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屋漏偏逢的连夜雨,最早的苗头是一纸诉讼。
这场屋漏偏逢的连夜雨,最早的苗头是一纸诉讼。
加州的蓝带烹饪学校,也叫加州烹饪学院
加州的蓝带烹饪学校,也叫加州烹饪学院
加州的蓝带烹饪学校,也叫加州烹饪学院
那是2010年,一个名叫Anna Berkowitz的姑娘把美国加州的蓝带烹饪学校(Le Cordon Bleu)告上了法庭,说他们欺骗性的诱导她相信,只要自己读完蓝带12个月的甜品厨师课程一定可以年薪起薪7万5美金(约45万人民币),而且还鼓励她去申请自己其实根本还不起的助学贷款,导致自己如今不仅找不到年薪超过3万的工资,而且还背了一身债。
那是2010年,一个名叫Anna Berkowitz的姑娘把美国加州的蓝带烹饪学校(Le Cordon Bleu)告上了法庭,说他们欺骗性的诱导她相信,只要自己读完蓝带12个月的甜品厨师课程一定可以年薪起薪7万5美金(约45万人民币),而且还鼓励她去申请自己其实根本还不起的助学贷款,导致自己如今不仅找不到年薪超过3万的工资,而且还背了一身债。
没想到的是这纸诉讼居然引起了不少从蓝带加州毕业的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对啊!蓝带这个骗子,不仅毁了我对于厨师梦的追求,还落得我如今一身巨额助学贷款要还!没多久,一场一个人的上诉变成了一场集体的诉讼。
没想到的是这纸诉讼居然引起了不少从蓝带加州毕业的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对啊!蓝带这个骗子,不仅毁了我对于厨师梦的追求,还落得我如今一身巨额助学贷款要还!没多久,一场一个人的上诉变成了一场集体的诉讼。
对啊!蓝带这个骗子,不仅毁了我对于厨师梦的追求,还落得我如今一身巨额助学贷款要还!
然而出来回应的并不是蓝带,而是一个名叫Career Education Corporation(简称CEC,职业教育集体)的企业。大家惊讶之余发现:哦,原来美国的蓝带烹饪学校是这个公司旗下的。之后媒体倒也就没有过多的深挖了,毕竟这个报道吸睛的点是蓝带是否弄虚作假,不是CEC这个公司。
然而出来回应的并不是蓝带,而是一个名叫Career Education Corporation(简称CEC,职业教育集体)的企业。大家惊讶之余发现:哦,原来美国的蓝带烹饪学校是这个公司旗下的。之后媒体倒也就没有过多的深挖了,毕竟这个报道吸睛的点是蓝带是否弄虚作假,不是CEC这个公司。
(
简称CEC,职业教育集体)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三年,最终因为证据相对确凿,这批学生赢了这场诉讼。然而这个新闻小范围的获得关注后变慢慢的消失在了时间长河里,直到去年年底,CEC再次浮上头条:美国将于2017年关闭所有蓝带烹饪学校!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三年,最终因为证据相对确凿,这批学生赢了这场诉讼。然而这个新闻小范围的获得关注后变慢慢的消失在了时间长河里,直到去年年底,CEC再次浮上头条:
美国将于2017年关闭所有蓝带烹饪学校!
美国将于2017年关闭所有蓝带烹饪学校!
