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尼泊尔、美国留学记

我的尼泊尔、美国留学记

真正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题记
我的留学经历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在本科阶段留学于尼泊尔,而读研究生又去了美国。辗转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所收获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不仅是一纸学历,而是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曾经一段时间我盲目自信,拒绝国外的一些想法,之后又全盘否定自己,转而接受国外的一些说法,一直到有机会留学,身处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我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时,需要不卑不亢,进退有度。
我的留学经历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在本科阶段留学于尼泊尔,而读研究生又去了美国。辗转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所收获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不仅是一纸学历,而是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曾经一段时间我盲目自信,拒绝国外的一些想法,之后又全盘否定自己,转而接受国外的一些说法,一直到有机会留学,身处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我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时,需要不卑不亢,进退有度。
黄石公园 / 林墨丞 摄
我每年给学生上课时都要讲一个故事:1770年,库克船长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库克留下一些船员维修船只,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出发探险。遇上当地土著居民后,一个船员手指着一种用袋囊揣着幼崽跳来跳去的动物,问一个土著“这东西叫什么”。土著说:“Kanguru。”从此以后,库克和他的手下便用这个词称呼这种动物(袋鼠)。很久以后他们才明白,Kanguru在土著语言中的意思是:你说啥来着?
我每年给学生上课时都要讲一个故事:1770年,库克船长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库克留下一些船员维修船只,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出发探险。遇上当地土著居民后,一个船员手指着一种用袋囊揣着幼崽跳来跳去的动物,问一个土著“这东西叫什么”。土著说:“Kanguru。”从此以后,库克和他的手下便用这个词称呼这种动物(袋鼠)。很久以后他们才明白,Kanguru在土著语言中的意思是:你说啥来着?
这个故事可能是瞎编的。这一点我一般会在之后的课上向学生说明。但是这个故事我年年都会说,因为用这样一个逸事趣闻来说明接触异域文化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再好不过。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文化,我们必须摘下滤镜,走入当地生活,而留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我也常把了解一个异域文化的过程比作剥洋葱:层层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必然会被呛得涕泗横流。每一个留学生,或者说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中国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这个故事可能是瞎编的。这一点我一般会在之后的课上向学生说明。但是这个故事我年年都会说,因为用这样一个逸事趣闻来说明接触异域文化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再好不过。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文化,我们必须摘下滤镜,走入当地生活,而留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我也常把了解一个异域文化的过程比作剥洋葱:层层了解异域文化的过程,必然会被呛得涕泗横流。每一个留学生,或者说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中国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香蕉共和国
香蕉共和国
香蕉共和国
尼泊尔的上学路 / 林墨丞 摄
托马斯·弗里曼在他的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用“香蕉共和国”指那些一无所成毫无建树的国家(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thing)。在留学之前,我一直认为尼泊尔可以算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从国家基建角度上来说,这两个国家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全不同,我认为甚至都可以被称为“香蕉共和国”。2010年,初到尼泊尔留学时,我每天都会走路上学。不知为何,尼泊尔的街道一直处于维修的状态,这里的街道嘈杂喧嚣,晴天时尘土飞扬,而下雨时又会将人行道变得泥泞不堪。而这里的公交系统聊胜于无,我坐过两种类型公交,一种类似于国内中小型巴士,但由于缺少维护或使用了一些年头的缘故,车内卫生条件实在不敢恭维;而另一种则是三轮公交车,在距离较短的路线上基本都是这种三轮公交车。尽管样式不同,但是两种公交亦有相同之处。首先,下车得提前给司机打招呼。并且大部分时候,公交都会坐满。好在当时我的身体素质不错,经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与当地人“挤”成一片。通常我会在车还未停稳之际,健步上车;在快到站时提前起身,半挂于车外,瞅准到站之际,连拍车身数下示意司机减速,然后松手下车,拂衣而去,深藏身与名。
