卫感觉这个小包很可疑,就让我打开看,结果一打开,里面全是盗版盘,各种游戏,我至今还记得有“猪兔大战”,难怪那么重手。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完全是故作镇定。盗版盘好像是一张要罚5000澳币,几年后有个中国学生拿电饭包往澳洲带《蜘蛛人》的盗版电影,结果被罚惨了。当时我心里这个骂,气这家人挖了个坑让我钻。

还好可能是因为盗版盘上都是中文字,机场人员看不出是什么,所以他就又塞回了小包里,给我放行了。放行前他还把我带的一些感冒药打开,确认了一下是否是违禁药品,这才我让过去了。当时我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我见到那个留学生的时候,把小包给他,他完全没有感谢的意思,反而和我聊什么过两天我要买个游艇玩之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跟他联系过。几年后,他因为缺勤太多,被学校开除了,签证也没了,就回国了。

类似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我在火车站亲耳听到有留学生给他爸打电话说赌博输了几十万,他爸则说过两天给他打钱过来,不用着急。还有我留学时候,勤工俭学工厂打工时候,一个高中生,在新西兰留学时候,他就买了几辆好车,他说很便宜。其中一辆宝马他很喜欢,于是海运来了悉尼,其他在本地卖掉。他说这种事在新西兰很平常。

Macquarie大学校园

这就是影视作品里面时常出现的留学生形象,其实和真实的普通澳新留学生相距甚远。在这里想说说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的故事,我们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出国留学的钱是靠父母积攒出来,下了很大决心的。

十年后,当我和家人回首,感觉正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拒绝与人交往,懒散不知上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努力的人,在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尝试过多种行业,后来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做手机app的开发。十年前的我大概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我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和客户谈合作,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当年我的梦想则是:我要找一份不和人说话的工作。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三岁,我和老婆刚刚带他来到悉尼,想让孩子在这边上幼儿园。有很多故事,我会单独开一篇来说说。题目叫《三岁孩子眼中的澳大利亚》

关于在澳洲留学,同样有很多故事可说,今天先说一个最日常的,吃。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说明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从一家人吃什么饭就能看出这家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在我留学时候,我家算是中产偏下阶级,如果从吃上反映出来就是如果我父亲提出:今天到饭馆吃一顿怎么样?我母亲就会说:一个拍黄瓜10块钱,我去买斤排骨,咱们自己回家炖。

所以在我2003年刚到澳洲悉尼的时候,不但不敢买东西,甚至有点不敢吃饭。我和语言学校的同学在澳洲的超市里面转,用小本子记下每一样东西的价格。到晚上回家,我打电话给母亲兴奋的说:妈,我看了,就是土豆最便宜,1澳币一公斤。我妈就笑了:“1澳币算过来就是6块钱人民币,6块钱一公斤土豆还便宜”。然后她怕我担心,就又说:“你该吃什么吃什么,不要算钱”。

可到澳洲的前几个月,我和班上的所有中国同学,每到购物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在价格上面乘一个6。对于本地人来说,一袋10块钱澳币的香肠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但到我们购物的时候,下意识的一算:50块钱一袋香肠!算了,还是再看看别的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是以5澳币,甚至是2澳币为标准购物的,超过两块的东西就不买。连主食面包都要挑昨天剩下的,能便宜一半以上。

老留学生们很多都不错,对我们也很照顾。这时候他们就劝我们这些新人:买东西的时候不能算,不能乘6,现在你人在澳洲就要用澳洲的思维方式。你们的父母也不希望你们这样的,等过段时间能打工了,钱就挣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慢慢放下了人民币兑换的包袱,购物的时候按照澳洲的物价水平来计算。这个时候,我的体重已经轻了十斤,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减肥失败,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体重那时候大概是130,现在则是180斤。