美国CEC官网上关于关闭蓝带学校的通知
美国CEC官网上关于关闭蓝带学校的通知
这就有意思了,记者们纷纷开始挖掘发生了什么事儿。先是挖出了那纸诉讼,以为是蓝带不堪负面新闻。后来发现没有那么简单。这牵扯到CEC这个公司的本质, 也就是类似我们的新东方英语和厨师学校,这么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教育公司体系。
这就有意思了,记者们纷纷开始挖掘发生了什么事儿。先是挖出了那纸诉讼,以为是蓝带不堪负面新闻。后来发现没有那么简单。这牵扯到CEC这个公司的本质, 也就是类似我们的新东方英语和厨师学校,这么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教育公司体系。
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教育公司体系
从1990年到2013年,美国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学校数量以几何式增长,招募的学生从2001年约76万人总数到2010年几乎240万。CEC是2005年创办的,1年之内,他们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8亿,纯利润超过两千三百万。然而,国会的一个研究发现,每年美国应届毕业生偿还不起助学贷款的,这类学校毕业的人占到了47%。于是美国国会于14年下发指令,只要你学校毕业的学生每年必须把自己年收入的20%以上花在还助学贷款上,我就取消你获得政府助学资金支持的可能性。
从1990年到2013年,美国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学校数量以几何式增长,招募的学生从2001年约76万人总数到2010年几乎240万。CEC是2005年创办的,1年之内,他们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8亿,纯利润超过两千三百万。然而,国会的一个研究发现,每年美国应届毕业生偿还不起助学贷款的,这类学校毕业的人占到了47%。于是美国国会于14年下发指令,只要你学校毕业的学生每年必须把自己年收入的20%以上花在还助学贷款上,我就取消你获得政府助学资金支持的可能性。
年收入就超过了18亿,纯利润超过两千三百万
但CEC年收入那么多,怎么也不至于关门啊!
但CEC年收入那么多,怎么也不至于关门啊!
其实从13年开始,CEC的招生就越来越困难了,一,是没法提供相关数据给政府来获得其资助和背书, 二,是诉讼丑闻的影响,导致学生报名数直线下降。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每年都得给法国蓝带学校冠名费。从创办之初到13年,已支付超过1亿美金的费用。
其实从13年开始,CEC的招生就越来越困难了,一,是没法提供相关数据给政府来获得其资助和背书, 二,是诉讼丑闻的影响,导致学生报名数直线下降。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每年都得给法国蓝带学校冠名费。从创办之初到13年,已支付超过1亿美金的费用。
已支付超过1亿美金的费用。
原来我上的一直是假蓝带!这个新闻的出现在厨师届里炸开了锅。CEC压力更大了,于是在2014年宣布不再招收任何长期新生,并且会于2017年关闭所有美国境内的蓝带烹饪学校。
原来我上的一直是假蓝带!
这个新闻的出现在厨师届里炸开了锅。CEC压力更大了,于是在2014年宣布不再招收任何长期新生,并且会于2017年关闭所有美国境内的蓝带烹饪学校。
1
蓝带的历史
巴黎Léon Delhomme路8号离埃菲尔铁塔倒不远,是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街道。平日最多就是夫妻情侣散步跑步的可选之路之一。但在1988年2月1号的那个晚上,LéonDelhomme路8号人声鼎沸。来自代表24个国家的,政府牌照的加长轿车,各路明星名流挤满了这条街道。
巴黎Léon Delhomme路8号离埃菲尔铁塔倒不远,是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街道。平日最多就是夫妻情侣散步跑步的可选之路之一。但在1988年2月1号的那个晚上,LéonDelhomme路8号人声鼎沸。来自代表24个国家的,政府牌照的加长轿车,各路明星名流挤满了这条街道。
发生了什么?第二天人们才知道,原来那个代表了全球最高厨师学校水平的蓝带厨师学校正式搬到了这里,Léon Delhomme路8号再也不会是一条普通的街区了。
发生了什么?第二天人们才知道,原来那个代表了全球最高厨师学校水平的蓝带厨师学校正式搬到了这里,Léon Delhomme路8号再也不会是一条普通的街区了。
位于Léon Delhomme路8号的蓝带烹饪学校
位于Léon Delhomme路8号的蓝带烹饪学校
位于Léon Delhomme路8号的蓝带烹饪学校
