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帝国的“日出日落”


17世纪中期,即中国明清之际,世界大部分地区已陆续被欧洲人“发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幅员广袤的海外殖民帝国;俄国也积极向东扩展,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1636年到达西北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形成疆域辽阔的陆上殖民帝国。

西班牙帝国的“日出日落”

欧洲人的这些殖民帝国,不同于过去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的游牧帝国,也不同于中国的农业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早期全球化就是通过这些殖民帝国得以推行的。

西班牙帝国的“日出日落”

下面,我就以西班牙帝国为例,让读者形象地了解,这样一个新型帝国,是如何通过国际贸易,把欧亚大陆西端的西班牙,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菲律宾,以及太平洋西岸的南北美洲这些相隔万里的地方,神奇地联系在一起,又因何在大约一个世纪里,由极盛走向衰颓。

西班牙帝国的“日出日落”

“在这里,西班牙与中国结合在一起”

查尔斯·曼恩(美国《大西洋月刊》《科学》杂志等刊物的撰稿人)在《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一书中,用生动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

他写道,1565年,西班牙天主教奥古斯丁会传教士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出发,在海上航行了一百三十天,完成了由西向东跨太平洋的首次航行,开辟了由马尼拉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城市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就在这一年,亚洲移民也来到了墨西哥。此后数十年,数以千计的亚洲水手陆续抵达美洲,从事造船、修筑堡垒与其他公共工程。

进入17世纪,墨西哥的亚洲移民已增加到5万至10万人。他们通常被称为“chinos”(中国人),实际上包括中国的福建人、菲律宾的华侨及菲律宾土著。这些“中国人”都是随着横渡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而来,在阿卡普尔科登岸,然后散布到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个殖民地。当西班牙人愈来愈不愿从事长途跋涉的远洋航行时,这些亚洲人便取代了他们,成为跨太平洋贸易的主力。

在西属美洲,亚洲新移民沿着运送白银的公路,从濒临太平洋的阿卡普尔科,一步步进入内陆中部的墨西哥城、普埃布拉,乃至墨西哥湾畔的维拉克鲁斯等重要城市,甚至连这条路也是由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负责巡逻和维持治安的。原因是17世纪30年代,日本颁布锁国令,流浪异邦的日本人有家难奔,陷入困境,数以百计的海外日本人不得不移居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当局破例允许他们佩带武士刀和短刀,指定其负责护路,以防逃脱奴隶组成的匪徒拦路抢劫。

西属美洲的中心城市墨西哥城内,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组建了他们自己的社区,亚洲移民聚居的社区就是美洲最早的中国城。在这座移民之城的市场上,充斥着各国文字的书籍,“中国人”裁缝、鞋匠、肉贩、刺绣工、乐师与书记,跟非洲、印第安及西班牙商人竞争生意。“中国人”的经营颇为成功,甚至在一向由欧洲人把持的金匠行业,中国金匠也抢走了很多生意,因此还引起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担心。

17世纪20年代,当地一位天主教道明会修士曾哀叹说:“中国人成为基督徒,每年不断地涌入,他们在那个行业上完全打败了西班牙人。”而西班牙诗人巴尔布埃纳1604年发表了著名作品《墨西哥的伟大》,诗中写道:

在这里,

西班牙与中国结合在一起,

意大利与日本结合在一起,最后

全世界的贸易与秩序也结合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享受着西方一等一的财宝;

在这里,我们获得东方创造的所有光彩的精华。

这位颇具文学才华的传教士,20年前来到墨西哥。在他笔下,16到17世纪之间西方殖民帝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顺便说一句,这首诗发表的第二年,即1605年,塞万提斯的传世名作《堂吉诃德》,刚好也在西班牙本土首次亮相。

白丝换白银

正如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多等人指出,16世纪和17世纪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最受欢迎的仍为非竞争性的商品,尤其是仅有某些特定地区才能供应的地方特产,诸如亚洲生产的丝及丝织品、香料、棉织品、茶叶和蔗糖等。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会发现这一时期世界市场上的大宗商品,还包括瓷器、染料,以及武器(特别是火器)、奴隶等。不过从实际交易量来说,前一大类货物显然是当时国际贸易市场的主体。

中国向来被欧洲人称为“丝国”。在16至17世纪,国际贸易中丝和丝织品的最大生产者是中国,重要买家则是日本、葡萄牙、西班牙及荷兰。我们仍以西班牙为例来看看。

原来,早在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舰队就抵达了菲律宾的宿务岛,此为其东南亚第一个殖民据点。1571年他们攻占了马尼拉,三年后正式殖民统治当地。此前他们已开始与主要来自福建沿海的中国商人接触,后者运来丝货、棉织品和陶瓷等样品,经双方议价成交,商定待来年供货运往墨西哥。1573年7月1日,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西班牙大帆船从马尼拉首航前往美洲,所载货物中有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

此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通过“大帆船贸易”航线,连接了东亚与美洲的市场。西班牙人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门购买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返阿卡普尔科港。这些丝货约有一半再转运往欧洲,其余则在西属美洲销售。

