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民风民俗〔民风民俗〕
宁安市是一个集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民间文学也体现出多民族的特点,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化。
顺治十年以后,宁古塔时满族就和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由于长期杂处,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因而形成了宁古塔满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风”又有“中土之礼”的民族特色。
满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古老民族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信仰崇拜、性格素质、语言特点、风土民情等。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传统。朝鲜族男人和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衣服,年轻妇女喜着色泽鲜艳的绸缎。服装特点是短衣长裤,妇女短衣长裙。
回族兄弟不擅长歌舞,但在文娱活动上也有他独特的艺术爱好。他们喜欢耍龙灯、舞狮子。男女以长衫为主。喜着蓝、青、灰、白颜色。男人常戴白色圆布帽,妇女头部爱蒙青纱。
风俗传说是围绕风俗习惯及节日活动而形成的。这些传说以文学手法来说明某种风俗形成的原因,节日活动的构成,饮食起居的特别规定等等。这些传说依靠风俗带上了文化色彩。
1996年,靖西辖8个镇、16个乡:新靖镇、化峒镇、湖润镇、岳圩镇、龙临镇、渠洋镇、安德镇、龙邦镇、壬庄乡、同德乡、安宁乡、地州乡、禄峒乡、荣劳乡、南坡乡、吞盘乡、三合乡、果乐乡、新圩乡、大甲乡、武平乡、大道乡、岜蒙乡、魁圩乡。县政府驻新靖镇。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6号)同意调整靖西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荣劳乡,整建制并入禄峒乡,禄峒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安德镇,安德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新圩乡、大甲乡,设立新甲乡,原新圩乡、大甲乡的辖区为新甲乡的行政区域,新甲乡政府驻原大甲乡大甲街;撤销岜蒙乡,整建制并入渠洋镇,渠洋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道乡,原大道乡大道街和弄贴村划归渠洋镇管辖;原大道乡马亮、金色、华表、仙奉、万隆、凌爱6个村划归武平乡管辖。 靖西市位于中国南疆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境,百色市南部,地处东经105°56′~106°48′,北纬22°51′~23°34′。北回归线横穿西北隅,境内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南。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界,西与那坡县毗邻,北与百色市和云南省富宁县相连,东与天等县、大新县接壤,东北紧靠德保县,是御侮卫国之边关。东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268公里;北距百色市公路里程181公里。
靖西市境内地域西宽东狭,东西最大横距9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5公里,面积3322平方公里,折合499.65万亩,占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1.41%。 靖西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略呈阶梯形态,西北部海拔706米~1040米,中部700米~850米,东南部中部250米~650米。整个地势为一石灰岩高原,境内除东部古龙出露一片花岗岩及南部有零星辉绿岩和少部分地区散布有些页岩、砂岩外,大部分都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峰林、峰丛山地,石山与石山之间有许多较平坦广阔的溶蚀盆地和槽形谷地。西部为低中山峰丛凹地,其中有小片的溶蚀坡立谷,东南部为低山峰屏坡立谷及峰丛槽谷。
靖西市境内不形成山脉,大部分是岩溶峰丛,孤峰和体积不大的非岩溶土山。峰林、峰丛发育优美,孤峰挺拔林立,奇峰异洞广布,峰丛相联如屏,多呈块状或条带状山体。境内有高山5座,西部有牛松坡、吓孟山,北部有平桥山,东部有古龙山,南部有排发山,中部有五岭。
靖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树种繁多。百余年来由于历代的乱采滥伐和山林火灾,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至民国22年(1933年)靖西林地面积约计56578亩。1963年靖西森林覆盖率只有5.13%。据1974年对林业自然资源调查,县境东南部森林覆盖率较高,中部、北部森林覆盖率低,质量差,生态系统脆弱,原始森林小片零星分布。
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据调查,靖西平均每年消耗量8.82万立方米,而最高年生产量只有3.28万立方米,年木材消耗量大于生产量5.54万立方米,由于砍多于长,毁多于造,森林不断演变成荒山草坡。 明永乐十年(1412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岑氏土司统治300余年间,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设书院,本邑方有贡生、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曾慕宋、曾彦先后到日本留学,1931年废科举,提倡科学文化,学习西方,先后又有邓鸿绍等9人考选到日本留学,黄显玑等4人入广东优级师范。还有考入龙州师范8人,龙州政法学堂8人,龙州测绘学堂2人,龙州讲武堂数十人。
民国时期,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兴起。民国元年(1912年)靖西已成立两等小学1所,初等小学校30余所。民国三年(1914年),县中学成立。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省外一批知名学者流入靖西任中学教师。至民国36年(1947年)教育事业已有较大发展,靖西有幼稚园1所,入学幼儿60余人;有国民基础村小学校426所,学生16986人,中心国民基础乡镇小学校41所,学生4158人;普通中学2所,学生856人;靖西受初等教育37585人,占总人口15%;受中等教育1290人,占总人口0.52%;受高等教育78人,占总人口0.013%。
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初,靖西县人民政府接管教育后,对各级各类学校有计划地布局设点。至1957年,小学、中学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部分中小学教师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9月至1959年1月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小学师生停课3个月到钢铁工地劳动;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给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至1965年,靖西小学校已发展到1032所,学生58689人;中学6所,学生2306人;卫生学校、师范学校也先后建立。
1977年秋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恢复“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学内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500余名在“文化大革命”及历次政治运动中蒙受冤假错案的中小学教师得到平反昭雪。1977年至1990年,教育工作走上正规,各级各类学校数量逐年增加。全市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大学新生691名,中专新生2274名,百色高中新生381名。1990年靖西有幼儿班168班,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102班,在园幼儿7910人,教职工123人,在园幼儿数为1954年的149倍;有村级小学校288所,1144个教学点,在校学生79654人,教职工3202人不包括969名代课教师,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在校学生数为1950年的6.13倍;有中学校32所,在校学生16830人,教职工1078人,在校学生数为1950年的18.6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靖西总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5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376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7073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80748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13人上升到21人,增长61.54%;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由474人下降到436人,下降8.02%;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由1055人上升到1298人,增长23.03%;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由3983人上升到5150人,增长29.3%。1985年经地区检查验收为基本无文盲县。
2014年,靖西共有小学校254所,其中城区6所。 2015年。靖西有26所中学;3所高中,其中靖西中学为高级中学,靖西二中为完全中学,靖西县民族高中是一所新建的高中学校。 明朝时岑氏土司世代相传岑家武术,教练士兵。清代时城乡各地舞龙、舞狮等流传至今。原为靖西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投绣球活动,至今演变为群众喜爱的一种体育项目,盛行于城乡各地,靖西因此被誉为绣球之乡。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民国15年至20年(1926年至1931年)先后从南宁等地传入靖西,县人李质在上海读大学时。曾获大学生运动会网球冠军。球类活动绝大多数先在学校开展活动,然后通过学校传到城乡民间。