“蓝带”(Cordon-bleus) " 其实是一个专属于顶级贵族的名词。16世纪法国的骑士里有一个名叫组织 Ordre du Saint Esprit ,进入该组织的都是最顶尖的权贵。他们因为都会戴一条蓝色的丝带,因此也被叫成Cordon Bleus(蓝带)。到18世纪,蓝带变成了专指某领域最出色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厨师这个职业。
“蓝带”(Cordon-bleus) " 其实是一个专属于顶级贵族的名词。16世纪法国的骑士里有一个名叫组织 Ordre du Saint Esprit ,进入该组织的都是最顶尖的权贵。他们因为都会戴一条蓝色的丝带,因此也被叫成Cordon Bleus(蓝带)。到18世纪,蓝带变成了专指某领域最出色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厨师这个职业。
在16世纪,蓝带是专属于贵族和骑士小团体的一个专有名词,他们的特点是都会佩戴一条蓝带
在16世纪,蓝带是专属于贵族和骑士小团体的一个专有名词,他们的特点是都会佩戴一条蓝带
因此1895年,当一个名叫Marthe Distel的女子想到要创办一个关于烹饪的周刊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名字《La Cuisinière Cordon-bleu (蓝带厨师)》。“蓝带”代表了她对于这本周刊的寄予和期待:请最优秀的厨师,分享最有价值的烹饪知识和最好的菜谱,做最出色的烹饪杂志。
因此1895年,当一个名叫Marthe Distel的女子想到要创办一个关于烹饪的周刊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名字《La Cuisinière Cordon-bleu (蓝带厨师)》。“蓝带”代表了她对于这本周刊的寄予和期待:请最优秀的厨师,分享最有价值的烹饪知识和最好的菜谱,做最出色的烹饪杂志。
《蓝带厨师》周刊一出版就大受欢迎。Marthe Distel意识到人们对于提高自己的厨艺又很大的需求。她想了想,觉得其实最好的提升自己技能的方法还是由厨师面对面教学,于是在同年12月份的那期刊登了一则小告示,说:大家对厨艺不断增长的热情让我们管理人员觉得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大家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决定是给订阅我们杂志的大家举办免费的厨艺课程,然后在课上学到的菜谱我们也会陆续刊登在之后的杂志里。
《蓝带厨师》周刊一出版就大受欢迎。Marthe Distel意识到人们对于提高自己的厨艺又很大的需求。她想了想,觉得其实最好的提升自己技能的方法还是由厨师面对面教学,于是在同年12月份的那期刊登了一则小告示,说:大家对厨艺不断增长的热情让我们管理人员觉得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大家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决定是给订阅我们杂志的大家举办免费的厨艺课程,然后在课上学到的菜谱我们也会陆续刊登在之后的杂志里。
《蓝带厨师》杂志
《蓝带厨师》杂志
Marthe真的是用心的想做一个对读者由价值的烹饪课程,所以请来的都是很有含金量的名厨,比如当时巴黎最火的宴会私厨甜品厨师Charles Poulain以及当时最畅销的菜谱书作者兼厨师August Colombié。最开始课程还主要是实用性的家庭菜谱,然后1896年8月,Marthe在杂志里宣布,我们也会开始教授雅宴食谱。这也就是蓝带厨师学校的雏形。
Marthe真的是用心的想做一个对读者由价值的烹饪课程,所以请来的都是很有含金量的名厨,比如当时巴黎最火的宴会私厨甜品厨师Charles Poulain以及当时最畅销的菜谱书作者兼厨师August Colombié。最开始课程还主要是实用性的家庭菜谱,然后1896年8月,Marthe在杂志里宣布,我们也会开始教授雅宴食谱。这也就是蓝带厨师学校的雏形。
其实在短短的10年里,这个原本属于杂志的免费副业,就成了这本杂志最大的名气头牌。学校变成了蓝带的主业,而原本《蓝带厨师》的杂志很快变成了学校的校刊。杂志的关注度持续日益下滑,直到1960年终止发行。
其实在短短的10年里,这个原本属于杂志的免费副业,就成了这本杂志最大的名气头牌。学校变成了蓝带的主业,而原本《蓝带厨师》的杂志很快变成了学校的校刊。杂志的关注度持续日益下滑,直到1960年终止发行。
Marthe是1938年去世的。在她去世之前,蓝带厨师学校就已经成为世界有厨师梦想的人的朝拜地点了,甚至早在1905年,法国蓝带学校就能看见日本学生的身影。伦敦《日报》在1927年的一篇报道里是这么描述法国蓝带学校的景象的:你很难想象,在一个课堂里,8种不同国籍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经典法师烹饪。
