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校内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张学良为何去欧洲鉴于热河失守和张学良节制的汤玉麟临阵脱逃,热河属于当时的东北四省之一。热河失守,张学良只能寄人于篱下。张学良在巨大压力下,遂在全国的报纸上作出检讨,并且宣布下野。
1933年4月11日,张学良、于凤至、赵一荻和孩子们从上海出发,乘船前往意大利,开始了他们长达八个月的欧洲之旅。他在欧洲还赞助中国人参加了1936年的奥运会,还拜见了墨索里尼。张学良还想去苏联,苏联拒绝了他。主要理由是在日军强占东三省的前提下,张学良访问苏联可能带来了很多苏日之间的冲突。
当时的东北军,于是都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直接掌管了。可是东北军终究是张家的部队,蒋介石指挥得并不是十分顺畅的。蒋介石不断地想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于是就想把东北军调到前线。这样就才把张学良从国外请回来。
东北军一直都是有家不能回,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事实上,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停止对东北军各方面的削弱。首先就是裁兵裁饷。在战争年代,打仗可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钱,拉起一个队伍也是一样的。国民政府的做法很明显,就是想不断削弱地方的实力。
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在他出国期间,他原先管辖的部队在河北一带。成为北平分委会代委员长,名义上管辖着东北军。他在东北军推行政训制度,在东北军普遍建立政训处。各师或者各团均有政训人员,均是非东北军内部人员选派进来的。
并且,东北军内部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军分区组成的校阅会,对部队的识字、教育等进行考核。同时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运动会。
王以哲在江西、南京等地接受了蒋介石的政教,然后在部队中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政教工作。王以哲讲述了蒋介石在江西等围剿红军等事情。
王以哲的六十七军在北平一带,何国柱的五十七军在栾东,于学忠、万福临的东北军在河北一带。回国后,尽管张学良一直觉得很羞愧,但是东北军的将领还是一直拥护张学良为领袖。
张学良是去哪里留学

张学良怎么会讲英语呢??

张学良的英语大家看过就懂了,是让人写在纸上照着念的,我猜还用中文标了音。左边那块纸念完了,转头念右边的。从1分42秒开始,张学良开始说中文,那东北味儿,老纯正了。但是不得不说,张学良的语言功底实在有点拿不出手啊。

