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位开国上将早年曾出国留学


哪几位开国上将早年曾出国留学 原编者按: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人通常被称为“开国上将”。他们的人生,浓缩着战争史上的血火传奇;他们的故事,珍藏着人民军队的奋战历程。党史频道盘点开国上将中的7位早年曾出国留学的上将,以飨读者。
乌兰夫,1906年12月23日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1923年夏进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10月进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初毕业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做教学翻译工作。1929年6月回国。同年7月,参加组织中共西蒙工委,历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
哪几位开国上将早年曾出国留学

甘泗淇,1904年12月21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区南竹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从事翻译工作。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7月起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领导工作团,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和民主政权,并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
刘亚楼,原名刘兴昌、刘振东,曾用名撒莎,化名王松。1910年4月8日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闽西游击队任班长、排长。1930年起在红12军任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后任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9年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军作战。1949年10月出任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5月7日在上海病逝。
哪几位开国上将早年曾出国留学

李天佑,1914年生,广西临桂人。1928年入桂军当兵。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7月进入中央苏区后,历任团长、师长,参加了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9年赴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
杨至成,原名杨序清。1903年11月30日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1926年春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哪几位开国上将早年曾出国留学

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1924年为维持生计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兵,在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随部参加清涧起义,失败后在陕西、山西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工农武装。1932年6月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参与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和开辟以正宁为中心的陕甘苏区。1934年被选派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到苏联莫斯科,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傅钟,1900年出生,四川省叙永县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书记,1926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任中山大学学生会总支部副书记,翌年转入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1940年冬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7月28日在北京病逝。

内蒙古土默特云姓蒙古族的历史

内蒙古土默特云姓家族非常多,列举几个家族如下:

1、云硕布(YUngSiyebU)氏。今天此姓是土默特的大姓,分布广,人数多。

北元蒙古中兴,达延汗编蒙古各部为六万户,土默特是其中之一,还有永谢布万户,当时,喀喇沁为永谢布万户中之组成部分。

土默特人姓云硕布和永谢布万户是否有关系?在专家学者笔下未见定论。对“云硕布”一名,蒙古史书中没有记载,所以说不是一个古老姓氏。(很可能是由明末清初避难流亡到土默特的一小部分永谢布部众的名称演变而来。)

土默特在历史上不会有这么多云姓蒙古人,相当一部分姓云的是清末民初记姓名时新启用的,其老姓并不是云硕布。

如:土默特右翼五甲板召营子的云台吉,老姓是乌济叶特氏,因周围姓云的人多,他也改姓云了。再比如:现土默特左旗保同河村的巴·三巴雅尔,本姓巴拉格特氏,其儿子叫云存义。

2、乌勒德(EgUled)氏。土默特有很多云姓蒙古人不承认自己姓云硕布氏,而认为自己姓“乌勒德”氏,“乌勒德”意为天上的云彩。

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乔吉先生认为“乌勒德”很可能是“兀鲁惕(UruGud)”一词的音变。实际上这是发音接近的两个词,前者是“云彩”一词的复数词,后者是古代尼伦蒙古诸部之一,元代“五投下”之一,北元土默特万户强部之一。二者之间是否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不得而知。

据传,乌勒德姓人众于16世纪从阿尔泰山、贺兰山(野马山)逐渐游牧至此。

近代,土默特人丢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蒙古旧姓不用不传了,可能将“兀鲁惕(UruGud)”误读为乌勒德(EgUled),并以讹传讹,将其释义为“云”,进而将此“云”与来自“云硕布”的“云”混为一谈。

另外,土默特地方有荣氏蒙古人不少,细分起来,其一是来自满式汉名的第一个字,以后传为姓氏,如现土左旗沙尔沁村的荣祥,其后人荣竹林以“荣”为姓;其二是来自家族中某喇嘛名字的第一音节,其后人传以为姓,如察素齐车站村的荣二禄等;其三是来自祖辈蒙古名的第一音节,如托县伍什家村的荣登扎布的后人叫荣连等等。

在土默特地方汉语方言中,“云”、“荣”二字读音相同,都读作“yoŋ”,导致了姓氏使用中“云”、“荣”不辨现象的出现,后来,不少人干脆将错就错,改“荣”姓为“云”姓了。长期以来,上述云、乌、荣等姓氏男女可以互相通婚,显然不是一家。

