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被遣回国,后来都怎样了?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被遣回国,后来都怎样了?

随着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子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不再满足于国内的教育体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以求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留学生”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清末,那也是我国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开端。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被遣回国,后来都怎样了?

留学生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被遣回国,后来都怎样了?

在清末同治年间,容闳首先提出建议,认为当时国家内部教育落后于世界前列,思想教育落后、技术落后。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的不足。又由于当时没有飞机,要想将学生送到国外,就必须要坐船。坐船就需要征得政府的同意。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被遣回国,后来都怎样了?

当时的清朝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也认识到了国家的不足,于是采取了容闳的建议,联名上奏朝廷,请求朝廷批准能选派一些学生出国留学。李鸿章在奏折中讲到:“选派留学生,实在是中国自强的根本”。希望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来挽救国家。朝廷这边也很快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曾国藩

并且很快就制定出了一系列方案。首先,就是设立“幼童出洋肆业局”即预备学校,对学生进行出国前的培训。“肆业局”下设监督二人,由翰林出生的陈兰彬担任正监督,容闳任副监督。就这样,中国留学生的开端就此展开。

容闳从中国各地挑选出120名学生,要求最低年龄不得低于12岁,最高年龄不得高于20岁。当时一开始有很多家庭踊跃报名,出国留学在当时是一种闻所未闻的事,后来有人散播谣言说:孩子到了外国,会被那些洋人扒人皮的,当作怪物来展览。这下孩子们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不清,报名的一下少了很多,还有的取消了报名。

容闳

此外还有两点要求就是:

1.学生家长或监督人必须签署志愿书,声明是自愿送子弟赴美留学15年,不得中途退学或加入外国籍。并且在15年内,学生死亡或发生意外事故政府概不负责。

2.学生虽然以学习西学为主,但仍配备中国教师来教导中文学说。学习期间,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学生学成后不允许自谋职业,由政府调用。

这120名学生分为4批出发,每个批次30人。就这样第一批的30名学生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开始了留学生活。李鸿章等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一批留学生也得到了容闳尽心地安排,他们分别被安排在新英格兰一些地区的家庭中,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和当地的小孩一起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样的环境下,年幼的学生们学习的也很快,很快就能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再加上当地人的悉心照顾,很快就融入到了当地的家庭生活之中。

他们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思想观念上也是巨大的转变,有的脱掉马褂换上西服,有的更是大胆的直接剪掉脑袋后的长辫子,留起了分头,在他们身上我们彷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的影子。

留学生

但是毕竟是借住在别人的家中,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李鸿章授权容闳在柯林斯街,兴建了一座房屋专门用来作为“肆业局”的驻美总部。房子修建完成后,学习,洗澡,游戏等设备都准备齐全,条件也是相当的不错,这些孩子们在异国他乡也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1873年6月,第二批留学生由黄胜率领赴美。1874年9月,第三批留学生由祁兆熙率领赴美。1875年10月,第四批留学生由邝其照带领赴美。最终,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在计划中的120名学生全部派送到美国留学。

后来这些孩子们有很多都成功考上了大学,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和喜欢的学科学习。像机械工程、五金制造、煤铁开采、交通运输、造船、邮电学科都在他们的学习之列。毕竟留学生们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学习十分的刻苦,备受人们的称赞。

耶鲁大学校长包特为此也曾在给清国总理衙门的信中说道:“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不但学习刻苦,潜心钻研于学术,而且他们的道德,也是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也在逐渐的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

李鸿章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国外的学子们还不知国内局势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当时主张出国留学的曾国藩已经过世,而李鸿章一人也难以支撑。一些物质的顽固派称他们:剪掉辫子,忘记了老祖宗。认为这是留学造成的恶果。在李鸿章的百般阻拦下,终究是独木难支,最终在众多顽固派的责难下,留学生们被下令返回国内。

留学生们回到国内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师和3名铁路局长。从事教育事业的有5人,并且有2人成为了大学校长。还有从事外交、行政方面的有24人,包括12名领事、代办,2名外交次长、公使,1名外交总长,1名内阁总理。

回国的留学生中就有著名的京张铁路修建设计者詹天佑。詹天佑创造性的发明了“人”字形的铁路,巧妙地解决了坡度的陡峭问题。詹天佑此举不仅给国人长了志气,还同时进入了英国工程师协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为立国之本,为强国之基。

清朝首批留美幼童有哪些著名人物?

作者:李蕾,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留学生远赴重洋,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回国后,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海军、邮电、矿冶和铁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年轻有为、杰出优秀人才,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深远。

容闳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人,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最有名的奠基人,他被称为“留学生之父”。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容闳就基本形成了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教育设想,他曾经说,“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854年冬,容闳与曾国藩等联名上奏派遣赴美留学生计划,获得批准,并为之努力奋斗。近代教育家舒新城先生所说:“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可以说,容闳不仅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现代科技的留学浪潮,而且也努力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詹天佑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留美幼童

后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事实证明,庚款留学生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都成为了现代中国各个科学学科的奠基人。如胡明复、姜立夫、江泽涵之于数学,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之于物理学,杨石先、侯德榜、庄长恭、孙承愕之于化学,秉志、胡先辅、钱崇澍之于生物学,茅以升、梁思成之于建筑学,竺可桢之于气象学等等。他们为近代中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中:《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义》

