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请概括这两件事。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1、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他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2、在仙台期间,他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来在看电影时,影片中是日本战胜而过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哪些

有鲁迅、李大钊、郭沫若、董必武、郁达夫等。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20年秋,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期参加同国民党谈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书记、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董必武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

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前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届、八届、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郁达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必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大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孙中山在当时日本留学生中有哪些影响?

1205年7月,当孙中山由欧洲来到日本,留学生即派代表前往横滨迎接。8月13日,在东京开欢迎会,孙中山发表演讲,盛况空前。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原来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联合起来,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还发刊《民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的思潮汹涌澎湃,拨动很多爱国青年的心弦。

有哪些伟人在日本留学过周恩来(1898——1976),1917——1919,日本明治大学。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1904——1909,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预科,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郭沫若(1890——1978),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蒋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李大钊(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陈独秀(1879——1942),1901——1903,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汪兆铭(号精卫,1883——1944),1904——1907,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

张闻天(曾化名洛甫,1900——1976),1920年留日,所在学校及毕业时间不详。
王国维(1877——1927),1901——1902,东京物理学校。
廖仲恺(1877——1925),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年份不详。
廖承志(1908——1983),1927——1928,早稻田肄业。
谢方(1908-1984),1928——1930,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邓子恢(1896-1972),1917——1918,早稻田大学肄业。
陈寅恪(1890-1969),1902——1905,日本东京弘文书院高中。
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实践女子学校。

郁达夫(1896-1945),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1916年秋改入该校法科。1919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
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入立教大学学习海军技术,不久又改学外国语,1911年夏回国。
蒋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选派入日本成城学校,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6年毕业回国。
(以上为转载)
孙中山、巴金、矛盾、徐志摩、梁启超、康有为等都有东渡日本的经历,有的不是留学

急!!!!!!!!!!!!!鲁迅留学日本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要点即可!留学日本学医。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是他思想 的转折点,正如我们在《藤野先生》中读到的那样,中国人围观杀人场面的镜头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 艺”。所以他转而弃医从文。
这以后,他筹办杂志,翻译异域文学,发表文章,组织宣传、声援辛亥革命,他的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意气风发。

鲁迅在日本学习的这段求学经历,对他的以后人生有什么影响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为何 那些伟人 鲁迅 李大钊 等 都去日本留学日本是亚洲吸收西方文化的前沿,是亚洲的希望之地,有志气的读书人为了接触更多西方的思想,自然选择了日本。日本间接地把民主科学思想(宋教仁,鲁迅)和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周恩来)都带给了中国,而且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

为什么中国近代的伟人喜欢去日本留学?这与中国现代的人们喜欢去日本有什么联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史学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这段期间,从中国社会形态上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两半时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钊、郭沫若、周恩来、鲁迅、蒋介石、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王国维、董必武等,它们都在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当初落后贫困的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开中国近代史,留日学生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现代的日本留学风潮,总结下来大概以下几点的内容:

日本性价比相对要高,留学的费用也很低廉,十万人民币对于小康家庭来说不会是太大的负担。而且国公立大学经常会有学费的减免,生活费也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高。

地理位置优势,都是亚洲国家,气候、生活习惯很好适应。日本到中国飞机只要几个小时,时差小,气候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而且日本也是发达国家,对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长来说,日本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国有相似性,包括语言(文字)和饮食习惯,更让留学生有亲切感。

日本治安相对安全。礼仪性高,恶性事件较少。去留学的话对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传的中国文化。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学生愿意去日本留学的主要原因。

民国好多革命人士都去日本留学啊,历史上多少名人伟人是去日本留学的有名的几乎都去了。
孙中山(孙中山主要在美国,去日本的时间比较少),黄兴,章太炎,秋瑾,陈天华,邹容(《革命军》的作者),汪精卫,鲁迅等等国民党主要人士以及共产党的周恩来等等。
去日本留学的原因:
1,日本是华夏国家,在当时,日本对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2,日本是欧洲以为唯一的强大国家,在当时是黄种人的骄傲。
3,日本是距离中国最近的国家,路途短。
4,日本使用大量中文,越专业的著作,中文越多,学习方便。
5,日本政府给中国人在日本学习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当然,有人说这是出于日本笼络人心的目的,为今后日本侵略中国做准备。

鲁迅回忆日本留学往事,为何与恩师藤野说法不一致?