到了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织品多于穿棉织品,而所穿的大多是中国丝绸。在1636年以前,太平洋航线上每艘大帆船登记运载的丝织品大约为300~500箱,到了1636年,驶往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上运载的丝货都超过1000箱,有一艘更多至1200箱。据记载,每箱丝货装有缎250匹,纱72匹,共重约250磅,折合近114公斤,因此1000箱即重114吨。

马尼拉的一位西班牙籍大主教1701年时说过,每年运往墨西哥的生丝和丝织品,约值200万比索(西班牙殖民地通用货币),在贸易兴隆时期则多至300万~400万比索。

中国丝经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商人之手运到欧洲后,受到热烈追捧。17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说:“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够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国内闹“银荒”,福建海商装运丝、茶、糖、瓷器等大量热门商品蜂拥来到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美洲白银由此滚滚流入中国。因“大帆船贸易”大部分为非法经营,很难得出该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的确切数量。

1602年,美洲的新西班牙殖民当局给马德里的一份报告中曾提到,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总计有500万比索,1597年高达1200万比索。在初期贸易高峰已过的1632年,马尼拉的天主教会向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通报,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达240万比索。以至于当时有人这样描述马尼拉的商业活动:

“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

殖民者的“窝里斗”

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印度洋和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已颇为繁荣,各国商人交往密切,地区性贸易网络初具规模。但总的来说,这些网络之间连接还不是很紧密,也未能把更广大的世界包含在内。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出现,大大改变了以上状况。他们把印度港口果阿、科坎以及马六甲、马尼拉、澳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都变成了贸易据点,共同组成亚洲海上贸易中心,并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太平洋贸易连成一体,纳入了全球贸易网之中。

以往许多人从教科书里得到的印象是:西方殖民者来到东亚世界后,似乎都是“联手”对当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进行掠夺和侵略,中国也是主要受害者之一。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却也有偏颇的一面。其实16至17世纪活跃于东亚的各国商人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彼此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比如荷兰人就经常在海上劫掠中国商船,以削弱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1616年,耶稣会大主教来德斯马向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报告说:由于荷兰的掠夺,马尼拉同中国的贸易大幅度下跌,这一年到马尼拉的中国帆船仅有7艘,而前些年每年都有50~60艘。1618年,一位在马尼拉的编年史史家写道:中国人因受到荷兰的抢劫,不敢驾船到马尼拉,这里的商业将停止,每一件东西都将失去,因为岛上的繁荣唯一依靠的,是同中国的贸易。

荷兰人将劫掠的商品贩卖到日本、欧洲或者巴达维亚,将船上的中国人送到巴达维亚做奴隶。荷兰人有时候还同英国人一起联手,共同抢劫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

有学者指出,正如同一时期的地中海地区一样,16世纪的东亚海上也存在着剧烈的贸易竞争。西欧殖民者远航东亚主要是为了做生意发大财,商业竞争不仅发生在他们与东亚各国商人之间,他们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解决争端甚至往往不惜诉诸武力。

菲律宾成为西班牙君主直辖殖民地后,西班牙人发现这里既不产黄金,也不产香料,于是计划以此为基地,远征有“香料群岛”之称的摩鹿加群岛(今印尼东北部马鲁古群岛),1606年一度攻占该群岛的特尔纳特(又译为德那地),但最终遭到葡萄牙和荷兰的阻挠而告失败。

西班牙人又与葡萄牙人联手,以对付1624年侵入台湾的荷兰人,1626年他们占据台湾岛北部,在淡水与鸡笼筑堡,以建立对中国大陆与日本贸易的中转站。而荷兰人则多次进攻马尼拉,更与英国人合作袭击在东亚海域航行的西班牙、葡萄牙船队。

从贸易合作方面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力图建立与中国、日本直接贸易的渠道。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时为明穆宗隆庆元年,史称“隆庆开海”)后,西班牙当局大力招徕福建商人和日本商人直接到马尼拉做生意,于是大批中国商人蜂拥而至。1571~1600年之间,平均每年季节性到访的中国人达7000人次,而当地的西班牙人总共还不到1000人。1570~1600年,定居菲律宾的中国人,从不到40人增加到15000人。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贸易的,因此菲律宾西班牙语中,“华人”被称为sangleye,源自福建方言中“贸易”的发音。

但西班牙殖民当局惧怕中国人势力过大,竟周期性地对菲律宾华人进行大屠杀,其中以1603年和1639年两次最为严重。然而每次屠杀之后,出于实际利益考虑,又不得不重新准许华人前来经商。

“一手拿剑,一手拿十字架”