后半部分是张学良一家打网球的场景,虽然此时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已经是一见倾心,但他还是由原配于凤至陪同出现,一家人面对镜头还显得很生涩。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出生于辽宁鞍山台安县,国民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因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同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将军1933年在欧洲的资料,照片1933年3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何应钦称:“汉兄离平时,代委员长职务准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职务中断也。”张遵电正式将国民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职务交给何应钦。是日,偕夫人于凤至及赵一荻、端纳等从北平清河机场离平,当天下午抵达上海。出国前张学良决心戒毒,闭门谢客。并且撰戒毒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属乘意大利邮轮起程出国。
4月上旬,致书东北军将领及东北名流,勉励他们要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准备收复东北为最大责任。“武要保存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
5月4日,到达意大利布林迪西巷。当晚乘特别快车到达罗马,投宿于“古兰特”宾馆。
5月8日,张学良得知马占山、李杜、苏炳文由苏经欧洲回国,便邀其到罗马会晤。马、李、苏于是日抵罗马谒张。
张赞扬马等奋力抗日之精神,鼓励他们回国后不忘国耻,继续抗日斗争。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书王树翰称:“现虽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国难,二曰家患,三曰家仇。”并附寄张在罗马拍摄的照片一张。
5月26日,由罗马致电万福麟,劝告东北军各将领,宜一致团结,服从蒋介石指挥,坚决抗日。
6月上旬,在罗马期间,专心研究法西斯党运动及组织,曾与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谈数次。还多次访问意空军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业。
6月20日前后,张学良由罗马经巴黎去伦敦。又飞回罗马。
7月1日,东北军将领电请张学良回国,张于是日复电称:最近有令张学良回国之风说,但目下余正视察欧洲各地,至少3个月内,绝不能回国。
7月11日,在罗马会见出席国际经济会议后回国途中的中国代表宋子文,交换对国内局势意见。
7月14日,出席墨索里尼欢迎宋子文的宴会。
7月22日,张学良从意大利米兰飞抵巴黎,法国总理达拉迪派代表欢迎。顾维钧亦到机场欢迎。并在巴黎会晤法国航空部长柯特,参观法国航空事业。
7月30日,携家属再次飞抵伦敦,次日赴金斯顿奥克尔飞机制造所参观,还参观了当地的军需品制造工厂。
8月10日,赴朴茨茅斯参观朴茨斯造船厂。海军司令在官舍设宴款待。张还在航空母舰上详细参观海军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伦敦。
8月下旬,在伦敦对路透社记者谈话:此行颇有利,现时余重得较离中国时增重28磅,且身体较前健壮。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请张统率东北军移驻新疆。张回电称:移驻新疆,虽无异议,但需查后再作答,于是张电罗文干赴新疆实地考察。此计划后因汪精卫、胡汉民等反对,加之此时张学良回国会对已见好转之中日关系不利,故蒋又的拒绝回国。
9月10日,张学良赴德国柏林考察访问。
9月下旬,张学良与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陈策赴德国德尼司登陆军学校参观,并检阅该校学员。
10月1日,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谒见古斯达阿克五世皇帝,并出席阿德无殿下之午宴。
10月2号,考察“二福斯”兵工厂,“芬斯欧克”造约厂,同日飞伦敦。
10月14日,飞芬兰访问,访问芬兰后本拟访问苏联,经联系,因苏不予接待而作罢。在结束对芬兰访问后,仍飞回伦敦。
11月28日,张学良在伦敦对新闻记者谈话:余之归国全因个人私事。原本拟访问苏俄后由西伯利亚归国,现已终止此议,改经由法、意各国直达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变”发生后,有人劝告东北军加入反蒋斗争,而蒋介石又想调东北军入闽“平乱”,于是东北军将领致电张学良,报告闽变后的国内形势,“务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张学良由伦敦飞巴黎。他对人说,余此次抵巴黎,只是经过,无访问巴黎以外地方之计划。
12月8日,谒见墨索里尼辞行。墨索里尼亲自授予张学良意皇之大十字勋章。
12月9日,预定15日乘由威尼斯启航之昆特帕尔特号轮船回国。并电告万福麟等东北军将领及在香港的胡汉民。15日偕秘书沈同祖及翻译等起程回国。
12月23日,欢迎张学良委员会在上海成立。高纪毅、荣臻、富双英等人24日经津赴沪。万福麟、王以哲、王树常等东北军将领25日聚议于万家,先谋东北军之团结,向中央请愿,请必命张学良为东北军统帅。

重获自由后张学良立即飞往美国,和哪个女人共待了三个月?

张学良是民国四所小学中最著名的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家庭背景,非常适合玉树。许多女人主动扑向他。他自己说他追的女人只有两个,其他都是主动追他的女人。在张学良的生活中,有两个女人的名字永远无法抹去,于凤至和赵一荻

于凤至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人通过包办婚姻结婚。赵一荻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他,并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张学良入狱时,最关心他的女人是轮流照顾他的于凤至和赵一荻,但在他重获自由并在一起度过90天之后,张学良去了美国会见其他女人。

张学良于1901年6月3日出生在鞍山, 辽宁省。他的父亲是“东北王”张学良,受父亲的影响,他长大后参军了。他16岁加入父亲的军队,18岁进入东三省陆军讲堂。他指挥了两场战争,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附近被日本人杀害,因为他不想与日本人合作。张学良接管了东三省的军事权力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event”,然后被上级监禁。他走不出房门半步,唯一的同伴是于凤至和赵一荻,1940年,于凤至只陪伴张学良4年检测乳腺癌,不得不去美国治疗。她需要钱在美国,看病和吃饭,她在患癌症期间一直在华尔街炒股。