我是萨沙, 我来回答。


萨沙第9027条回答。

话不是这么说,其实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原因不复杂,鲁迅是仙台医专第一个外国留学生。

且不谈当时日本仙台医专不算是什么名校,就算是仙台也不是什么大城市,一个寒冷的小城而已。

而藤野先生又是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教授,同鲁迅接触较多。

况且,藤野先生自己就是医生世家,从小就学习汉学,对中国文化非常有兴趣,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汉字书法。

照常理来说,人生有了这种特殊经历,藤野先生应该会对鲁迅有较深刻的影响。


但事实上,藤野先生并不知道鲁迅的后来情况,也没有太多的记忆: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我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藤野先生是直到鲁迅去世后,才通过各种方式辗转知道鲁迅写了《藤野先生》文章。

而《藤野先生》是鲁迅在20年代写的文章,距离藤野先生知道这事已经有10年时间,相当奇怪。

藤野先生的说法也很有意思: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而鲁迅最感激的藤野先生修改笔记,则是他的分内工作。

因为那时候日本的教育并不算发达,仙台医专连正式的教材都没有。

每次上课,都要教授们自己印刷讲义发给学生,学生们在学习讲义和听课的同时,在讲义上记录笔记。

而所有授课老师,都会将讲义收上去,对学生记录的笔记进行检查、审核和批改,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是仙台医专的惯例,并不是藤野先生一个人行为,很多教授都为鲁迅改过讲义。

那么,藤野先生给鲁迅改讲义的事情,似乎也就没什么了不起,是教授日常的工作。

就是因为这样,藤野先生才不觉得给鲁迅有什么大的帮助。



另外,藤野先生似乎不是很重视鲁迅。

大家注意,对于鲁迅的一切,藤野先生都没什么印象。

上面讲了,既然鲁迅是仙台医专第一个留学生,也是年轻的藤野先生第一个接触的外国留学生,应该记忆深刻,事实上截然相反。

唯一解释是,鲁迅在仙台医专表现的很一般,并没有任何让人记住的地方。

一是鲁迅成绩一般,也就勉强没有留级;

二是鲁迅当时性格似乎有些懦弱,被日本学生会干事直接污蔑为作弊,也是忍气吞声,低调解决。这种不张扬,看起来很平庸的学生太多了,教师很快就会忘记他。;

三是鲁迅上了一年就退学离开了,短短一年时间确实让老师无法留下什么印象。

四是鲁迅似乎刻意夸大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出一个恩师的形象。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藤野先生,有什么特别对鲁迅优待的地方,为什么鲁迅却如此感激?

如果说鲁迅是突然到了国外陌生环境,得到一个日本老师照顾,由此印象深刻,这也符合逻辑。


但是,鲁迅在去仙台医专之前,已经在日本学习了2年时间,不存在这种情况。

个人认为,这可能是鲁迅压根没遇到过什么正经的老师。

他的学习经历很混乱,之前是读私塾,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私塾老师是一个古板的老秀才。

后来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而这个学校在当时是个草台班子,唯一的好处就是不收学费和未来可能公派留学。鲁迅自称在这里根本没学到什么知识,应该也没什么好的老师。


随后就是去了日本,读了2年日语学习速成班。但鲁迅学的并不怎么样,藤野先生说他对于日语的基本语法和听力都有问题。可见,速成班里面也没有遇到什么老师。

随后就是藤野先生,接着鲁迅就没有上学了,开始在 社会 谋生。

也就是说,鲁迅一辈子压根没有遇到什么正经老师,相对比较不错的就是藤野先生了。

只是个人认为,藤野先生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鲁迅恩师,他做的只是自己应该的工作。


鲁迅将他当作恩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颇有一股凄凉的意味。

说来说去,鲁迅至少二十多岁之前,就没遇到过几个对他稍微好一些的正经人。

鲁迅和藤野先生,在各自回忆中表述虽有差异,是老师和学生观察对方角度的不同所致。

鲁迅对恩师的怀念,是学生式的怀念。一个老师的过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地温暖学生,成为学生在人间冷暖中最大精神动力,是老师言传身教的成功。

藤野先生之所以对鲁迅先生印象不深,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老师影响每一位学生,不图名利与回报,是学生一生不竭的动力源泉。

其属混日子的差生,在班里又不显山显水的,老师那记那么多啊。而且老师此刻以高等民族自居,而另一个充满了自卑感。怎么努力都没有进步。那其中的心理是怎样的?可想而知。

想一想留学学了个屁回来充大爷,把中华文化说成是吃人文化,把中华民族说成是劣等民族的人。是怎样一个人?劣等民族对高等民族是怎样的心态?所以其对日本老师那是仰望的。

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如主人对奴才。

那么其中的态度观点怎么会一样呢?

