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断档?所谓“断档”,一般指高校(名校)在当年的录取投档线与根据往年预测值或相同层次的高校相差甚远。以前高考填报都是手工操作,而且是“盲报”,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考多少分,只能自己根据预估的分数来填报,很多人在填报的时候就很保守,本来能考上清华的报了复旦。
1.在某一分数段第一志愿填报某大学的人数不足该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叫断档。对考生是有影响的,发生断档现象后,学校一般会采取三种措施解决:组织高分考生重新填报、降分录取、把招生计划拿走补贴生源较好的其他地区。
2.指某种商品脱销或某种物品用完。
3.指某一方面或某一年龄段的人严重缺乏。
还可以是单纯意义上所说的:连续型档案的中断。如养老保险等。(其意义在于打断其连续性,使其不能达到共性上的统一)
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关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叶晓峰说,目前计算工龄、工作流动、考研、考公务员、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以及出国、升学等都没办法离开档案,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还是相当看重的。因此,广大毕业生一定要“善待”档案,即使毕业后落实不了接受档案的单位,也最好把档案放到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委托管理。
断档录取,就是报该校志愿的上线人数,低于该大学分配到某省市的计划人数。由于报志愿人数不足,以至于该校第一次投档时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进而继续补招学生的措施,这给较低分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断档现象:
1、学校录取分高或根据往年的录取状况门槛高,导致家长和考生不敢报,害怕会出现最后没有学校录取的情况。
2、部分学校在当地招生计划数太少,造成家长和考生对面临的竞争过高估计,以致不敢报。
3、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遇冷,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认可度不高,没有人愿意报。
高校发生断档一般会有如下处理方式:
在某一分数段第一志愿填报某大学的人数不足该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即为断档。对考生是有影响的,发生断档现象后,学校一般会采取三种措施解决:组织高分考生重新填报、降分录取、把招生计划拿走补贴生源较好的其他地区。
正常录取断档的情况是什么意思首先,通常所谓的“断档”一般是指:
某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的离谱,较往年分数线有着较大差距的情况。
同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报的人太少,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2)招生计划完成,但最后几名分数太低。
这些都是学校最终分数线低的招生情况,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1)学校知名度相对不够(注意是“相对”);
(2)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3)学校的强势专业遭遇“冷门”劝退;
(4)高考难度大,敢“冲”名校的少。
不过,每年出现这种“断档”情况后,对于高校和考生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具体如下:
对于学校来说——爆冷
一般来说,相比于普通院校,名校发生“断档”意外的情况更为普遍;而众所周知,名校的录取分数线都是很高的,正常情况下每年的变化幅度也不会太大。不过一旦出现“断档”后,学校分数线相当于爆冷,将引发大众热议。
此外,发生这种情况后,除了学校本身的人气、名声会受到影响以外,学校的生源质量可能也会有一定的下降。
对于学生来说——捡漏
另一方面,对于报考了这些学校的很多考生而言,学校断档则是天降福音!原本上不了学校好专业的考生将很可能上到学校优势专业,而个别考生也将拥有“捡漏”的机会,实现“低分进名校”的可能。
因此,虽然“断档”对学校来说是一次招生录取的“滑铁卢”,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