张作霖曾请算命先生计算于凤至的生活,说她是一只凤凰,于凤至真的很喜欢她自己的日子。几年后,她靠着大家都不喜欢的股票发了大财,在美国买了一套豪宅,我幻想着有一天张学良可以来美国和她一起住在这套豪宅里,但1964年,于凤至收到了张学良的离婚协议,于凤至多年的希望瞬间破灭。最后我放弃了生命,签了离婚协议。几个月后,张学良嫁给了赵一荻。赵一荻成为张学良的“秘书”长达36年,最终等待着与生俱来的官职。

张学良被监禁了54年,1990年获释,1995年带赵一荻去了美国。张学良在美国遇到的女人不是于凤至,因为于凤至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他遇到了“蒋四''蒋士云小姐”

蒋士云出生在苏州的一个正式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她第一次见到张学良是在外交官顾维钧母亲的生日聚会上。她只有12岁,而张学良只有24岁。那是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时代,当蒋士云看到张学良,时,他被他自信而迷人的气质迷住了,而张学良当时并没有注意到她。

蒋士云16岁时随父亲去了法国一年,并学会了说法语语。至少她能说中,英,法和三门,的语言,她能在上流社会熟练地用中以外的语言交流。许多人都知道这位美丽而多才多艺的美女,张学良终于注意到了她。蒋士云知道张学良有他的妻子于凤至,但他经常写信给张学良,并把他的照片发给他,因为担心张学良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忘记她。张学良邀请她去东北留学,第二年蒋士云从法国兴高采烈地回到巴黎,和他在一起呆了一段时间。但就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流言传来了,而且是巨大的。赵一荻离家出走,为了寻找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父亲,还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解除父女关系。不久之后,赵一荻怀上了没有任何名分的张学良孩子。蒋士云可以忍受他在于凤至,之下的地位,但不能忍受他在赵一荻,之下的地位,所以他离开了张学良,与银行行长贝祖贻,结婚。

当张学良再次去美国看蒋士云时,两人都是骨瘦如柴的老人,而贝祖贻已经去世了。蒋士云带着张学良到处跑,去喝茶看戏,去见美国的老朋友,去看球和打麻将,等等。张学良已经在蒋士云住了90天了。如果赵一荻没有催促张学良回家,张学良可能会在蒋士云呆上一段时间。2001年,张学良去世,与赵一荻葬在一起。他的浪漫生活在此结束。你认为于凤至,赵一荻,蒋士云和张学良最喜欢谁?

张学良资料张学良,字汉卿,别号毅庵,化名李毅,乳名双喜(后改为小六子),辽宁省海城县人。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
张学良少年聪颖顽皮,未进过正规学校,由其你延聘塾师为其开蒙,11岁丧母,15岁随父进入奉天城,在家设专馆学习,在他的师友中,不仅有宿儒、教授、也有留学人员及外籍人士,使他在历史、文学、书法以及外语和外国知识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所受的教育及影响主要是封建儒家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思想且受西方师友的影响较之本国师友的影响更深,加之亲见身受日俄两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使他萌发了反帝爱国思想。
学生时代的张学良1915年步入社会,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1919年5月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就读,任营长,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0年4月毕业,任团长,6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队旅旅长。11月授陆军少将衔。1925年授陆军中将衔,10月升镇威军第三军团长,1926年6月提拔为安国军陆军第三方面军团团长。1927年6月授陆军上将衔,同时兼海空军司令要职,在不断地军阀混战中显示了张学良的军事指挥才能,屡立战功,且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以第一次国奉合作与孙中山发往为起点,即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
1928年5月至12月,主持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和东三省易帜,东北易帜排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对奉系军阀的内战,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统治,实现了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统一。东北易帜后,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继父主政东北并成为东北军的统帅,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
统一造成,建设开始。他在主政东北期间,大力倡导“东北新建设”整军经武,振兴实业,开垦农业,修筑铁路,提倡教育,推广体育,发展科技写诸多全面,立下了殊勋。此外他提出过繁荣北平,建设华中,开发西北的若干设想,推崇过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他是东北和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九·一八”事变,奉蒋介石之合,加之自己判断错误,执行了对日不抵抗命令,东北三省迅即失守,但在忍辱负重的困境中张学良将军做了大量的局部抗日战争工作。他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议者,支持者和鼓舞者,更是东北军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但张学良对日作战的努力,终未克敌制胜,又兼代人受过,地位一落千丈,1933年3月削职降为“平民”下野出洋考察。
1934年3月复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1935年10月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主要精力仍放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1936年1月至半月经过与李克农,周恩来的会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新道路,这是他放弃反共思想,由容共思想升华到联共抗日思想的伟大转折。
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地划时代的西安事变,成立了抗日联军临时北军事委员会。25日,关蒋介石回南京,虽遭长期禁,未改改初衷,其爱国情怀,始终如一。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在北京上过学吗

