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答案背景篇
画不识人 人不懂画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是一种专属于上流社会的高雅艺术,是要具备了一定物质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上层人士才能理解的奢侈享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立场和观点,使得本应蕴含着巨大价值的美术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冷门商品”,以至于不少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美术展览和作品,只能隐藏于闹市,沦为了“三等精神食粮”……事实上,这是一种长期以来的误解,美术原本来源于群众,反映群众,是一种最贴近于群众的艺术表达方式,就像著名画家马蒂斯说的那样,“美是生活的元素,而欣赏是人的本能。”
美术展市场狭窄缺乏包装
61岁的老宋是四川省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职责通俗点讲就是“看画”和“养画”,这种每天与高雅艺术相伴的工作,老宋一干就是30年。作为美术馆元老级别的老宋说,在他的印象里,四川省美术馆在1992年正式搬迁之前,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参观画展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享受。”老宋告诉记者,在那个“画出来”的年代里,看画就像是现在看电影,常常会出现满棚的局面,而为了筹办一场成功的展览,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也经常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年的美术展不如以往了,相比电影、电视、网络的发达,美术馆可算逊色了……”老宋告诉记者,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市场狭窄、缺乏包装都是造成美术作品一度“冷门”的原因,“好在近两年来,美术市场又出现了升温的势头,越来越多的画展举办起来,看到一度冷清的展馆里又热闹起来,我们的心里也十分满足1老宋说。
传统美术展内容缺乏新意
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使传统的美术艺术逐渐散失活力,那么,如此精华的平面艺术难道不能给人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我们的答案是不!
“事实上,社会需求是美术馆人气旺与不旺的一个决定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新的文化需求自然要抛弃一些过时的文化形式。传统美术展览缺乏新意,它在当今越来越多的艺术门类中就逐渐失去其优势,而一些新奇的文化形式,比如动漫作品和当代写实主义作品,相对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总而言之,参与展览的内容应该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确定。”四川省社科院的胡光伟说。
此外,文艺表现载体也是繁荣美术的重要条件,“成都民间有许多颇具影响的艺术家,但由于文艺表现载体的缺乏,许多优秀的作品难以展示出来,这也是影响美术界繁荣的原因之一。”胡教授认为,应该开辟更多高档次的展览场所,打破地域界限,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同行合作。“当然,美术也可以取经于明星效应,比如陈丹青等一些名人名家,本身就是亮点,值得宣传。”
审美情趣低懂画的人少
谈到美术鉴赏,审美的情趣和能力是无法回避的话题。老宋告诉记者,目前偏冷的美术局面,其实并不单单是作品本身或者受众群体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雅俗落差太大,“画还是一样的画,人还是一样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开始走向两个极端,画不识人、人不懂画,才会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而一些“学院派”的代表也对此观点表示赞同,正在实习中的美院学生小罗说,现在展示的作品其实都能体现较高的艺术境界,但这毕竟只是针对部分人群,“缺乏响应的艺术修养,直接影响到画展的影响度。”
对于美术作品的感知,其实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单调和枯燥,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会、或某种精神性的内涵,专家称之为蕴意美。特定的蕴意美透过意象集中体现出来,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交织,达到艺术上的统一,欣赏者如果只是眼看美的画卷,就难以产生共鸣。只有在视觉的感觉之下,进入理性的思想,对艺术品做进一步探知,从审美感觉跃入意象理知,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真正内涵。比如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当欣赏者看到其中一个个生动的纤夫形象时,无不会为其所承受的艰辛、压力所动容,那种沉重的感觉仿佛都加在了自己身上……
活动篇
名画跟前 教你赏画
本周六专家带你欣赏俄罗斯画坛领军人物杰作
《有大眼睛的女人》、《戴红帽的瓦尔瓦拉》、《镜前的裸女》;《在和平的田野上》、《林间漫步》、《告别》……这些作品享誉全球画坛。俄罗斯艺术“领军人物”著名画家萨拉霍夫和梅尔尼科夫双人名画展首次走进蓉城,这些作品本周六将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展出。据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为庆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才有幸请进这些画坛‘领军人物’的绘画作品,平时要一睹芳容是很难的,因为俄罗斯对本国‘领军人物’的绘画作品外出亮相是有严格规定的。”
据介绍,此次俄罗斯大师双人画展,全面展出了梅尔尼科夫、萨拉霍夫两位大师深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共100余件,作品跨度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期,不仅完整地展现了期间两位大师的艺术创作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展览是继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重庆美术馆展出之后,抵达成都的,也是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站展览。在成都的展出将持续到明年1月3日,对喜爱或从事绘画艺术的读者来说应该是一次开阔眼界的难得机遇。为此,我们日报会所经过努力,联袂四川美术馆推出了“美术讲堂·名画展”活动,旨在培养、提升读者的艺术情操。
大师介绍
萨拉霍夫:1928年11月29日生于巴库。1951-1957年,在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创作《下班》参加全苏美术展览,一举成名。由于在绘画创作上的杰出成就,1968年获斯大林文艺奖,1973年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75年获选为苏联艺术院院士。1977年荣获以列科命名的金质奖章。1981年至1991年连任苏联美协书记处书记。
梅尔尼科夫:1919年2月22日出生于波克罗夫斯克。1937年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1951年其作品《在和平的田野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由于其绘画的卓越成就和影响,1963年获“列宁勋章”。1977年《告别》一画获全苏最高文艺奖。1979年被授予“俄罗斯联邦国家奖”。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曾高度评价梅尔尼科夫的艺术成就为“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的苏联艺术发展水平”。
梅尔尼科夫执教于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萨拉霍夫则任教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两人均是俄罗斯当代非常重要的艺术界“领军人物”,他们曾获得过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及代表当时最高荣誉的“斯大林文艺奖”;梅尔尼科夫和萨拉霍夫还是前苏联艺术院的资深院士,作品被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和圣彼得堡俄罗斯美术馆以及外国的一些博物馆广为收藏。两位艺术家当中,梅尔尼科夫上世纪50年代曾被前苏联选派到中国举办“油画专业实习班”,对中国的油画创作产生过直接的巨大影响。
名画赏析
有大眼睛的女人
洁白头巾、红唇、深邃的大眼睛,镶嵌在精致画框内的《有大眼睛的女人》悬挂在白色的展览墙上,栩栩如生。记者走近,感觉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个“大眼睛女人”总是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走近她的人。炯炯有神的眼光,透视出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纯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学堂,老师总是这样告诫他们的弟子。记者不曾研究绘画,总是凭着一种细微的直观去感受这些杰作,大有“班门弄斧”羞愧之感。儿时,记者翻开书页上《蒙娜丽莎》的插图,留下的是“嘴角那丝神秘的微笑”让人难以捉摸,至今难以释怀:为什么小时候看过的画,只记得那丝“微笑”呢?看过《有大眼睛的女人》,留给记者的可能是终身不能忘却的那双深邃的“大眼睛”。
研究俄罗斯绘画艺术的权威专家、中国艺术界权威人物奚静之这样评价萨拉霍夫作品《有大眼睛的女人》:以独特视角,严峻中透露出生活气息,将绘画艺术特征完善到极致的肖像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