3、朱力恒(jUrkin)氏。土默特蒙古旧姓之一,《蒙古秘史》作“主儿乞”,《蒙古秘史》第49节云,他们是来自合不勒罕大儿子的后裔。

呼市城西章盖营子现有两家云氏,其中之一原为朱力恒氏。解放前本旗第四督导处文宝先生原名朱力恒·依尔敦,即是该村人。善岱村革命烈士朱玉山同志一族也姓朱力恒氏(后人改姓云氏)。朱玉山的本家姑奶奶是本旗清末参领都古尔扎布的夫人,名为朱力恒·根甫丽玛。著名的白灵庙兵变组织者之一朱实夫也姓朱力恒氏。

4、扎哈沁特(Jaqacid)氏。汉意为守边界或站岗放哨之人。此姓在沿长城边墙、土默特旗与察哈尔镶兰旗交界处及与四子王旗交界处一带居多。

据调查所知,和林新店子、黑石兔、羊群沟一带的尹姓、伊姓和部分云姓蒙古人都姓扎哈沁特。

今卓资县旗下营北沟官庄子村的云姓蒙古人和四子王旗东八号村的云姓蒙古人,自称是为土默特旗站岗守边之人,祖上来自遥远的西方。

另外,原来羊群沟的几户云姓蒙古人说,他们的祖辈是守边界之人,守卫着南边墙——长城,其后成为扎哈沁特姓氏。

5、浩尼沁或火你嗔(Qonicin)氏。汉意“牧羊人”。

土默特此姓氏蒙古人现在的汉式姓为“杨”,取“羊”的汉意谐音字,即以先人的职业为姓。现此旗杨姓蒙古人改云姓、李姓者较多。萨拉齐的黑麻板申和托克托的朱亥巴彦现在还有此姓蒙古人。

畜牧厅付厅长云文其(1915年生人)早年留学日本,解放战争时期是乌兰夫同志的蒙、日语翻译。鄂尔多斯也有很多此姓蒙古人。

扩展资料:

今天土默特蒙古人所用姓氏,大体上和其他(部)旗的同胞一样,沿袭了自己的蒙古姓氏。

但是,由于一百多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冲击,保留下来的蒙古姓氏,大多取姓氏第一音节读音用汉字表述,或取蒙古姓氏之意选一同义的汉字表述,形成了一字一音的汉式蒙古姓氏。

这样的姓氏主要有云、包、卜、宝、赵、韩、郝、巴、金、胡、康、荣、何、贺、贾、乔、伊、白、高、伏、佛、福、明、闵、姜、李、王、杨、付等等。

民国年间,土默特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出于对民族压迫和歧视的规避,在一般的公开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蒙古语,其使用范围日益缩小。在姓氏、名字方面,大多采用了汉式姓名。

汉式姓的选用没有一定之规,一般根据自己的蒙古姓氏或祖父、父亲等的蒙古名字以及官职名称的第一音节,再选取相应读音的汉字为姓。此外,还有借用亲友汉式姓为姓者。

根据于永发先生研究:

“民国初年,土默特蒙古有的已有汉姓或汉式姓氏,有的则无。无姓氏者效法已有姓氏者,彼此间或因亲戚,或因关系密切,或张或李或王定为姓氏,这种现象在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尤多。

如常黑赖村李明旺本无姓氏,入学注册时,先生以为‘应该有个姓’,他急切间问其表兄姓什么,答曰‘姓李’,于是他便说:‘那我也姓李吧’,自此遂以李为姓,‘姑舅姓甚我姓甚’一时传为笑谈。

诸如此类的事,并非绝无仅有,如在编查户口时无姓氏者为了‘有名有姓’,向亲朋故旧借某一姓氏为己姓者往往而有。”

有哪7位开国上将早年曾被派往前苏联留学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人,1939年赴前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刘 亚 楼(1910-1965),原名刘兴昌、刘振东,曾用名撒莎,化名王松,福建武平人,1939年到前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军作战
阎 红 彦(1909-1967),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人,1934年被选派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到前苏联莫斯科,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
乌 兰 夫(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25年10月进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初毕业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做教学翻译工作,1929年6月回国。
甘 泗 淇(1904-1964),湖南宁乡人,1927年被派往前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上海,
杨至成(1903-1967),侗族,原名杨序清,贵州三穗人,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前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傅钟,四川叙永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赴前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翌年转入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