2.茆诗珍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

3.冯继:《谈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编辑: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

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是什么时候?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三)
第I卷 单选 第17题
17. 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洋务运动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本题正确答案选C
即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又开始创办出国留学事业。办新式教育都阻力重重,派学生出洋的困难更不难想象,所以派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重要奏折、函件,均由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联名,足见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此事的阻力之大,非曾、李联名而难成。

曾、李或许早就有派学生出洋留学的念头,但将此事提上议程、付诸实施,则是接受了处理天津教案时曾国藩译员容闳的建议。容闳是广东人,早年受美国传教士的资助到美国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对外国的深入了解,使他认为中国要富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派学生出洋留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他就不断为此努力,但四处碰壁,均以失败告终。但对此并不灰心,一直全力奋斗。1868年,他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字雨生)向朝廷上了一个派遣留学生的条陈,但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奉命前去处理,容闳担任曾的译员。容闳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通过参与办案的丁日昌向曾提出派人出洋留学的具体计划,并表示自己愿意带队前往。他的建议切实可行,终获曾国藩同意,即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旨准。1870年冬,朝廷正式旨准曾、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建议。

由于这类事属总理衙门管理,所以曾、李一直与总理衙门充分沟通,1871年6月26日他们又联名致函总理衙门,论述了派人出洋留学的必要性、正当性与可行性。他们认为留学可以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这也符合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对中国已办有新式学堂,故不必费资巨大派人留学的反对意见,他们反驳说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兴之基也,而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久大之效也。中国不可能尽购外国兵船机器,只能派人出去学习,同时还以百闻不如一见,欲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于庄岳之间等中国古训加强自己的论点。他们认为派人留学所费虽巨,但有二十年时间,所以每年负担并不算重,远适异国,储才备用,更不可以经费偶乏,浅尝中辍。他们特别提出,1868年中美两国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第七条早就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为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当然,这些学生在国外还要配备中国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同时,他们将具体制定的12条章程作为附件送上,征求意见。除经费问题外,这12条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关于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使用。规定每年选派30名十二三岁的幼童赴美,分4年共派120名;学生所学专业要由清 *** 决定,留学期限为15年,毕业后要回国听候 *** 派用,不得在外入籍他国,不得在外逗留或私自先回另谋职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规定在外留学仍要学习中国儒学传统经典,并定期由正、副监督传集学童宣讲《圣谕广训》等,若发现有品行不端或身体不适者将随时送回国内。

而后曾、李又几次上奏,再三强调派遣留学生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在人们想方设法出国留学或让子女出国留学的今天,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派遣留学生之困难,所遇阻力之大。那时在国内上洋务学堂都被视为有辱祖宗门楣之事,要到番邦去拜洋鬼子为师,更是被认为背宗叛祖,所以愿意、敢于出国留学的人很少。为了完成留学任务,只得在穷人一向有出洋传统的东南沿海地方作为任务摊派。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地方官甚至挨家串户做劝说工作。本来官派就是出国所有费用全由 *** 负担,但愿意去者仍然不多,地方官不得不再许给这些穷苦人家更多好处。有些贫苦人家原本出于生计已经报名同意,但又听说西方的野蛮人会把他们儿子活活剥皮再把狗皮贴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于是立即反悔,取消报名。结果,只有30个名额的首批留学任务竟然没有完成。首倡留学并且具体负责此事的容闳焦虑不已,只得回到老家广东香山县说服动员,同时又在香港的新式学堂招收学生留学。首批留学生中的许多人都有家人、亲戚出洋闯荡的经历。后来大名鼎鼎的詹天佑,其父也是非常勉强地送他出国的。詹家虽不富裕,但非赤贫,所以詹天佑之父詹兴洪自然也要他走科举功名的正途,根本没想要他留学。詹家有位谭姓邻居长期在香港做事,对西方情况有所了解,他非常喜欢年幼聪颖的詹天佑,便力劝詹家送詹天佑留学。没想到詹兴洪一口拒绝,在谭的反复劝说下,并且谭还同意将女儿许配给詹天佑,詹兴洪才勉强同意詹天佑出国留学。

由此,也可看出曾国藩、李鸿章首创留学事业的艰难。

1872年2月,曾、李奏准上海广方言馆总办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监督)、容闳为副委员(副监督)。经过一番运作,第一批幼童终于在1872年8月踏上了出洋留学之途,掀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

詹天佑第一批出国留学生照片是哪一个选洋务运动时期。他1872年赴美,各时期时间如下:鸦片战争(Sino-BritishOpiumWar):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詹天佑简介詹天佑的资料: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
十二岁时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经小学、中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一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用非所学,被派去当兵轮驾驶员,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光绪十二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
光绪十四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民国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民国三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八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
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詹天佑简介和图片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工程专家。他8岁进私塾读书,由于所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詹天佑腻烦透了。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产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妙。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再拆为止。一大堆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 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性,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留学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答应去参加考试。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他对这些洋玩艺儿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 轮船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海文小学,仅用三年就小学毕业了,两年中学毕业,他考上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
1881年,詹天佑回到祖国的怀抱。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参考资料:雨丝文学论坛 » 作文论坛 » 高段习作专栏 » 詹天佑的资料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