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生活的这两年!


在芬兰生活了两年,对于芬兰的印象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里和大家阐述下芬兰在这两年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人与自然的平等,人是大自然的孩子

2015年5月,我刚来芬兰时,没工作、没上学,整个人处于一种特别自由的状态,那时我每天骑着车去大学自习,路上我能感受到微风吹过脸颊的舒适,偶尔的树叶飘落在我的脸上,听着林子里叽叽喳喳的小鸟,那是我觉得自己与林中的鸟儿无异,我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大自然是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我像鸟儿一样在森林安家,只是鸟儿的家小点,我的家大点罢了。就是在那时,我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到了夏天,7、8月份的时候,在森林里远足、露营、去度假木屋、去森林里采浆果,9、10月份,在森林里采蘑菇。大自然像一位母亲,为所有人提供食物,人安心做着大自然的孩子。
芬兰生活的这两年!


大自然还是家的所在。我做过这样一个计算,芬兰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有16个人,每个芬兰人拥有21棵树,每29个芬兰人就拥有一个湖,每30个芬兰人就拥有一座岛。这就是芬兰,家,就坐落在森林、湖泊、岛屿的环绕中。

好多时候,我感到自己不是来了欧洲的大都市生活,我是来到了"小镇",过着乡野、归园田居生活。这巴掌大的地方,就是我的芬兰,我的欧洲了。明白这一点后,我更愿意去享受生命的自然,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飞鸟和野花。当我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我突然有了一种和谐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芬兰人简单又直接的梦想--红色小屋与一片花园田地。

人心简单的可贵

  芬兰人有哪些特征?

我老公的同事,是带我听课的芬兰人,她是一位典型的芬兰中年女性,连续两个星期,虽然换了不同衣服,可都是黑、或灰色,后来我问她:"你很喜欢黑色系衣服吗?"她有点愣住了,然后告诉我,黑色衣服在芬兰很普遍,满大街都是,谈不上喜欢。在芬兰生活久了之后,我才理解她当时的回答:芬兰人内敛、低调,穿黑色的衣服正是这个名族低调的一个细节,黑色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出错,更不会成为焦点,而成为焦点是一件让芬兰人很不舒服、很尴尬的场面。走在街上,远远望去,你会看到人群像"黑蚂蚁"在爬啊爬,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位红色的外套出现在人群中,他基本不会是芬兰人。
芬兰生活的这两年!


如果芬兰人的低调让这个国度特别平和,那他们的真诚、实在则让这个国度里的人相处起来更简单,问题也更简单化。我想起一位中国人在芬兰的买房经历,她是通过芬兰中介去买房,当时有另外一位竞争者也想拿下这套房子,两个人要通过竞价的方式,看谁买下这套房子。于是这位中国女士有些着急,打电话询问中介:"对方加的价比我高吗?"中介工作人员很诚实地告诉她:"没有,比你低。"让她惊讶的是,这位工作人员竟如此实在地告诉她实情,他本来可以隐瞒不讲,哄抬物价,提高自己的卖房提成,可他没这么做。在利益面前,他仍然如此坦诚地说出实情,这是芬兰人的可贵之处。

不过,芬兰人身上有一些悖论现象。明明对他人很真诚、实在,在排队的时候,却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感,留有一米左右的间距,不愿靠太近。当你以为他们喜欢保持距离,走进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后,却发现他们连隔离小窗都不设置,工作人员与顾客之前完全的面对面交流、办业务,根本不担忧钱财安全,此时对人心又是充分地信任。有一天,我把这个困惑抛给了芬兰语老师,她这样回答我:"这在芬兰很正常,我想都源于对人的尊重和信任,比如在等公交车排队时,我不希望一不小心碰触到对方的身体,保持一米的距离,让每个人都很自在,身体可以随时活动。在银行不设置隔离小窗,可以让双方面对面交流、聆听到彼此的声音、更好地解决问题。"
芬兰生活的这两年!


