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教英语(我在伦敦教留学生英语)


咔咔的‍一位读者投稿,聊一聊在异国他乡当英语教师的经历,不知道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吗?欢迎投稿。

留学生教英语(我在伦敦教留学生英语)


留学生教英语(我在伦敦教留学生英语)

从前一直遗憾自己年少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机会,而潜力是在成年时重返校园后被求知欲、尽职尽责的教授、友善的同学们激发出来的,所以期许能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孩子们。因为英语专业的教育背景,我在伦敦一家辅导机构谋到一职----英语一对一私教。该机构所在的商用楼里除了餐厅、超市,服装店、牙医诊所,剩下的都是华人或韩国人开设的辅导机构,还有应有尽有的各种课外班,比如钢琴、唱歌、表演、街舞、书法、跆拳道、国际象棋等等。足不出户就能将孩子打造成全才。每到放学后、周末、节假日,二楼美食街老板们就精神了,行色匆匆的学生及家长们课前课后都能在这里找到家乡美食。

留学生教英语(我在伦敦教留学生英语)

我第一个学生是17 岁的Paul,其父母在国内经营家族企业。我一直以为独生子女是全家6个长辈关注的焦点,尤其出生在优渥家境中的独生子女,更是我眼中的天选之子女。第一节课开始前,我老板先跟我交代了Paul的情况,前面一个老师教了他半年,11年级,仍然分不清英语东南西北。他在国内的母亲也通过微信告诉我,孩子很善良,一个身在国外,他的安全最重要,别催他太紧。我答道, “您把心放在肚子里。” 心里笃定得很:凭借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以及自己对知识、对人生、对孩童心理的了解,我一定会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像日剧中能够使孩子改头换面的麻辣教师。

我有意识地避开让我憎恶的各种家长制作风。他不开摄像头,我尊重他,不想引起他的不适,试图跟他建立一种平等似朋友式的关系。人生就是这样:期盼中的好事从不会如约而至。多年前木村拓哉的《悠长假期》全都忘光了,却怎样也忘不掉这一幕:男主在决定放弃钢琴时,被美女在身后巴拉巴拉鼓励加刺激,突然就放慢脚步,回过头来----变主意了。诸多年来,现实生活中被人几句话就改变的人并没有见过一个。

而我一直没放弃研究说话的技巧。Paul相当厌学,一年多了,四个方位词继续全盘错位。每次捕捉到他微小的变化迅速向机构和他父母分享喜悦时,下节课就证明我又自作多情了。疫情导致的远程教学更使学习效率成为空谈。

每节课后我都在思索下一节课如何使用曾经对我奏效的教学方法。而他的开场白常是,“累死了,下课吧。学啥学,啥也学不会。我就是一傻X。”我回复道,“你很有思想。我总觉得你在跟我深藏不露。”他叹了口气,“你可知道人生三大错觉之首就是我又行了。”我问他还有两个是啥。他说,“手机在震动。”“还有呢?”“她喜欢我。”我被他逗笑了。他的口头禅“无聊、没劲、累死了”常将我预备好的热情瞬间浇灭。我不好意思告诉他这样会影响他人的情绪。上课过程中他还时不时地问我,“老师你不累吗?”我说,“我在工作,不去想累或不累。”很多次我引他说话,以期发现他感兴趣的话题,地理、历史、科学常识、传统文化、科技、心理学等等。在我对着黑屏讲得口干舌燥时,那边却没有任何回应。我问道,“你是在睡觉还是在玩手机?” 他懒懒地回道,“你真聪明,躺着看手机呢。” 我跟他说,“我就喜欢你的诚实。成绩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你一个人在这边,没有像周围很多孩子一样去夜店,做一些出圈的事,这个非常难得。”我对他的鼓励,跟他家长分享他的进步,最终发现在意的只有我一人。我问他你将来想干什么。他说,“什么都不想做。天天躺着。”我说,“我不是在逼你学习。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就是保护自己。没有相应的知识,我们都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他说,“想那么多干嘛?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别跟我爸妈似的,我都这样了,还不放弃我。饶了我吧。”他将我对孩子的认知和理解都推翻了。从前心理学书上的案例告诉我: 如果得到正确的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良好表现。改变的是我,我从开始发自肺腑的真心夸奖渐渐到默不作声了。我找不到任何能够触动他的字眼。

有一天他一如既往地不想学习,对我抛出的任何话题都不感兴趣,我感觉时间慢得都僵住了,不知怎样度过剩下的1小时55分钟。他问我,“你想听我的故事吗?”我有些意外,又有些欣喜。我从未打探过他的家庭,说:“当然愿意。”下课时间到了,家人过来叫我吃饭,我摆手跟他们示意不要等我。又过了40分钟,他的故事讲完了。他的父母一直忙工作,他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而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渴不着饿不着,并没有交流互动,更别说给孩子应有的教育。他只有节假日才能见到父母。等升初中后回到父母身边,学习跟不上,去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有半年没去学校,在家打游戏。父母全然没把他的抑郁当回事,半年后干脆把他送到老师家里寄养。孩子说得很黯然,“我感觉彻底被抛弃了,虽然所有的老师都对我特别好。”我问,“那你恨父母吗?”他说,“不恨。他们又没做错啥。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让他们摊上我。我爸说我是来讨债的。”我又笑了,瞬间领悟到的是他父母的无助,他们也曾尝试过各种办法来改变、激励自己的孩子,包括最终把孩子送出国。在伦敦真的听说,在国内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对着自己的独子哭诉,“上千人的企业我都管理得好好的,我管不了你。”我想起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经济无忧使人丧失了奋斗的动力,最终理想成为临终的遗憾。