这种人如果放在现在,恐怕要被扫进垃圾堆了。

留学什么也没学到回来。凡中国的都要喷一遍,就是中医也被说成是骗人的。一个学医的不相信医学,有病不到大医院治疗却找日本小诊所相信日本神药,结果呜呼哀哉。报应啊。

都是对自己记忆的描述。当时所处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不同,通一件事若干年后产生不通的记忆偏差很正常,有啥说谎的。

这很正常啊,你想想 历史 上,杜甫多爱李白,给他写了多少诗篇表达仰慕歌颂之情,视李白为自己终身精神偶像。但是李白基本就不鸟杜甫啊,在李白眼里可能杜甫跟他其他自己的粉丝没什么不同,甚至很一般,对他印象也是平平。我对自己的高中老师就是印象深刻,非常感谢,但是我也很清楚,我高中老师像我这样的学生太多了,可能她都记不起来我是谁,很普通的学生。但从我的角度来说,她就是我的精神导师,我很尊敬她,即便她记不得我。

这是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因为每一个个体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是不同的。有时就算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对一件事物的认知也有差异。我们都学习过一篇文章叫《芋老人传》:

现在再来读读,是不是这样,同一个人对同样的芋头,也感觉滋味不同了。因为时间环境都变了,看法也改变了。

通常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才写过文章,如果不慎丢失,再写一遍,都不会完全一致。更何况是两个不同的人对对方的印象?又怎么能完全一致呢?

具体到鲁迅,由于他在日本受到的多是冷眼,而藤野给他的虽然只是公允的态度,但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区别去平常遭遇的善意。这就像你在一片黢黑冰冷当中突然看到一丝亮光,在一酷热当中突然来股风,虽然不一定有热或者凉,但无疑却能给人以心理的慰籍。所以,在鲁迅的眼里,藤野就是和蔼可亲的恩师。

但具体到藤野先生,则又不同了,他面对的不止鲁迅一个学生,而是许多,在他眼里每一个都是他的学生,他并不会对谁有什么区别对待,所以鲁迅给他的印象也就是他有这么个学生而已。这其实也像我和我的顾客一样,我每天在店里,是固定的,到我的顾客是流动的,顾客在我这里得到过优惠或者良好服务,他就会记得我,但我每天要面对很多顾客,来来往往的哪里能记得那么多,至少也要是来过三次以上的熟客才会真正有印象,但顾客往往会提起他上次在这里的情形,而我也只能嘴上符合但心里却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当然,混熟了,则又不同。

图源免费图库

2021.06.09潦草东君于初彻斋

别说是鲁迅了,就是我的老师数量,十个手指头也数过来了,但老师几乎每年都会面对不同的新面孔,很难记住谁,除非是特别出类拔萃或是渣到极致的,恰好鲁迅在医学领域属于比较平庸的存在,所以除了角度偏差,鲁迅记忆的细节更多一些吧,至于说谎还不至于,更没那个必要。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自己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十分感念,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而藤野先生呢,对鲁迅却没什么印象。这种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就好比今天的人去追星,记得有个朋友当年追任贤齐,任贤齐和她握过手,还对她笑了一下,从此她对任贤齐的印象就格外好,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想想那些追星的粉丝,如果偶像能够对他们说几句话,甚至给个拥抱,那估计可以让粉丝吹一辈子,一生都迷恋这个明星。而站在明星的角度呢,他们会记得这个粉丝吗,基本上是不会记得的。

原因何在呢,因为明星和粉丝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对等的,一个明星可能有几万几十万的粉丝,而对粉丝来说,偶像却只有一个。在这种关系中,偶像是高高在上的,粉丝是在下面的,偶像一个小小的善举,哪怕是装出来的,都会让个体粉丝感激涕零。