除了买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饭。上大学之前,我做家务无非就是扫地拖地,收拾厨房阳台。从来没有动过锅铲,就算有机会,父母也总是说:考大学是最重要的。再后来上了大学几年时间都是吃食堂,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要做饭的一天。现在我国内的许多朋友都已经结婚,婚后为谁做饭吵得不可开交,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这个:不跟父母住了才发现原来饭是需要做的,不是看着电视,饭菜自己就跑到桌子上的。

我当时最喜欢或者说是只会做的一道菜是先把郫县豆瓣酱放到锅里用油烹热了,然后把白菜土豆之类的放到里面炒,所以炒出来一盘子都是红的。

刚到澳洲时候,我住在悉尼的Croydon Park。我的房东,一位北京大姐,刚开始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感觉这个小子肯定很爱吃辣。后来她发现不对,因为连着多少个星期,这个小子天天都是一盘子红,原来是不会做饭。于是她就自己做饭的时候多做出一点,用塑料盒装着,到我上学的时候就让我带着当午饭。海外的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谓鄙视链,但也总有这种让人温暖感动的事发生。

因为班上的同学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我们这些北方的就请教南方的女同学,觉得她应该是会做饭的。结果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一天她的老外房东突然看到屋里黑烟直冒,以为是失火了,赶紧叫几个房客准备救火。大家忙活了半天发现原来是这个女生把面包和鸡蛋放到微波炉加热,结果时间设得太长了,面包居然像木头一样的烧起来了。娶个南方老婆不用做饭的谣言不攻自破。后来这个南方女同学还真成了我的老婆,不过她现在已经手艺好多了。

当时我感觉比较会做的反而是东北的朋友。他们做饭用的就是一招:乱炖。有次我问乱炖有什么技巧。结果东北朋友跟我说:乱炖乱炖,你看什么好就往锅里整,最后炖熟了就行了。

真是大受启发,我回家以后就试验了一下,萝卜土豆西红柿,放点肉末,一炖就是一大锅,够几天吃的,就是有时候整不好有点泔水味儿,不像是给人吃的。

除了家里,另一个吃饭的地方就是大学食堂。这一点澳洲倒是和中国相似,每天中午,每个摊位前都排着大长队。买了饭之后,走半天也找不到能坐的地方,到处都是人,黑的白的一群老外,来自地球的各个部位。

老外和中国人交谈的时候是有分寸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还是带着面具的。但老外自己和自己人聊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开着各种玩笑,掺杂着各种街头巷尾的俚语。也是这个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聊天,反而能感觉到更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有一次我听到邻桌的澳洲本地学生聊天,大概五六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样子。那个学生说:“我中午回家看到我哥们正睡在床上,我想过去开个玩笑,结果发现我女朋友正和他睡在一起。靠,管它的,我也不在乎。”周围人,包括他自己顿时一阵大笑。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中国大学生,不是自己悲痛欲绝,估计就是要出人命了。

在学校食堂,中国留学生吃得最多的是学校特制的大号薯条。它的特点是每一根都有麦当劳薯条的四倍长四倍粗,而且总数也是麦当劳的四倍。但价格却和麦当劳薯条相差无几。正因为它价格便宜,不伤钱包,又确实可以吃饱。像我一样喜欢泡机房图书馆学生就把它当作工作餐,有时算上加餐,一天会吃两次以上。

不过什么东西也不能这样吃,而且是天天都吃,还一天吃好几次。所以我曾在食堂听到两个中国留学生的问候。“Peter,下课了,吃了吗?拿几根。”其中一个人的手里拿着一盒,就是这种特大号薯条。另一个学生赶紧客气:“不了,不了。我这是大学第二年了,吃这个都吃怕了。”

当时我还是刚刚入学不久。薯条放在嘴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最初吃起来那种外焦里嫩的感觉,但也不算是味同嚼蜡,算是基本满意。