1928年上半年,刘尚清辞去东北大学校长职务。8月,受东北保安会委托,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深知大学教育乃富强之本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发展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张学良校长的办学宗旨、目的十分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的发展”。1933年,他把办学宗旨说得更明确:“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诸如,东北大

张学良

学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的。

对于教材选用,一般都是外国原版教材。课程安排很满,周学时一般高达30学时左右,学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

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院长亲临考场,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学校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务总则、奖学总则、惩戒总则、教室规则、宿舍规则、学生集会规则等等。在制定奖励规则的同时还制定了惩戒规则。同时,学校加强行政管理,组成由校长、副校长、各学院院长、附属中学主任参加的校务会议,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宜。此外,还制定了教务会议规则、总务会议规则。

张学良校长不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还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严格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对个别教学效果较差的教授,即使他有较高的学位,也难以滥竽充数,若不称职,即行解聘。甚至校院首长,行为不检,难为师表,亦被免职。

张学良校长从严治校、培养研究高深学术专门人才的思想,在东北大学闪烁发光。从而保证东北大学快速发展,很快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学府。

解囊捐资 扩建校园

建校初期,新校舍尚未建立,大学办公室及学生教室暂时占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地点在大南关般若寺胡同。由于学校的发展,旧校址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理科的需要。于是奉天省省长公署帮助学校,特函准清室捐助昭陵前白桩以外陵地300余亩,并收买毗连民田200余亩,作为新校址。学校新建的理工大楼是由信谊公司建筑工程处承建,1925年秋竣工。它外形美观,气势宏伟,建筑坚固,当时在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建筑中很少能与之媲美。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和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完工后,理科、工科迁入新校址,而文法学院仍旧在大南关,故有南校、北校之称。

东北大学新校址地处沈阳市北陵附近,前临新开河,后倚昭陵园,古林参天,幽雅僻静,。新校园占地1000余亩,规模相当宏伟。另外,在北陵附近长宁寺一带有官地210亩,也划拨给东北大学所有,建设大学工厂,作为工学院学生实习、实验之所,并承接外来的机车维修生意。

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以后,鉴于南北分校,两校相距甚远,在管理上诸多不便,几经研讨,将扩大东北大学的规划付诸实施,决定向北陵新校园集中。但是扩大校舍所需经费甚基,奉天省无法负担。张学良校长慷慨捐私款100万元大洋,修建文法学院教学楼。为了纪念张校长捐资兴校,特将文法学院两幢教学大楼分别命名为汉卿南楼、汉卿北楼。1930年3月汉卿南、北楼竣工,文法学院和附中迁入新楼。