我说不出口: 你现在处处得到的善意和尊重都是源自父母的铺垫。我问他为什么会抑郁。他说就是不爱学习,觉得什么都没劲,还活着就是因为自己是家中独子,未来有赡养父母的职责,如果父母能再生一个,他就可以放心去死了。我对他有些心疼,“像你这样为父母着想的孩子我第一次见。成绩不是评估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我现在希望你学习,是因为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比起人生过程中的艰难,学习是相对最简单的付出,这是唯一结局掌握在你手中的事。未来你总会碰到父母能力不及的事,你也许还需要保护他们。你得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他说,“好吧。就这样吧,Bye Bye. ”远程教育无法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他。

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怕遭人嫌弃。我有很多想告诉他的,但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我想告诉他,好的教育,是教人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分清现实和虚幻、少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看到一些人类的共性、掌握一些自然界运转的规律。当对自我执迷少了一些,心胸和眼界都会更宽。从前我在教育体系中接收到的都是正面信息,比如无私的母爱、知书达理的父亲、温暖人心的亲情、两肋插刀的朋友、忠贞不二的爱情、有责任感的职员、有道德感的公民,乃至我随后的一二十年都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构建。我为这样的一个错觉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真实的人生是:当我们都无法从亲人中获得帮助、理解时,又怎能期望从陌生人处获得支持和友善?支持和友善的标准又如何界定?就比如我给Paul的,都是曾经我需要的。但他完全不懂我在说什么做什么。他说,“你是个好人。都是我不好。我不是人。”他是个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富有幽默感的孩子。他不知道或不愿意面对事实: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受到生活的历练,这样的历练逃不过也躲不过。

多年来一直信以为真的“事实”是,中国孩子读书很厉害。我们的总结以偏概全了:百余年前,能出国读书的只有万里挑一的公派留学生,学成后回来都是国家的栋梁。

而当出国读书完全放开,就会看到成绩优异的、平常的、厌学的都占一定比例。教学霸真是享受,感觉身心愉悦,可是学霸可遇不可求,而且真学霸不需要家教。应付差事的比比皆是。还有一类是国内的学霸到这过不了英语关,干脆自暴自弃了。高科技弱化人的意志力和生活能力,但对社会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生活得体面,除了学习成绩,还得需要情商、逆商、健商、志商、胆商、财商……  过去的几年中我只一心读书,以为大家也都像我一样。毕业后跟年轻的留学生聊天,我疑问,还真有人作弊?她指着窗外,满脸惊诧地说,“你去给我找一个没作过弊、没找过代写的学生。” 这边中文代写广告的确发得无孔不入、有恃无恐。这个世界阴阳调和,有人积极向善,就有人当作机会。

很多人仍将快乐寄托在他人身上,比如爱情,亲情,友情、还有消费。还真没见过一个快乐的学生。有男生跟我抱怨人生无聊,我说,“你高级了,探讨的是人类三大终极问题之一。可惜到现在也没答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还能使无聊的人生稍许有些趣味。”还有过来找我补习的青春期的小女孩们,把大牌当书包用,带着洞察一切的眼神,号称只玩暧昧,不谈恋爱,跟我讲述学校中各种渣男、各种表、各种交易、各种阳奉阴违、各种诽谤中伤、各种攀比显摆、各种鄙视链,更有的已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听得我这个井底之蛙目瞪口呆。她们显然不需要我的任何意见建议,她们脸上表情在问我,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

这个世界复杂到不是做好自己就可以无忧、平安。所谓的做好自己,是个人的标准,也许会触犯到他人利益。我从前认定孩子最重要、父母的爱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这三年的家教经历让我领悟到为何人类发展进程中诸多理论不断被现实推翻。一个理论少则需要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来验证。而任何一种新的模式都是理想主义者的畅想,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想象力的局限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越来越多的漏洞,最终被新的模式替代。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好坏两面属性。高科技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压力。它将人群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意味着更多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越来越用不着掩饰。当有人感叹世风日下时,其实不然。只是高科技,诸如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将世界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你见或不见,人和事始终在那里。这些都是我想告诉他的。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爱情、婚姻、人性的真相,所以我做了很多令我自己都羞愧的傻事。但知道他不会懂。人性就是如此,必须亲身经历,才能领悟。给他时间让他成长,舍得让孩子吃亏,也是父母必须做的。

还是回到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上。硕士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拥有了看透世间万物的智慧。这世间随处充满目的性的误导、诱导,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乃至每个人过得如履薄冰。学校至少过滤出许多伪知识。不读书直接走向社会,太过于残酷。我刻意地向孩子们传输善意、爱意、积极的价值观,尽管我终于明白,除了我自己,我谁都影响不了。生活是唯一众人说一不二的老大。它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满怀敬畏之心。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