解放前,无体育机构,日常体育工作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管,遇召开运动会则组织临时领导机构办理。解放后1952年至1958年,体育工作由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1959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县人委领导兼体委主任,配专职干部1人,体委会与文教局合处办公,单独预算经费。
1966年至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各项体育活动均处于低落状态。1980年以后,县体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工作,投绣球、舞龙、舞狮、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得到进一步发展,活跃于城乡各地。学校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 通灵大峡谷
通灵大峡谷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是一个长方形全封闭式的峡谷,长约1000米、宽200多米。峡谷中有一个高100米、宽60米的宽敞的溶洞,洞壁及洞顶布满各种造型奇异的钟乳石。整个大峡谷由念八峡、通灵峡、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共五个峡谷组成。 古龙山大峡谷
古龙山大峡谷位于广西靖西市境内,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三个峡谷组成的。峡与峡之间的河流及三个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峡三洞连通的大峡谷群。整个峡谷长6.8公里。由峡谷、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峰丛绝壁、溪流奇石构成,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 旧州山水
旧州古名那签、顺安峒、归顺土州,位于靖西市城南9公里,旧州--原为归顺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为抵御外敌侵拢,州治北迁计峒今靖西市区兴建州城,原归顺州址改为旧州。主要景点有绣球街、文昌阁、张天宗墓、紫壁樵歌、土司墓群等。 渠洋湖
渠洋湖是一个大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水库。库区总容量9228平方米,水质优良,有大小岛屿十多个,沿岸有海拔一千多米的岜行山,以及掩映在绿树翠竹当中的几百个壮族干栏式村寨。 鹅泉
鹅泉,与云南大理蝴蝶泉、广西桂平西山乳泉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名泉。是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源头,位于广西靖西市区南约5公里的小鹅山麓。因鹅山像一只鹅躺在泉水之上,故名。
古桥,建于清朝年间,桥长约60米,宽1.5米,全为石灰料石组成,是由15个涵洞的石拱桥组成,鹅泉古桥为靖西市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古桥。 三叠岭瀑布
三叠岭瀑布位于靖西市湖润镇新灵村,西北距市区30公里,因地处三叠岭而得名。瀑布落差100米,宽30多米。锦鲤是什么意思
锦鲤的意思是鳞光闪闪的鲤鱼;网络用语,现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
锦鲤也称绯锦鲤的原始品种,为红色鲤鱼(Cyprinus carpio)。红鲤作为观赏鱼类,在明代已非常普及。据传锦鲤起源于我国广西龙州锦鲤、江西兴国红鲤、浙江杭州金鲤,早期由我国传入日本,后经日本人民的长期人工选育,现已有100多个品种。
据文献记载,日本贵族最早将锦鲤放养在池中以供观赏,平民难得一见,初期叫“绯鲤”、“色鲤”、“花鲤”。973年作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日本锦鲤在我国安家落户。日本的男孩节里也都挂“鲤鱼旗”,可表明日本人民对锦鲤的喜爱。
锦鲤源于中国,兴于日本,后又回到中国,可谓经历了“出口转内销”的过程。如今,锦鲤以其独具的阳刚之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以至被冠以“观赏鱼之王”的美誉。
锦鲤,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由于它对水质要求不高,食性较杂,易繁殖,故受到人们的欢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辽东学院哪个好辽东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本科院校,位于中国最美丽的边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丹东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学子们求学和生活的理想之地。辽东学院分为临江和金山两个主要校区,临江校区沿鸭绿江江而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环境幽雅,景色旖旎;金山校区坐落于著名旅游胜地五龙山麓,林木葱茏,空气清新。校园占地总面积1253亩,建筑总面积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1亿。现有在校生1.7万人。辽东学院下设16个二级学院,临江校区辖经济学院、韩朝经济与文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金山校区辖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农业学院、机电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
辽东学院现有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以举办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高职(专科)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目前设立本科专业52个(含16个专业方向),高职(专科)专业44个。其中投资与理财、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等专业为国家级高职教改试点专业;酒店管理、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同时为省级高职示范专业。
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75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433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60人。现有教师队伍中包括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多人。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出版专著、教材37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市级科研项目70余项,有450余项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取得专利16项,为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实验实训体系。现有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医学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外语语言中心、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会计实验中心和商务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立高标准、现代化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辽东学院商务宾馆)、服装与纺织产学研实训基地、韩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和园艺实训基地等。另外还建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等专业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636多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09万册,电子图书24万册;建有实习(实训)基地14个,校管一级实验室20个,二级专业实验室94个;多媒体教室61个,座位7902个,多功能语音室17个,座位860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392台。
