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选答案最近我在看季羡林老师的《留德十年》,开篇的《留学热》所陈述的关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引发出国留学热潮的现象与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不谋而合。只见文中有些当年的名句和言论与今天出奇地相似:“‘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
看着看着,我不由得联想到3年前的自己。公元2003年,我从一所所谓省级大专院校毕业(这级别我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的,入学后我对此产生过怀疑,毕业后我就更加有种上当的感觉)。其实从03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学校就已经不安排课程,让我们实习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当然,在很多同学看来后者才是重点。我们学校没几个学生是本地的,所以他们为了找工作自然也愿意到处跑,哪个城市繁荣去哪,哪的工作有前途就去哪。但对于我这个本地土著来讲,尽管当时一直无法找到工作,甚至公司约我面试的机会都很少,但我心理总有障碍:我好端端的广州不呆,难道跑顺德、中山吗?可是当时的形势的确很严峻,本来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不好,更何况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难上加难了。
最后,我试图退缩,我不断地自我催眠:我很爱学习,我要得到更高学历,我要考全日制的本科插班生圆我的大学梦。最后我没考上,这个结果很正路,因为我从来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人,我的计划从来都是超完美,只是每次的结果都是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这个本科插班生考试的确也很难,原因是僧多粥少,通过率可能也就10%,可以说比高考还难。
不能上更高学府,也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出国,我只好硬着头皮接着找工作。为了迎合我所读专业,我只能找物流,货代这样的公司。这个行业本来就需要一定经验,而且英语水平要求又高,很多这类型的公司要求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甚至有些要求六级。可想而知我当时有多么艰难。整天坐在家里上网看报纸寄简历,但有回音的却没多少。唉,我当时真的快要发疯了。最后,新东方叫我去上班做电话接线员。这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但只做了一个星期就生病,然后辞职。原因是上班要坐将近2小时的车,而且我总觉得里面的人欺负我,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缺少社会经验,有些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够圆滑。碰巧在我准备辞职的时候有一家物流公司给我打来电话叫我五一后去上班,我当时真是喜出望外啊,因为这时距离我去这家物流公司面试将近半个月了,我原本以为没希望了,谁知。。。
后来,在物流公司又经历了很多事情,当我做完了试用期在公司准备跟我签合同的时候我选择了离开。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自己当初相当缺乏社会经验,也没有得到别人的有用指导。如果我有经验,我就不会为在第一天上班的时候连公司的传真机和复印机都不会用而难过(因为在我现在看来,传真机这么简单的应该会用,就算不会用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完全没必要这么郁闷);如果有经验,就不会因为无法忍受我的“变态”女上司而一次又一次地在人后哭泣;如果我有经验,就不会因为怕合同履行过程中辞职而要赔偿公司金钱而提前在签约前辞职;如果我在那间公司或那个行业坚持到今天,我的薪水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低,最重要的是我能积累到很多宝贵经验,在工作压力下能掌握很多英语知识……当然,这个世界没有这么多“如果”,过去了就不能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