而鲁迅先生当年和藤野先生之间的关系,就跟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差不多。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清朝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侵略,而日本呢,经过明治维新,已经向西方列强靠拢,成为列强之一。1902年,当时还叫周树人的鲁迅去日本留学,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一个弱国的普通学生,来到一个强国求学,本身的姿态就是很低的。

要知道,鲁迅身高不高,比较瘦弱,其貌不扬,外表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到了日本以后,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要遭遇多少白眼和欺压。在日本的那段日子里,估计鲁迅先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也没人会拿正眼看他。直到1904年,鲁迅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遇到了藤野先生。

但是呢,在当时的鲁迅先生眼里,这可是莫大的善举。因为在日本他很少能够体验到这在正常平等的对待,藤野先生只不过做到了一个普通老师该做的事情,就已经足以让当时的鲁迅倍感感激了。

不过当时的鲁迅先生成绩一般,也就中等水平。大家都知道,在学校里,最不引人注意的学生就是中等生了。如果是学习特别好的,老师一般有印象,如果学习特别差,又喜欢到处调皮捣蛋,也会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而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就算是个留学生,也很难给藤野先生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资料显示,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有十四年,教过的学生恐怕得有个几百上千。后来这个学校并入了东北帝国大学,藤野先生因为学历不足的原因被迫辞职。辞职以后,藤野先生尝试过去东京当医生,最终还是回到老家,在老家开诊所维持生计。

对藤野先生来说,他当医学院老师的经历或许也并没有那么美好,最后毕竟是被迫辞职的。辞职的时候,藤野先生刚刚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本该大展宏图,却黯然离开。对他来说,或许以后也不愿回忆自己教学的那段时光。对于一个在学校表现不怎么突出的清朝留学生,自然也不会太放在心上了。顶多会有印象有这么一个人,至于具体的事件细节,肯定不会记得了。

不过藤野先生可能也没想到,就是当年那个矮小的清朝留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回国以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笔战群儒,成为中国文化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作品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国界,在韩日也是鼎鼎有名。

1926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感怀起之前在日本留学的老师,写下了《藤野先生》一文。由于鲁迅先生广阔的影响力,很快,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成了中日的名人。藤野先生估计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一个学生的文章,成为十几亿人熟知的名人。

估计当时的藤野先生也是蒙圈的,他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学生,或许他也想着去回忆一些与之的事迹,但是时间过去太久了,况且当时印象也不深刻,真要具体回忆点什么事情,还真想不起来。后来,藤野先生的故居也被改造成了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其实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时候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学生,特别是那种本来就后进的学生,可能因为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从此奋发图强,出人头地,然后一直记着这位老师的好。也有可能因为老师一句打击的话,从此自暴自弃,对这位老师恨之入骨。而老师呢,因为学生太多了,对某个不起眼的学生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可能都不记得了。记得之前有个新闻,说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殴打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十几年过去了,这位老师压根都不记得当初是怎么刺激的这位学生,而这位学生呢,却对当时那件小事记了一辈子。这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差别吧,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有时候老师随口一句话,可能在学生眼里都是天大的事情。

实际上想一想,假如鲁迅先生没有出名,只是一个普通人,然后同样也写了一篇《藤野先生》,那么藤野先生肯定不会因此而举世皆知。而鲁迅先生对自己曾经老师的怀念,也只不过就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一种念想罢了。

文学总是免不了有所虚构的,即使是号称写实的文学,作家追求的是一种诗性的真实,这是一个把葡萄汁变成葡萄酒的过程,太拘泥于写实,也就无法完成这个提升与转变了。

{深度解析}

你,有三个你:你自以为(希望)的你,事实上的你,别人眼中的你。[灵光一闪]

一个人越是活得自我,事实上的自己越是接近理想中的自己,越是远离别人印象的那个人。[呲牙]

这是某外国女作家令世界文化界赞赏的对自我认知。它能帮助你解决很多困惑苦恼,起到茅塞顿开效果。

藤野的印象是第三种,鲁迅的自述是第一种,而且我相信鲁迅这样完成自我建设的人对自我的认知更接近第二种。

拿自己例子说这件事:我高三班主任在报自愿时候拒绝指导我,说我混子到头该回家了。可是班级寥寥几个考上学的里面赫然有我名字用粉笔写在校门口水泥宣传廊上。他印象中我最差劲儿,显然与第二种“事实上的我”差距太大,甚至相反。[捂脸]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