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位学姐跨专业申请室内设计拿到了美国多所名校的offer,我们一起看看她是如何做到的!
王同学
室内设计
原专业
(能源环境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录取院校
罗德岛设计学院
芝加哥艺术学院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奖学金
罗德岛设计学院
第一年12000刀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9500刀
OFFER
Q:为什么选择跨专业申请室内设计呢?
最开始喜欢室内设计是出于对家居环境设计的喜欢,如果能给自己设计一个舒服的家就太棒啦!在之后的项目中,发现室内设计远远不止这些,而是一个以人为本,为人们创造出更多舒适感和体验感的空间。例如博物馆、展馆、活动中心、办公室,都可以通过丰富的室内设计形式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Q:申请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了灵感呢?
最先开始准备的是语言,为了冲刺康奈尔还准备了GRE,到假期开始准备作品集。获得灵感的方式,最开始就是在陈老师的推荐下不断的浏览archdaily和看很多的案例,之后和队友合作的时候,试图看了很多文献资料,再之后的项目灵感有的来自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的来自于电影。因为是自主选择的,所以灵感来源的方式也是我比较喜欢和比较擅长的。
Q:作品集中最满意的项目是哪一个?请简单分享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和创作理念。
最满意的是第一个作品Rejuvenation:最开始想做一个比较有对立性的空间,为有鲜明对比的两种人群提供服务,想到了老人与孩子。之后陈老师提出可以结合目前我国正面临的二胎开放政策和老龄化的两大社会问题,于是想到山区内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于是想创造一个活动空间,让两个人群能共同使用,并丰富生活。
创作的过程形式十分有意思。陈老师推荐了《youth》和《返老还童》这两部电影,我以此来转译了我的内部空间形式,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去了解需求,过程中还做了一些小模型来整合空间。形式很丰富,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方向,加上后期老师和工作室小伙伴们的指导,让我的绘图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Q:在创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形成灵感和绘图能力是我最大的障碍。最开始因为自己无法克服常常拖延项目,迟迟不能完成,每次提交的结果不仅老师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陈老师带领我和一个南京艺术学院的小伙伴一起参加竞赛,有了交图的压力也有了小伙伴作为前辈的带领,三个月的时间就像集训一样感受到了质的提高。其次就是工作室大家一起做图的时间,有问题互相帮忙解决,大佬们手把手的教学,对小白也很有耐心,所以慢慢的也就知道如何入手一个项目,和选择合适的方式画好看的图。
Q:你最喜欢的艺术大师或者偶像有哪些?他的作品对你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我喜欢雷姆库哈斯。暑假的时候和小伙伴打卡每天了解一个建筑大师。我对建筑的功能性十分在意,觉得建筑的形式一定是追随功能的。所以了解到库哈斯即是这一个方向的代表大师后,就去了解了他的作品。功能性建筑-建筑为人服务也成为了我作品集的一条主线。
Q:为什么会选择ACG助力你的申请?
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因为我们专业没有学长学姐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当时选择ACG是因为我的顾问老师很温暖,在我还没决定上课的时候就很聊得来,也超会关心人,对我也寄予了很大的信心,所以觉得很放心,就找了ACG。
Q:在ACG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呢?对哪位老师的印象最深刻?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工作室大家庭了!!!大家真的一起度过了将近半年的时光,从一开始大家都不讲话,到后来每天都一起出去吃饭一起叫奶茶咖啡的外卖,还一起通宵熬夜到爆肝,偶尔也一起出去放松看电影。
其实做作品集本来应该是一件辛苦甚至痛苦的事,但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嘻嘻哈哈的一起度过了这段日子。大家互相指教,让整个过程变得有趣且很有意义。都说大学之后很难交朋友了,但做完作品集后感觉不仅收获了作品集,还收获了一群能够一起开心的朋友。真的很谢谢The A Team大家庭!不管是教小白的我学会画图的大佬们,还是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来安慰我的朋友们,还有陪我一起通宵冲刺体验极致爆肝的战友和不断督促我逼我成长的队友们,以及给予了我指导、带我从入门到更多了解这个专业、点亮了更多技能的老师们,都请接收我深深的鞠躬!!!
陈老师也让我印象深刻!最开始还是小白的时候,因为google map被陈老师骂,躲在地铁站的小角落哭到缺氧觉得一定一定要证明自己。后来暑假天天一起画图,老陈也变得十分和蔼了,虽然还是很怕他,但是感觉相处慢慢从严厉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促进成长的良师益友。
Q: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我的目标还是很明确的,以后想要进高校任教。所以出国后想一直念完博士学位再回国。到了美国后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学校找到喜欢的方向后,找相关老师争取做research assistant。在研究生阶段除了好好学习室内设计知识外,去主动拥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对我也是非常需要的。
Q:有没有对学弟学妹想说的话或者建议呢?
转专业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的需求就不要做无用功了(比如考GRE,考了之后可能会影响之后的选择)。做作品集真的是需要一个领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很无助的阶段,会有很多“要是我不转这个专业,现在就可以…”的时候,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再苦再累也绝对比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要来得快乐且充满价值。
如果有一定的能力了,可以和一些很厉害的本专业的小伙伴们合作,一旦有了“我不能拖了别人的后腿”的情况发生,一定是可以在绝境中逼着自己进步的。整个申请过程其实蛮痛苦的,但在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战斗,而不是自己在孤军奋战,这段经历在之后的回忆里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宝藏。
督导说
王同学是个看起来大大咧咧乐观到不行的姑娘,但是内心真的特别的细腻。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因为陈老师严厉的要求,在课后哭的稀里哗啦……还好这么长时间她都顽强的挺了过来。自从6月份建筑工作室成立以来,其中一张桌子就成了她专属的工作区,几乎每天都跟小伙伴们一起,在工作室肝图。修图修到崩溃再重来,雅思一遍遍刷分冲刺。你看到她拿offer的毫不费力,却都是她每一次默默的刻苦努力。希望今后王同学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并幸运着!
陈老师说
工作室第一定律:“猛肝自然强。”第二定律:“名校总有人要去读,为什么不能是这些好看又优秀的年轻人?”Wenjin完全符合以上两条定律,所以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至于,这过程到底有多少辛酸苦辣,多说无用,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意义。
罗德岛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