Marthe是1938年去世的。在她去世之前,蓝带厨师学校就已经成为世界有厨师梦想的人的朝拜地点了,甚至早在1905年,法国蓝带学校就能看见日本学生的身影。伦敦《日报》在1927年的一篇报道里是这么描述法国蓝带学校的景象的:你很难想象,在一个课堂里,8种不同国籍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经典法师烹饪。
你很难想象,在一个课堂里,8种不同国籍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经典法师烹饪。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蓝带最有价值的厨师兼主任:Henri-Paul Pellaprat。Henri 12岁学厨,很快就开始在法国各种最好的餐厅担任主厨。但是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于教学,所以他接受了Marthe的邀请,来到蓝带做烹饪教授。在他的授课生涯里,他完成了也许是法国烹饪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教科书之一《The GreatBook of French Cookery(法餐大全)》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蓝带最有价值的厨师兼主任:Henri-Paul Pellaprat。Henri 12岁学厨,很快就开始在法国各种最好的餐厅担任主厨。但是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于教学,所以他接受了Marthe的邀请,来到蓝带做烹饪教授。在他的授课生涯里,他完成了也许是法国烹饪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教科书之一《The GreatBook of French Cookery(法餐大全)》
早期Henri-Paul Pellaprat和Marthe Distel在蓝带学校门口
早期Henri-Paul Pellaprat和Marthe Distel在蓝带学校门口
Elisabeth Brassart (伊丽莎白)女士在二战后买下了蓝带学校。她是一个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领导下,蓝带学校进行了一场正规化,标准化和明星化的改革。同时,在她的领导下,蓝带的名气越做越响。先是一个名叫茱莉亚·查尔德的美国女性来到了学校学习,之后回到美国,在PBS电台拍摄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然后奥黛丽赫本来到了学校,专门为了电影《龙凤配(Sabrina))学习烹饪,并直接在蓝带为电影取景。甚至在007里,都有对蓝带的直接致敬。
Elisabeth Brassart (伊丽莎白)女士在二战后买下了蓝带学校。她是一个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领导下,蓝带学校进行了一场正规化,标准化和明星化的改革。同时,在她的领导下,蓝带的名气越做越响。先是一个名叫茱莉亚·查尔德的美国女性来到了学校学习,之后回到美国,在PBS电台拍摄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然后奥黛丽赫本来到了学校,专门为了电影《
龙凤配(
Sabrina))学习烹饪,并直接在蓝带为电影取景。甚至在007里,都有对蓝带的直接致敬。
奥黛丽赫本在《龙飞配》里学厨的那段就是取景于巴黎蓝带
奥黛丽赫本在《龙飞配》里学厨的那段就是取景于巴黎蓝带
朱莉亚·查尔德在巴黎蓝带学习时期的照片
朱莉亚·查尔德在巴黎蓝带学习时期的照片
伊丽莎白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心力不足,在1984年的时候将蓝带学校卖给了一个家族朋友。而这个朋友,改变了蓝带的一切。
伊丽莎白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心力不足,在1984年的时候将蓝带学校卖给了一个家族朋友。而这个朋友,改变了蓝带的一切。
2
安德鲁·君度其人
伊丽莎白的家族好友名叫安德鲁·君度。如果你熟悉烈酒,你大概知道法国有两种酒,名气很大。一个叫君度酒,一个叫人头马。
伊丽莎白的家族好友名叫安德鲁·君度。如果你熟悉烈酒,你大概知道法国有两种酒,名气很大。一个叫君度酒,一个叫人头马。
安德鲁·君度的爸爸是君度家族的继承人。
安德鲁·君度的爸爸是君度家族的继承人。
他的妈妈是人头马家族直接继承人的女儿。
他的妈妈是人头马家族直接继承人的女儿。
左边就是安德鲁·君度
左边就是安德鲁·君度
在这样的家族长大,证明自己的压力会比一般人高很多。安德鲁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如果不是生活在这个家族里,我可能会去做一名普通的老师,轻松的过一辈子。但于他,这样的理想大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需要像家族证明自己的能做生意的能力,而购买蓝带学校,就是他打算证明自己的方法。