一位在赫尔辛基的华人朋友,分享过她在芬兰银行办业务的经历:当电子牌显示到她时,她拿着等号小票来到工作人员面前,随手把小票扔进了面前的"杯子"里,工作人员朝她笑了笑,于是他们开始谈事情,20分钟过后,业务办完了,工作人员很亲切、满含歉意对她说:"不好意思,你刚才把小票扔进了我的咖啡里。"这位朋友很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以为那个杯子是放小票的盒子,关键是她竟然没有生气,她还带着歉意跟我说不好意思。整整20分钟下来,她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和介绍。离开时,我特别感动。"

跟这位朋友一样,我在这里,看到了人心的简单、友好,这让生活、人际关系都简单化,没有挤兑、猜疑、勾心斗角,人活得轻松。当然,一定会有人看到人心的黑暗面,然后反驳说,芬兰人不是都那么简单,大学里也有派系之争,我想这就是理想主义者和世俗的现实主义者的差别吧,世俗的现在主义者会一直盯着缺点不放,放大它来否定整体。而我更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在芬兰生活,还是以后回国工作,我相信人心积极美好的一面,才能让社会风气良性循环。

  牛排不比炒肉浪漫,

喝咖啡不比喝茶小资

去年8月份,有位朋友留学归国,临走前,我问过她:"留学芬兰,对你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她告诉我,不是增长知识,是增长了见识。这是最重要的吗?是的,当接触过来自四大洲七大洋的国际留学生后,我看到了人种的差异性、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于是我们才真正懂得谦逊,不再自负。就像会四种语言的人更加容易学习第五种语言一样,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多的文化,更包容地看待文化差异,接受不同。去尊重牛排和炒肉各有各的味道,不羡慕吃牛排的,也不贬低吃炒肉的,饮食文化上的差异罢了。态度上更平等地对待两者,吃牛排并不比吃炒肉浪漫,喝咖啡并不比喝茶小资,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圆。

看到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和差异性之后,才能看清人物背后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而人身上的这种文化烙印,既是他的铠甲,也是他的软肋。这就是我移居芬兰生活后,最大的困惑。在欧洲人群中,我显而易见是一位中国人,我有东方文化里保守、听话、安静、乖乖女、不搞事情的印记,从我的个性特质上,他们会猜我是中国人,此时中国文化印记是我铠甲。可是在面对欧美人群的时候,这种印记显然会阻碍我交友,去party不愿放开喝,不好意思放开扭动自己的身体,看着身边跟着音乐high起来的欧美同学,我欣赏他们的自在、热情、不受拘束,却也感受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和拘谨。这种状态,在慢慢地改变着我的交友观,友情是路上的缘分,对人际关系的顺其自然。

有一位华裔的芬兰移民二代,他爸爸是芬兰人,母亲是中国人,他在芬兰生活了18年,他谈及了人际关系时,用了"界限感"这个词,他说:"从小在芬兰生活,清晰的界限感能带来的最大好处,莫过于培养一个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早日学会靠自己,用自己的肩膀来支撑自己的成长。这种意识的养成,会在将来避无可避的、接踵而来的困难面前,让一个年轻人不那么轻易放弃,懂得承担和面对的重要性。当然,界限感也会带来孤独感,但懂得独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让日子变得有趣。"

文化虽有差异,人性却是普遍的。当去掉政治性的国度外衣,把人前面的芬兰、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别定语去掉后,每个人变成赤裸裸的个体时,我们是如此的相似。BlackFriday那天,商场搞限量促销活动,芬兰人也是一大早就去排队等着抢货,此时的队伍全然没有平时等公交时,人与人之间间隔一米的距离。

久而久之,我越发感到其他城市或国家,别人的生活或经历,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自己的生活,照出我自己的模样。在对比中,我看得更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定位和个性。发现别人生活方式的优点,加以吸收,更好地把自己的路走下去。在芬兰呆久了以后,我觉得自己是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一个国家里。

另外,芬兰生活告诉我,生活环境可以单调,但人是可以创造乐趣、创造美的家具用品,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开花。有时候觉得,要改变大环境或许不容易,然而很多美的教育与尝试,其实都可以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实践。

  结语

2015年5月,我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想到的是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那时,芬兰对我来说,是"八千里路",是陌生的国度。

2017年5月,我坐在芬兰家里,看着老公和孩子,望着窗外的午夜阳光,却是白居易的话语跑进我的脑海"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这里是我开始家庭生活的地方,是我小孩出生、??玩耍的大地,它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化,为我呈现了另外一种社会制度:平等、明主、福利社会、政府是清廉服务组织。以后,它会成为我美好回忆的起点。

此时,再次想起那位台湾人说的话:"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应该也不见得会因为换了个环境或国家,而有那么大的差异,环境提供的是刺激与诱因,能不能够从中看到对自己的意义才是关键。"当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或观念,变成我的一部分时,我便可以带着它给我的印记,去任何地方,那时留下或是离开,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在离开的时候,有些东西是跟着我走的。

两年,其实也只是在做一件事情:想要对芬兰有深度的文化观察。可是,不管是2年前,还有现在,对芬兰的认识,都只是个开头。

(来源:学校百科网 https://www.Niuqiuyi.Com)文章共4198字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