托马斯·弗里曼在他的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用“香蕉共和国”指那些一无所成毫无建树的国家(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thing)。在留学之前,我一直认为尼泊尔可以算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从国家基建角度上来说,这两个国家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全不同,我认为甚至都可以被称为“香蕉共和国”。2010年,初到尼泊尔留学时,我每天都会走路上学。不知为何,尼泊尔的街道一直处于维修的状态,这里的街道嘈杂喧嚣,晴天时尘土飞扬,而下雨时又会将人行道变得泥泞不堪。而这里的公交系统聊胜于无,我坐过两种类型公交,一种类似于国内中小型巴士,但由于缺少维护或使用了一些年头的缘故,车内卫生条件实在不敢恭维;而另一种则是三轮公交车,在距离较短的路线上基本都是这种三轮公交车。尽管样式不同,但是两种公交亦有相同之处。首先,下车得提前给司机打招呼。并且大部分时候,公交都会坐满。好在当时我的身体素质不错,经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与当地人“挤”成一片。通常我会在车还未停稳之际,健步上车;在快到站时提前起身,半挂于车外,瞅准到站之际,连拍车身数下示意司机减速,然后松手下车,拂衣而去,深藏身与名。
波士顿的地铁 / 林墨丞 摄
虽然客观上说,美国的基础建设确实强于尼泊尔,但是说到基建,就不得不提波士顿的世纪工程——中央动脉隧道工程。此工程民间俗称大开掘(The Big Dig)。首次听说这个故事是刚到波士顿时的出租车师傅告诉我的,该工程在他二十出头时立项,最终在他四十多时完工,足足建了二十多年。震惊于此,为了核实事件真伪,我默默打开了维基百科,事实是该工程于1982年立项,最终于2007年完成,耗时25年,截至2006年耗费146亿美元。从我的住处到学校大约2公里路,乘坐T-line(类似北京的八通线)却需要20分钟左右,当然前提还得是这趟车准时到达。我从奥斯顿前往波士顿大学的这段道路的古朴完全对得起美国“最古老”地铁的称号。
虽然客观上说,美国的基础建设确实强于尼泊尔,但是说到基建,就不得不提波士顿的世纪工程——中央动脉隧道工程。此工程民间俗称大开掘(The Big Dig)。首次听说这个故事是刚到波士顿时的出租车师傅告诉我的,该工程在他二十出头时立项,最终在他四十多时完工,足足建了二十多年。震惊于此,为了核实事件真伪,我默默打开了维基百科,事实是该工程于1982年立项,最终于2007年完成,耗时25年,截至2006年耗费146亿美元。从我的住处到学校大约2公里路,乘坐T-line(类似北京的八通线)却需要20分钟左右,当然前提还得是这趟车准时到达。我从奥斯顿前往波士顿大学的这段道路的古朴完全对得起美国“最古老”地铁的称号。
珠峰和洛子峰 / 林墨丞 摄
逐渐简短的自我介绍
逐渐简短的自我介绍
逐渐简短的自我介绍
2010年,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尼泊尔留学时,我非常愿意给外国人介绍我们国家和文化。“你好,我叫林墨丞,这个中国名字……。我来自中国南方的福建省,我们那里的人通常比较……,我们……。”这是我刚到尼泊尔留学的时候,在第一节课上给老师做的自我介绍。这样的自我介绍确实冗长,但是我希望以此增进双方的理解,减少一些偏见。而之后在美国见到的一些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这样的做法是否有意义。
2010年,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尼泊尔留学时,我非常愿意给外国人介绍我们国家和文化。“你好,我叫林墨丞,这个中国名字……。我来自中国南方的福建省,我们那里的人通常比较……,我们……。”这是我刚到尼泊尔留学的时候,在第一节课上给老师做的自我介绍。这样的自我介绍确实冗长,但是我希望以此增进双方的理解,减少一些偏见。而之后在美国见到的一些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这样的做法是否有意义。
波士顿街区雪景 / 林墨丞 摄
2017年的暑假期间我留在美国完成夏季课程。期间,我曾前往波士顿的自由之路参观,这是一条长约4公里,由红砖标记的线路,途经多个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古迹。在路边喝咖啡时和一位美国人拼桌,在聊天中偶然了解到他也曾在尼泊尔待过,由此我们尬聊的内容就集中于各自在尼泊尔的见闻。
2017年的暑假期间我留在美国完成夏季课程。期间,我曾前往波士顿的自由之路参观,这是一条长约4公里,由红砖标记的线路,途经多个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古迹。在路边喝咖啡时和一位美国人拼桌,在聊天中偶然了解到他也曾在尼泊尔待过,由此我们尬聊的内容就集中于各自在尼泊尔的见闻。
之后的留学生活中,只有在外国同学问起的时候我才会向他们介绍关于中国的情况。我的自我介绍也精简为以下格式:“你好,我叫林墨丞,你叫我lin(林)就可以了。”对于普通的美国民众而言,强行向他们灌输中国文化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那些真的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或是有心消除之前因为信息差所导致的偏见的人来说,消除他们的误解易如反掌。只要他们看到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媒体上宣传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就会愿意填补由于误解所造成的沟壑,并起到预防其他偏见产生的作用。
之后的留学生活中,只有在外国同学问起的时候我才会向他们介绍关于中国的情况。我的自我介绍也精简为以下格式:“你好,我叫林墨丞,你叫我lin(林)就可以了。”对于普通的美国民众而言,强行向他们灌输中国文化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那些真的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或是有心消除之前因为信息差所导致的偏见的人来说,消除他们的误解易如反掌。只要他们看到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媒体上宣传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就会愿意填补由于误解所造成的沟壑,并起到预防其他偏见产生的作用。
喧嚣的美国课堂
喧嚣的美国课堂
喧嚣的美国课堂
从授课形式上看,尼泊尔的课堂应该与我们国内的课堂区别不大,而大部分美国教授,都非常重视课堂参与。我所上过的每一门课都将课堂参与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每个教授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所谓课堂参与实际上就是指衡量学生对于授课的贡献的一个标准,包括提出或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以及做出评论等。这是美式课堂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美国教学风格的一部分。
