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的故事是怎样的?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在该系三年就学期间,苏步青写出第一篇数学论文----《关于费开特的一个定理的注记》,发表在日本学士院纪要上。因为学生的论文一向没有发表在这种刊物上的,况且作者又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学生,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31年1月,根据日本国学术委员会的指示,苏步青把自己那几年获得的研究成果,写成200多页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2月底,苏步青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得了日本理学博士学位,苏步青从1928年到1948年所撰写的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自成一家言”(参照《日本数学近百年史》第一卷,1983年),国际数学界称苏步青是“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位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还没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要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一堂课使苏步青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积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优厚的待遇当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苏步青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深受人们、包括很多国际友人的崇敬和爱戴。
苏步青同志是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和具有崇高师德的教育家,他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
苏步青一生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呈现出良好的苏步青效应。苏步青取得的杰出成就,是数学界和教育界的骄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步青
数学家苏步青到过哪个国家留学去过日本留学。苏步青(1902.9.23~2003.3.17),原名苏尚龙,著名数学家,共产党员,浙江省平阳县人。1919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一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苏步青的故事1962年12月22日印度发行弓一张纪念邮票。这张邮票是为纪念印度的
「国宝」锡里尼哇沙‧拉玛奴江(Srinivasa Ramanujan)诞生七十五周年而
发行的。
拉玛奴江是一个生於南印度没落的贫穷婆罗门家庭,没有受过大学育,
靠自学及艰苦钻研数学,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国际的数学家。
在数学家中,以贫穷家庭出身,而且能在没有研究数学的环境裏,孤独
的工作,发现了一些深入的结果的人是不太多。他到了二十七岁时才获得真
正数学家的教导,他的才华像彗星突然出现长空,耀眼令人侧目。可惜的是
肺病却蚕食了他的生命,他在三十三岁时悄然逝去。
他是淡米尔人,生於1887年12月22日,父亲是一间布店裏的小职员。小
时候他大部份的时间是在祖母家裏度过。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
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十二岁时始对数学发生
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麼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
高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商高定理」)是可以作为代表,引起了他对几
何的兴趣。
有一天一个老师讲:「三十个果子给三十个人平分,每一个人得到一个
。同样的十四个果子给十四个人平分,每一个人得一个果子。」从这裏老师
下了结论:任何数给自己除得到是一。拉玛奴江觉得不对,马上站起来问:
「是否每一个人也得到一个?」这时数字的奇妙性质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差
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作了研究。
在十三岁时,高班的同学借给他一本Loney 的〈三角学〉一书(以,前,
有一些学校采用此书为高中课,中译本书名为〈龙氏三角学〉),他很快把
整夬书的习题解完。第二年他得到了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无穷级数展开式,后
来他才知这是著名的Euler 公式,他心中有点失望,於是把自己结果的草稿,
偷偷地放到裏的屋梁上。
他十五岁时,朋友借给了他二厚册英国人卡尔(Carr)写「纯数的应用