众所周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葡萄牙人开辟的航线从西欧沿非洲海岸到达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随后又到达东亚。西班牙人则从西欧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美洲横跨太平洋到东亚。他们到处占领殖民地,建立全球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帝国,也是欧洲建立最早、持续最长久的殖民帝国(1415~1999年);而西班牙帝国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那偏居西南欧一隅的西班牙,是如何实现这一空前“伟业”的呢?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先摇回到一千三百年前。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侵入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住在那儿的西哥特人被迫逃到半岛的北部山区,分别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纳瓦尔、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等王国。这些王国彼此时有分合,逐渐向南推进,开展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运动。在旷日持久的战斗中,西班牙人使用了著名的卡勒多拉巴(Calatrava)十字架鼓舞士气。这种标志由骑士的剑和牧师的十字架组合而成,意即“一手拿剑,一手拿十字架”,以对抗 “一手拿剑,一手拿古兰经”的穆斯林。

到了15世纪末,这个漫长的收复失地运动走向尾声。西班牙人建立的诸王国中最强大的两个——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戏剧性地达成了统一。1469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公主兼继承人伊莎贝尔一世,自己作主与阿拉贡王国继承人斐迪南结婚,促成了两国共主联邦。1479年,两个王国正式合并,一起为赶走阿拉伯人而战。1492年1月2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后一个王国——格拉纳达王国被打败,国王穆罕默德十二世(西班牙人称为博阿布迪尔)投降,西班牙统一,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

最近在闹独立的加泰罗尼亚,原先是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濒临地中海的一个小公国。1137年,巴塞罗那的拉蒙·贝伦格尔伯爵四世与阿拉贡女王贝特隆尼拉订婚,加泰罗尼亚并入阿拉贡王国。13和14世纪之间,加泰罗尼亚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贸易,西班牙统一后,加泰罗尼亚自然也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一部分了。

就在西班牙实现历史性统一的1492年的10月份,得到伊莎贝尔女王大力资助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也成功横渡大西洋,登陆加勒比群岛,首次“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统一后的西班牙顺势而为,一路向西扩张,最终使两个远隔重洋的世界联结成一体。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断的黄金和白银供应,促成了此后百余年间西班牙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

后院起火 “盛筵”难再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17世纪初期葡、西、荷等西方殖民者在东亚舞台上的“演出”。占领菲律宾后,尽管西班牙殖民当局大力招揽本国国民移居此地,但长住马尼拉的西班牙人总数,到1612年也只有2800人。1635年,在亚洲的葡萄牙人总数不过4947人,另有黑人7635人(其中澳门有白人和黑人各850人)。而17世纪称雄东南亚的荷兰人,其亚洲各地驻守的兵力总共还不到2000人,如在摩鹿加有400人,在巴达维亚有360人,在台湾只有280人。

为什么看上去如此“势单力薄”的欧洲人,能够顺利地征服东南亚广大地域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拥有先进的火器及相应的战术,堪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而一支武器先进、组织良好的小型军队,可以打败武器落后、组织不佳的大军。这一点,对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世界非常重要。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自明朝后期直到清代,拥有数量庞大的陆上边防军的中国,面对东南海域上日益频繁的“外夷”骚扰和挑衅,却总是有劲使不出,最后糊里糊涂吃大亏。

葡萄牙、西班牙虽然是海上强国,但到了16世纪末已逐渐走向下坡路,对明朝边防并未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廷能容忍葡萄牙人租借澳门,以此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和获取欧洲军事技术的窗口。对屡屡派舰队骚扰中国海面,在吕宋多次屠杀华侨,又公然染指台湾的西班牙人,同样没有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

当时比葡、西两国更凶猛的“外夷”是荷兰。经过反抗西班牙占领者的多年战争,荷兰于1581年独立建国。建国还不到一百年,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贸易强国,其对外贸易额占到同期西方世界的一半,一万多艘荷兰商船横行在全球各海域。在17世纪的东亚,荷兰东印度公司更是首屈一指的海上强权,他们对明朝海疆的觊觎,很快就变为现实的挑衅了。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海岸。此后在福建沿海不断抢劫中国船只,掳卖中国人,并于1609年和1622年两度入侵澎湖,均被明军驱逐。到了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建立了殖民地。

此前两年(1640年),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本土,不甘被统治的加泰罗尼亚和葡萄牙(1580年西班牙入侵了葡萄牙)发动反叛,帝国的大本营后院起火。到了1668年,内外交困的西班牙不得不承认葡萄牙独立。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亨利-卡门在《黄金时代的西班牙》一书中所言,就西班牙帝国的经济而言,所谓成功时代与衰落时代对比至为明显,1590年,菲利普二世治下的西班牙被认为仍然处于其权力的巅峰时期,而到了1690年,查理二世治下的西班牙被认为处于衰落期的谷底。

三四百年前,西班牙这有史以来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个中因由,耐人寻味。

其横贯三大洋殖民扩张,固然皆为利来,所作所为,也充满血腥。但它毕竟在向来繁荣的中国及东亚传统贸易圈,与蓬勃兴起的近代西方市场之间,率先开辟了一条海上商业新通道,并尝试将“全世界的贸易与秩序结合在一起”,创业之功,不应被轻易忽视和遗忘。

好了,以上就是西班牙帝国的“日出日落”的全部介绍,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解决你的困惑。访问学校百科网了解更多相关话题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