学校食堂里的选择当然不只是薯条这一项。但总体来说无非是炸鱼汉堡三明治和披萨。还有一些号称是中餐,实为泰餐的份饭。有时候食堂里的人会变着花样琢磨一些新产品出来。这里面包括整个的土豆放在油里炸,连皮都不削。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试过这一招,趁父母不在,把家里的土豆炸了当馒头吃。同我小时候一样,食堂厨师尝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食堂还有一项发明是小披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特意尝试了一下。它的味道就好像是我去亲戚家吃的锅盔。嚼在嘴里感觉像是嚼石头。所不同的是厨师放了一些香肠和芝士在上面,这就是它为什么叫做小披萨。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更失败,只出现了两次就退出了食堂舞台。

最可笑的是,到月末我做结算,计算怎么样在学校吃饭最便宜。原以为应该是在薯条上花费的钱最多,但最后一算却是花在学校计算机房的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上的钱最多。

平时为了写作业我经常会熬到午夜两点,没有作业的时候看书大概也会到12点左右。这个时候机房里格外安静,能有不到10个人。偏偏我的肚子老是不争气的响起来,“咕噜噜”。于是全机房的人就都转过来,看着我笑。其实之前算上早饭我已经吃过了三顿,但学校食堂大概下午5,6点就关门了,而且周围步行30分钟内没有任何一家小卖部。5点钟吃的晚饭,到大概晚上11点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等到12点左右的时候,我和朋友老何老赵老邹等人或者是一起回家,或者是在门口坐一会儿聊10分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定要路过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一台是听装饮料,另一台是巧克力,维夫饼之类的小食品。第一台大家一般是不动的。有些人带一个水瓶装着茶之类的饮料。像我们这种省事省钱的就直接在机房旁的饮水池解决。但饥肠辘辘的我们怎么也拒绝不了第二台机器里面各式各样的小食品。那感觉就好像我们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下馆子,看着学校池塘里的大白鹅流口水一样。

往往是某一个人先动摇了。他走过去,扔下几枚硬币。一袋巧克力或是薯片之类悄无声息的落在售货机底下。他拿起来,看到纸袋上写着:共100克。他于是知道了“悄无声息”落下的原因,空气阻力太大。但他马上就忘记了自己的饭量,一般是600克。所以当他手里拿着空空如也的袋子的时候,他才开始后悔应该吃慢一点。几乎是在这第一个人大嚼的短暂10秒钟,周围所有的人都开始往售货机里投钱,看到别人吃东西,大家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但也都是一吃就后悔了。一袋薯片看着挺大,其实都是空气,真正的粮食还不到一口。

就在我们准备拒绝自动售货机的时候,学校好像是故意作对,添了一种新食品。这种新食品简单形容就是一个烧饼大小的饼干。投完硬币以后,这个饼干落到售货机的底部,能听到很明显的“当”的一声。吃到肚子里也稍微有一点饱的感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食品成了抢手货。不单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老外学生到了机房也先买一个“烧饼干”,放到书包里存着,就等着晚上11点拿出来吃。

这两天我去这边一个大学,看到这种饼干仍然健在。

大概就是因为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夜宵上的财政超支。分析出原因之后,第二个月我先到超市买了一个家庭特惠装的大包饼干,早晨上学就掏出一部分装到书包里面。等到晚上11点半,感觉肚子马上就要叫的时候,我掏出饼干,然后听到机房里同时响起一阵“噼噼普普”的撕塑料袋声,班上的同学不约而同的纷纷拿出萨其马巧克力等等,然后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大嚼。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留学时代我做错了很多事,所以其实也承受了不少后果。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留学经历,一直待在国内,我可能确实不会做错那么多事,但有些事情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而“明白”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石。

留学对我来说的最大意义就是吃苦,吃苦之后的反省让我比之前活的更明白了一点,学会了脚踏实地的做人。所以很多认识的家长问我留学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留学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独自承担责任,独立成长的机会。

还有很多故事,咱们下次再聊。如果您有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我会专门聊上一篇。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