数学基本结果大要」一书。这书是写得相当枯燥无味的,罗列了在代数、微
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六千个定理和公式。这本书对他来说是本好书,
他自己证明了其中的一些定理,而以后他研究的基础全是这书给出的。
在1930年他进入了家乡的政府学院,由於贫穷和入学试成绩优越,他获
得奖学金,可是在学院裏他太专心於自己善羑的数学,而忽略了其他科目,
结果年考不及格而失去了奖学金。在1906年他转到另外一间学院读二年级并
参加1907年的「文科第一考试」,。是又失败了。
在1907年到1910年之间,他住在外面,找不到任何工作,有时替朋友补
习以换取一些吃的东西。在这段期间,他自己研究魔方阵、连环分数、超几
何级数、椭圆积分及一些数论问题,他把自己得到的结果写在二本记事簿裏
,生活不安定不能使到他对数学的爱好减少,一个善良的邻居老太太,看他
生活困难,几次在中餐时邀他在家裏吃些东西。
根据印度的习俗,他家人在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九岁的
女孩。在1910年他是二十三岁了,有了家而且因是长子,必须帮助家一些费
用,他不得不极力寻找工作,后来朋友推荐他去找印度官员拉奥。
拉奥本身是一个有钱的印度官员,也是印度数学会的创办人之一,认为
拉玛奴江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很难介绍工作给柋,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
钱,够他生活不必去工作,而他自己可以作研究。他很赏识拉玛奴江的数学
才能。
接玛奴江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
拉斯(Madras)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
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玛奴江听了笑道:「天才?!请
你看看我的肘吧!」他的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
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
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麼多计算为甚麼不用纸来写。拉玛奴江说他连吃饭
都成问题,那裏有钱去买大量的纸来用,原来接玛奴江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
里是很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
很幸运拉玛奴江获得了奖学金,在1913年5月开始,他每个月获得七十
五卢比。不久他的朋友协助他用英文写了一封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
家哈地球(G.H.Hardy)教授,在这信裏列下了他以前研究得到的一百二十个定
理和公式。
哈地教授看到他的一些结果,有些是重新发现一百年前大数学家的结果
,有一些是错误,有一些是非常深入困难,经过许多波折,拉玛奴江总算来
到了英国。哈地认为要教他现代数学,如果照常规从头学起,很可能会对拉
玛奴江的才能有损害。而他又不能停留在对现代数学无知的状态。因此哈地
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帮助他学习,终於拉玛奴江掌握了较健全的现代分析理论
的知识。比他教给拉玛奴江的还多。
从1914到1918年拉玛奴江和教授写了许多重要的数学论文。由於他是个
虔诚的婆罗门教徒,绝对奉行素食主义,在英国生活那段时间,他自己煮自
己的食物,而常常因研究而忘记吃饭,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后来常感到身
上有无名的疼痛。
后来才发现他患上了无法医治的肺病。在英国医院住了一个时期。哈地
教授讲他在病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哈地乘了一辆出租汽车去看他,这车牌号码是1729。哈地对拉玛
奴江讲出了这个数字,看来没有甚麼意义。可是拉玛奴江想一下马上回答:
「这是最小的整数能用二种方法来表示二个整数的立方的和。」
(1729=13+123=93+103)
拉玛奴江被称为数学的预言家,他死后已经有五十四年了,可是他的一
些预测的结果,还是目前数学家正想法证明的。
他在1920年4月26日死於麻特拉斯,马德拉斯大学后来建立了一个高等
数学研究所,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而在1974年还准备在研究所门前为他
矗立一个大理半身像。
如果他英灵有知,或许他会说:「不必替我立像,应该求求那些正在饿
死的小孩,他们有许多会是未来的拉玛奴江!」从放牛娃到数学之王,苏步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科学家?
细数中国数学界的耀眼明星,人们会提起苦难难掩芬芳的华罗庚,人们也会赞扬被称之为数学奇才又教子有方的陈景润。可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国数学界与教育界,有一位被称之为“东方数学明珠”的数学大佬苏步青。
他的传奇人生从牛背上苦读开始,他的求学之路经历过全班倒数第一,他的一生真的在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理念,他在高等数学教育讲坛上辛勤耕耘70余载,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栋梁。既然人人都知华罗庚,为何不去了解一下这位数学界的大佬苏步青呢?