在这样的家族长大,证明自己的压力会比一般人高很多。安德鲁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如果不是生活在这个家族里,我可能会去做一名普通的老师,轻松的过一辈子。但于他,这样的理想大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需要像家族证明自己的能做生意的能力,而购买蓝带学校,就是他打算证明自己的方法。
很多媒体对于安德鲁的报道其实会倾向负面。他们经常会引用安德鲁的一个名言:我看一眼你们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老板了。以此句话来解释蓝带为什么会沦落为赚钱的工具。
很多媒体对于安德鲁的报道其实会倾向负面。他们经常会引用安德鲁的一个名言:我看一眼你们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老板了。以此句话来解释蓝带为什么会沦落为赚钱的工具。
我看一眼你们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老板了。
但事情总是两面的,作为一个生意人,作为一个需要像家族证明自己能力的人,安德鲁的出发点没有错。
但事情总是两面的,作为一个生意人,作为一个需要像家族证明自己能力的人,安德鲁的出发点没有错。
在安德鲁买下蓝带之后,蓝带迅速开始扩张,首先是买下了伦敦的蓝带学校,然后先后在4大洲20个国家开办学校(只有美国是挂靠的,其他都是“直营”的,包括上海)。学费也一升再升,学生越招越多。他同时还将蓝带的名字租借给食谱书,餐饮公司等不同领域的不同产品,从中获取大量的冠名费。
在安德鲁买下蓝带之后,蓝带迅速开始扩张,首先是买下了伦敦的蓝带学校,然后先后在4大洲20个国家开办学校(只有美国是挂靠的,其他都是“直营”的,包括上海)。学费也一升再升,学生越招越多。
他同时还将蓝带的名字租借给食谱书,餐饮公司等不同领域的不同产品,从中获取大量的冠名费。
上海的蓝带学校
上海的蓝带学校
这个优点是蓝带的名气越来越大,蓝带的财务报表也持续表现者一个非常漂亮的增长数字。缺点是蓝带出品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层次不齐。今年美国蓝带学校集体关门事件就是一个表现。而蓝带学校毕业这个头衔,在厨师这个行当里,也越来越没有价值。
这个优点是蓝带的名气越来越大,蓝带的财务报表也持续表现者一个非常漂亮的增长数字。缺点是蓝带出品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层次不齐。今年美国蓝带学校集体关门事件就是一个表现。而蓝带学校毕业这个头衔,在厨师这个行当里,也越来越没有价值。
冠名蓝带的菜谱书
冠名蓝带的菜谱书
但说到底,安德鲁管理下的蓝带有错么?其实无非是人们怎么看待赚钱这个概念罢了。如果你进入蓝带是为了进入厨师这个行业,那其实直接进入一个后厨开始做起或许是更有效有意义的方式。但如果你是一个烹饪爱好者,进入蓝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兴趣爱好,更了解烹饪背后的理论,那蓝带又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专业和兴趣,本身就该是两个不同期待值的产物。
但说到底,安德鲁管理下的蓝带有错么?其实无非是人们怎么看待赚钱这个概念罢了。如果你进入蓝带是为了进入厨师这个行业,那其实直接进入一个后厨开始做起或许是更有效有意义的方式。但如果你是一个烹饪爱好者,进入蓝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兴趣爱好,更了解烹饪背后的理论,那蓝带又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专业和兴趣,本身就该是两个不同期待值的产物。
你对蓝带又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你对蓝带又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你对蓝带又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文:梅姗姗
文:梅姗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有用
有用
有用
干货 | 这可能是东八时区最强悍的烧鳥终极攻略
2017年度最靠谱的北京烤串指南
烈酒简史
有趣
有趣
有趣
我比一般人吃过更多难吃的饭,见过更多奇葩的饭局
你知道南锣鼓巷十几年前是什么样子吗?
他离开三里屯的时候,三里屯的后厨都降了半旗
有品
有品
有品
一大口BEST100中国餐厅榜颁布,今年最值得吃的餐厅全部在此
2016中国美食年度人物榜,这些人悄悄变革了我们的味蕾和餐桌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