从授课形式上看,尼泊尔的课堂应该与我们国内的课堂区别不大,而大部分美国教授,都非常重视课堂参与。我所上过的每一门课都将课堂参与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每个教授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所谓课堂参与实际上就是指衡量学生对于授课的贡献的一个标准,包括提出或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以及做出评论等。这是美式课堂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美国教学风格的一部分。
波士顿布鲁克林联合教区教堂 / 林墨丞 摄
在读研究生第二年,我被指派到波士顿大学的语言中心听课实习,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或者说美国社会所追捧的教师,都在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英语语法课。授课教师和学生(美国本地人)就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否需要加s这样基础的问题进行了将近10分钟的讨论,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后以学生不接受教师的纠正并继续坚持己见结束。这种喧嚣的课堂背后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参与,我不得而知,但是对于这种授课形式,依据我的学习经验和其他各国同学的抱怨,可以说这种备受推崇的授课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效果。不可否认,这种喧嚣的美国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人都提倡的学术开放和学术平等,但是这种方式是否真如部分人所宣扬的那样完美?备受诟病的填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学生沉默的课堂是否就是失败的?在我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我发现沉默的意义是相当丰富的,沉默可以是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空间。当然,事后我也和这位老师讨论了课堂参与的问题,而她的回答让我想起了马克辛·格林的话:“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通常采用自己创造的阐释方式来构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我们理所当然地将世界视为预先设定好的样子或某种客观存在,并不加辨别地深陷其中。”
在读研究生第二年,我被指派到波士顿大学的语言中心听课实习,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或者说美国社会所追捧的教师,都在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英语语法课。授课教师和学生(美国本地人)就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是否需要加s这样基础的问题进行了将近10分钟的讨论,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后以学生不接受教师的纠正并继续坚持己见结束。这种喧嚣的课堂背后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参与,我不得而知,但是对于这种授课形式,依据我的学习经验和其他各国同学的抱怨,可以说这种备受推崇的授课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效果。不可否认,这种喧嚣的美国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人都提倡的学术开放和学术平等,但是这种方式是否真如部分人所宣扬的那样完美?备受诟病的填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学生沉默的课堂是否就是失败的?在我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我发现沉默的意义是相当丰富的,沉默可以是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空间。当然,事后我也和这位老师讨论了课堂参与的问题,而她的回答让我想起了马克辛·格林的话:“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通常采用自己创造的阐释方式来构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我们理所当然地将世界视为预先设定好的样子或某种客观存在,并不加辨别地深陷其中。”
面对差异,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部分人选择完全拒绝理解这些差异,而有部分人选择刻意地迎合固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无心的或是出于某种目的,这两种方式都于沟通无益。实际上,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不必完全排斥,也不必刻意迎合。就像开车,方向盘总是在动态调整的,我们没必要,也不能向左或向右打死方向盘,找到自己的一个行进方向,这些差异都可以成为你路上的风光。
面对差异,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部分人选择完全拒绝理解这些差异,而有部分人选择刻意地迎合固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无心的或是出于某种目的,这两种方式都于沟通无益。实际上,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不必完全排斥,也不必刻意迎合。就像开车,方向盘总是在动态调整的,我们没必要,也不能向左或向右打死方向盘,找到自己的一个行进方向,这些差异都可以成为你路上的风光。
作者:
林墨丞
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开启留学时光之旅,分享真实留学故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下载“中银跨境GO”APP,关注“校友说”账号进入阅读。
开启留学时光之旅,分享真实留学故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下载“中银跨境GO”APP,关注“校友说”账号进入阅读。
来源:
中国银行跨境场景项目组
中国银行跨境场景项目组
编辑:
韩相仪
审校:蒋骢骁
出品:中行职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