苏步青院士
1902年,苏步青在浙江平阳出生,苏家世代务农为生,家中添丁是对于这个农家最大的喜讯。苏步青的父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如同所以中国父母一样,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儿子能够“平步青云,光宗耀祖”,于是,就给儿子取了“步青”这个名字。
然而,这个家庭实在是太贫穷了,当村里的其他孩子都能够背起书包去学堂读书之时,苏步青的父亲交给他的不是一个新书包,而是一根新牛鞭。从此以后,苏步青就成了村里的放牛娃,别的孩子都在家里看书、写字,他在小小年纪便跟着父母割草、放牛,苏步青6岁以前,他从来没有踏入学堂一步。
苏步青故居
尽管苏步青没有机会念书,可是,好学的他却经常在私塾的窗户外面听老师上课。没有课本,苏步青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背会了《三字经》,知道了四大名著的故事。苏步青的父亲小的时候也上过三年私塾,最终因为家中贫寒才辍学。
苏父见自己的儿子每天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有时候还要跑到私塾外面去偷听。作为父亲的他终于意识到,想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就应该让他去念书,而不是像父辈一样,一生都扎在这片黄土地里。苏家夫妇勒紧了裤腰带,整日省吃俭用,将儿子送到了私塾念书。
苏步青全家福
苏步青9岁那年,父亲为了开阔儿子的眼界,让他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将他送到了50里山路以外的温州平阳县城念书。这样一来,苏家夫妇所要负担的学费更加昂贵,可是夫妻二人毫无怨言,让苏步青从大山里走出去,这是改变儿子命运的唯一方法。
然而,对于从小在私塾念书的苏步青而言,这所学校的起点实在是太高了,里面读书的孩子大多都出身于富贵之家,这些孩子气焰嚣张,成绩也比苏步青更加优秀。个子矮小,穿着一身满是补丁衣服的苏步青在这样一群孩子中越发不起眼,他甚至对于学习都失去了乐趣。
上课中的苏老
在学校读书两年,苏步青时常逃课去街上溜达,又或者是待在宿舍里一个人看课外书,这让他4个学期的成绩都在全班垫底。苏步青来到这里的第3年,学校又来了一位新的地理老师。
这位老师发现了苏步青身上的问题,他并没有采取批评的方式教育苏步青,反而给他讲牛顿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他父母为了他上学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苏步青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以超过别人10倍的努力认真学习,仅仅一个学期,他就坐稳了班级第一名的宝座。
苏步青和他的学生
在初二以前,苏步青学习的兴趣全在文不在理,他能背诵的诗词歌赋远超过同龄的孩子。按照这个爱好,苏步青成为文科生的概率远大于数学家。苏步青今后的人生之所以会发生巨变,完全是因为学校聘请了一位去过日本留学的老师。
这位老师的主教科目为数学,他的第一堂课不是以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开启的,数学老师给孩子们讲述当今世界的格局划分,告诉他的学生们: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振兴科学,才能救中华于危难之际,才能赶走列强的洋枪洋炮,下一代年轻人必须学好数学,这样国家才有未来。
苏步青铜像
老师的这一番话,让苏步青记了一辈子,他彻底的迷上了数学,他立志为救国而读书。苏步青优异的成绩,引起了学校校长洪彦远的注意,待他离职之际,校长将这个勤奋好学的少年叫到办公室,他向苏步青表明自己曾经前往日本留学,如果他以后还有前往日本学习的意愿,可以寻求自己的帮助。
1917年,苏步青在这所中学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之时,他为了不辜负自己求学救国的决心,给曾经的老校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国留学的意愿。同年7月,苏步青带着洪校长的资助资金与嘱托,远渡日本留学。
苏步青与小学生
在日本求学的日子极为艰难,初到日本的苏步青不懂日语,他只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过与日本房东日常交流的方式,就初步掌握了日语,并以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在这所大学毕业,苏步青又报考了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凭借着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优异成绩,苏步青成为这场考试中唯一被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从此以后,他坚定的向数学巅峰迈进。
苏步青与他的学生
苏步青在这所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成为了帝国大学想要高薪聘请的讲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日本乃至国际数学界都有名的顶尖人才,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日本的盛情挽留。