1928年,张学良校长捐资30万元大洋,为东北大学修建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场。是年,张学良校长又捐资50万元大洋,增建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从1925年至1931年,特别是张学良将军出任校长后,东北大学先后建成的主要建筑有:文法学院用钢筋水泥建筑4层大楼2所(即汉卿南、北楼),理工学院用钢筋水泥建筑4层大楼1所,教育学院2层楼1所,学校办公厅2层楼1所,教授俱乐部2层楼1所,文法学院学生宿舍“口”字形2层楼1所约百余间,理工学院学生宿舍“工”字形楼1所约百余间,教育学院学生宿舍“一”字形楼1所约60余间。另外,三院学生宿舍新式洋楼1所约50间。教职员住宅三村,俱是新式洋房或楼房。无线电台1所,罗马式体育场1座,大学工厂3层办公楼1所。新建化学馆1所,新建图书馆3层楼1所。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任用贤能 创一流学府

东北大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坚持惟才是用、惟贤是举的用人之道。它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就聘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学士、奉天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校长汪兆璠担任文法科学长;留德工学博士赵厚达任理工科学长;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冯祖荀为理科主任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庄长恭为工科主任教授。

张学良将军担任校长之后,“实行教授治校”。在他兼任校长后,选任密歇根大学法律博士、曾任北京国民大学副校长、北京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的刘风竹为副校长。以后又废除副校长制,改为秘书制,任命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宁恩承先生为秘书长。

张学良总是礼贤下士,凡属对东北大学发展有利的学术泰斗、各界名流,均不惜用重金礼聘来东北大学任教。

办教育,经费困难,资金缺少,这在旧中国的教育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即使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例外。北京大学当时的常年经费是90万银元,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银元,而东北大学则高达160万银元。据《奉天通志》记载,奉天省拨给东北大学的经费也逐年增加,特别是张学良任校长以后,增加的幅度更大。“1923年,43.9万余元,……1926年,51.7万余元,1927年,79.1万余元,1928年121万余元,1929年,133万余元”。

经费比较充足,教师待遇高,这是东北大学的一个明显特点。东北大学教授薪金一般是360银元,最高则达到800银元。当时南开大学教授工新金为240银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薪金为300银元。东北大学一直坚持高投入,不许拖欠,不许缩减,不许挪用,并有优厚的待遇,如回北京探新,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幽雅的环境、丰厚的报酬令国内的一些大学羡慕不已。

由于学校经费充裕,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均为国内各大学之冠,环境幽雅,生活条件优越,关内的许多名人、专家和学者联袂出关,以致于三江、两湖、福建、四川等地杰出人才纷至沓来。

自张学良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延聘和新聘一些专家和学者。主要有:数学家冯祖荀教授、化学家庄长恭教授、建筑学家梁思成和童隽及林徽因教授、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教授和潘成孝教授、留美化学博士余泽兰、纪育澧等。文学院聘请的名教授有:文法专家章士钊、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和梁漱溟、原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罗文干及林损、余启昌、吴贯因(梁启超私人秘书、北平华北大学副校长)、江之泳、李光忠等。教育学院则有留美、英十载的心理学家陈雪屏教授、国学家马宗芗教授、统计学家孙宗钰、历史学家周传儒教授。体育方面有郝更生、吴蕴瑞、申国权、宋君复教授等。

1929年,东北大学各科改为学院,张学良聘任的院长都是从专家学者中遴选的,他们都是曾在外国留学的学者:文学院院长周天放,是美国欧力根大学教育学学士,曾任北平民国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孙国封,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博士;法学院院长臧启芳,曾留学美国;工学院院工高惜冰,是美国麻省纺织工科大学学士;教育学院院长李树堂,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博士。

1929年,全校共有120名教师,其中教授94名,讲师13名,助教7名,教员5名,物理助理1名。从学位上看,博士12名,硕士26名,学士24名,有各种学位的62名。在全校125名院长、教师中,留美的48名,留英的4名,留法的3名,留德的3名,留日的6名。这些学者知识渊博,办学有方,治学严谨,学风优良,辅佐张学良把东北大学很快办成知名度很高的一流高等学府。但由于“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关内,遭到严重的摧残。可是张学良校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可贵精神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