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资脉络管窥


香港依靠开埠百年来金融城市的积淀,背靠祖国的强大支撑,横贯东西方的法治、语言、人才及创新环境的交融,未来成为大湾区乃至大中华区投资并购集聚地指日可待。

香港投资脉络管窥

香江一瞥,转瞬廿载。香港回归这20年,笔者亲历了香港一些重要的变化。开埠百年以来香港金融中心和窗口地位并没有随着北京、上海及深圳的崛起而衰落,反而由于天时地利等原因越发稳固,也越发与时俱进。香港从来就是名利场,金融城、投资圈,有基因在里面。当然,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更离不开自身的变革发展。本文基于香港投资的新旧基因,试图梳理出其中的脉络,更好地发现香港、认识香港、展望香港。

香港投资脉络管窥

四大家族的投资路线

香港投资脉络管窥

说香港的过去,就不得不提香港的四大家族,特别是曾经雄霸亚洲首富多年的“超人”李嘉诚,以及“四叔”李兆基,“鲨胆彤”郑裕彤和“洋杂大王”郭得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四大家族代表着香港的发展历史,代表着香港人的奋斗精神,同时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当然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香港回归20年,四大家族的财富增长价值远远快于香港地区GDP增长速度,李嘉诚甚至雄踞华人首富十多年。

众所周知,四大家族的发家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投资风云史,从最早的贸易起家,逐渐渗入地产、基础设施。大家所熟知的李嘉诚与怡和洋行九龙仓保卫战、电讯盈科数码港项目等一个个经典案例使得香港投资圈一直保持着神秘的热度。香港回归时,四大家族及其产业控制着整个香港的经济命脉,在一个以中产为主的成熟社会,构成了其赖以发展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四大家族的投资路线却大相径庭。从2010年起,李嘉诚开始逐步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大举进入欧洲。相比之下,香港其余三大家族却未见任何动静,并且早已开始将资本的触角延伸地产以外的基建、生物制药、公共服务以及能源等领域。在他们的商业帝国中,地产业务只不过是其中一根支柱,内地市场上已有更多的项目打上了香港资本的烙印。

当内地房产市场价格高企,中央通过政策疏导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的今天,李嘉诚及其他三大家族的行为不难理解,要么追求现金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回报更高更稳定的资产,要么分散投资风险,继续看好中国内地市场。这也是多元化、国际化、金融化的经济周期内,企业的不同战略选择。

当下的香港也在回归前的英资逐步转化为港资,到今天中资的大举进入。如果说过去的成功得意于勤奋、眼光,四大家族代表的香港本土企业则在当下香港投资发展中分化多元,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不管怎样四大家族仍然是香港人心目中的榜样和力量,他们的发展路线是香港本地企业的发展缩影,在转型中不断变化带动香港经济继续前行。

反思错失阿里巴巴

如果说四大家族的发展代表了香港的过去,那互联网时代的新香港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在香港上市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刷新了当时中国的多项融资记录。当时的香港可谓踌躇满志,拥有健全的法制和监管制度,高水平的公司管治,也是资金自由流动的中心,成为企业规范运作走向国际化的首选上市地。如今活跃在企业界的复星集团、碧桂园集团也都是当年成功登陆香港上市。

后来剧情反转,迫于整合及控制权的需要,阿里巴巴集团在上市5年后提出私有化退市的邀约,引发了众多香港投资者的强烈不满,马云更被形容为“偷走散户青春的大盗”。直至整合完毕的2013年,阿里巴巴再次就登陆香港与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谈判,终因其对合伙人制度的坚持而未能如愿。香港也将当时全球最大的IPO拱手让给了美国,这成为香港金融投资市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平心反思,如果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成功,将助力港交所更早登上全球IPO集资一哥宝座,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均在香港上市,将吸引大批科网公司、创新型公司到香港上市,提高香港在新型信息化中的竞争力。然而经过博弈,港监会最终拒绝了阿里巴巴。至此,阿里巴巴的上市计划在2013年意外演变成一场从香港金融界蔓延到普罗市民的大辩论。不少人认为,阿里上市纵有千般好处,但都不能抵消破坏同股同权这一规则带来的影响。这就是香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着实让人肃然起敬,这方面也让香港股市在全球投资者心中的信誉更加牢固。

同样的事情近年也发生过。备受港人喜爱的英超劲旅“红魔鬼”曼联球队曾考虑来港上市,当时大股东格雷泽家族为了紧握操控大权,也曾提出以A、B股形式上市,同股不同权,但最终香港证监会也没有“开绿灯”。曼联最后只好在2012年中选择在美国纽约上市。

风云际会中东欧基金

如果说阿里巴巴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投资缩影,那么新的金融投资创新则代表着香港的未来。当下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海外的窗口,一直发挥着投资中心、融资中心和证券化中心的作用。同时,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居民消费升级,民间投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等因素,意图更大发展的国内企业缺乏走出去的资本及人才,市场几乎饱和的境外优质企业,又缺乏进入中国市场的支撑和积累,而未来“一带一路”及人民币国际化亦都需要有效链接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平台,在这样的风云际会之下,在香港发起这样一支国家背书的境外投资基金的构想水到渠成地变为现实。

笔者有幸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设立了这支由中国和中东欧16国共同倡议,由中国工商银行(5.670,-0.03,-0.53%)、中国人寿(27.900,-0.42,-1.48%)集团和新加坡金鹰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基金总募集规模100亿欧元,并计划撬动500亿欧元,也是中国第一只由政府支持的非主权类市场化海外投资基金。这个从香港发起,聚焦中东欧地区,辐射“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金融安排,体现了未来香港在金融“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基金搭建了中国和中东欧16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平台,许多国际的主权基金都出资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海外资本出资平台和投后服务,同时也协助被收购海外企业引进来,进一步做好国内落地工作,可以说是“商行+投行+投资”的一体化创建金融解决方案。在投资方向上基金主要围绕基础设施、高端智能制造及大消费等领域,中国动力(24.260,-0.02,-0.08%)嫁接全球资源,实现整合退出。今年以来的几单中资海外并购项目背后,都有中东欧基金的影子。

香港作为“纽伦港”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亚太这个经济活力地区唯一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在今天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像私募股权基金这种新玩意,虽产自西方,但却在香港特区发挥出更不一样的作用。这得益于香港开埠百年来金融城市的积淀,背靠祖国的强大支撑,横贯东西方的法治、语言、人才及创新环境的交融,未来出现大湾区乃至大中华区投资并购集聚地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香港投资脉络管窥全部内容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访问学校百科网了解更多相关话题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