学校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1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活动,其中与韩国多所大学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体现了辽东学院的地缘优势。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辽东学院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学校将秉承“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道路,大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中国通往东南亚门户城市、桂西南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桂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被誉为“边陲明珠”、“南疆国门大学”。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自1939年创办以来,历经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等阶段。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校名定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是广西最早成立的三所师专之一。1994年国家教委将学校更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2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在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立足边境,艰苦奋斗,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办学条件良好目前,学校拥有崇左校区、龙州校区2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3.93亩,另有预留发展用地7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8.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4.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500万元。校内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室100多个,教学计算机1700多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55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多个。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中外文期刊3.6万册,开通了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建立了自动化检索系统。
学校设有中文系、外语系、经济与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艺术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物理与信息技术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体育与健康教育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10个教学系(部),开办有20个本科专业(共22个专业方向)和38个高职高专专业,涉及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在校生9000多人。现有在职教职工550人,专任教师45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12人;另有外籍教师3人,外聘客座或兼职教授12人。
教改成效显著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改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学校建成自治区级优质专业2个、校级重点专业10个、校级重点课程15门;承担自治区级以上教改项目28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科研初见成效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根据广西民族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初见成效。“十五”以来,学校共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39项、地厅级科研立项项目256项;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580多篇,被SCI、EI收录27篇;获地厅级以上奖励56项。
服务地方成绩显著学校立足桂西南,面向广西,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和科研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2000年至2003年,学校承担了原南宁地区各县(市)的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义务教育工程培训任务,共培训3000多人次;2004年以来,先后多次承担崇左市课改教材师资培训、课标实验教材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和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培训任务,共计3700多人次;积极利用建有普通话测试站、普通话测试员多的优势,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通话轮训,共培训4000多人次;积极为当地边防驻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培训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越南语会话,培训达3000多人次。学校与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广西埃赫曼康密劳化工有限公司、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广西丰浩集团等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的意向。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学校高度重视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的打造,围绕“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基本准则,突出“边境性、民族性、红色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学校坚持举办“天琴弹唱”、“导游大赛”、“作客南专”讲坛、模拟招聘会、现场模拟采访、“中越友好交流”、“关爱生命,遏制艾滋”红丝带晚会、音乐沙龙、一锤定音拍卖会、走进校园“同一首歌”大型歌会、月末大家唱、美食一条街、买卖一条街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各级各类大竞赛中,我校选手屡获佳绩。2008年,在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报送的“打造具有南疆国门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
国际交流频繁学校利用地处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陆路交通上前沿地带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越南东方大学、越南高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泰国庄甲盛叻察帕大学等东南亚国家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签订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协议,实现了合作办学,双方在教师和学生互派、图书资料交换、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成效显著。
育人质量较高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意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学生三个“过硬”(即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过硬、从业技能过硬),提升学生“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五”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广西大学生英语戏剧节、“新华杯”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论文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德艺双馨”青年声乐广西赛区总决赛等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项106项;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高。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0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校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大部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和所在行业业务骨干。
社会声誉良好长期以来,学校立足边境地区,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秉承“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广西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卫生学校”、“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这所矗立在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陆路通道上的“国门大学”,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我们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海内外先进院校学习。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保证了学院争取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名人捐赠、校办产业、科研收入等筹措办学资金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脚踏实地,不懈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区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