虽然阔别祖国12年,苏步青依然时刻记着自己离开祖国时的志向,苏步青于1931年回国,那时候正是国内局势动荡之际,他依然带着曾经的“救国梦”归来了。学成归国之后,苏步青选择了在浙江大学任教。他带领着浙大的师生们克服了战争时期的种种困难,在山洞办讨论班,在防空洞保证研究进度,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苏步青在复旦
1942年,剑桥大学教授在参观浙大数学系,将浙大誉为“东方剑桥”。1949年,当国民党给苏步青送来飞往台湾的飞机票,苏步青仍然选择留在了杭州,迎接解放军入城。此后,他又在复旦大学担任过校长、副校长、数学教授很多个职位。
苏老就像中国数学界的一缕春风,为中国数学界培养了万千人才。前不久,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的《小型新通告》中宣布,第297161号小行星,正是以苏步青的名字来命名的,那颗夜空中的“苏步青星”,将为中国数学人才指亮新的前进道路。
谁讲述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意大利科学家阿涅泽(Maria Gaetana Agnesi,1718~1799)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著作对整个学术世界开启了一扇窗.而她最著名的数学作品,《分析讲义》,被公认是第一部完整的微积分教科书之一。
阿涅泽生于1718年,从小便被认为是个天才.在她家里的聚会中,她总是谈及有关逻辑、机械、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以及解析几何等这些广泛的话题。她在九岁的时候,便为了倡导女性有权受高等教育,举行了一场冗长且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虽然她是以拉丁文演说,但却以当地的方言回答台下的观众。11岁时,她已精通了拉丁语、法文、希腊文、德文、希伯来文和西班牙文,当然也包括她的母语意大利文。
阿涅泽生性谦虚内向。从1738年后,她不愿再参与家中的聚会,转而加入修道会,将其一生奉献给穷苦贫困的人民。阿涅泽的父亲说服她继续进行她的研究,从此之后,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在数学的研究里头。
后来的十四年里,阿涅泽专注在数学的领域里,并写了些令人赞赏的作品。她的《分析讲义》是本超过千页的精典之作,书中包含了从代数到微积分和微分方程的原始发现。由于她的著作,阿涅泽的名字常常与钟型曲线(又称"阿涅泽巫婆",方程为)摆在一起。由于它的数学性质和其在物理方面的应用,此曲线引起了数学家研究的兴趣。
阿涅泽的书被法国的科学院称作是"在其领域中,写的最好最完整的著作",教皇贝内帝克十四世(Pope Benedict XIV)颁给她一面金牌,以表彰她在数学上的卓越贡献。1750年,阿涅泽被任命为波洛尼亚大学的数学与自然哲学系的系主任。然而她仅接受他们所授与的荣誉头衔。
1751年,阿涅泽正值数学事业的颠峰时期,她却突然停止了所有数学与科学的研究。她一直照顾她父亲直至1752年她的父亲去逝,接着便负起照顾及教育她的二十位弟妹之责任。之后,她把她的余年都奉献给慈善事业,在1771年成为老人之家的董事。
欧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教学.由于小欧拉的才人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参考资料:http://www.zjsyxx.com/ourbj/readblog.asp?titleid=21522告诉我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http://content.edu.tw/junior/math/tn_kh/store.htm还有这个网站`````去看看吧苏步青的六子二女都是谁苏步青子女
说起苏步青,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一个数学家,苏步青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作为一个父亲,苏步青其实也是非常成功的。据悉,苏步青一共有十个子女,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却又都善良大方。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苏步青子女。
苏步青儿子照片
据记载,苏步青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米子小姐。米子小姐是当时苏步青所读大学的教授的女儿,但是却十分仰慕苏步青这个中国留学生。而米子小姐的父母算是比较开明的,支持了女儿的选择。后来米子小姐便跟随苏步青来到了中国定居。两人婚后生活十分恩爱,尽管不富裕,但也乐在其中,尤其是婚后的第二年,米子小姐为苏步青生下了第一个女儿,令其感到十分的高兴。
在之后的十五年间,米子小姐又先后为苏步青生了九个子女。一家十二口人,在当时是人口比较多的家庭了。加上当时中国战乱频繁,苏步青经常带着妻子和孩子们逃亡。有人劝他,将几个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减轻家庭的负担,但却被苏步青断然拒绝了。后来战乱平复,经济开始发展,苏家的情况也慢慢好起来。尽管苏步青是一位数学家,但他的子女却没有一个人继承了他的数学天赋。据悉,苏家十个子女,没有一人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实在是令人可惜。听了小编的介绍,大家对苏步青子女是不是也有所了解了呢?苏步青:妻子为他43年未归家,他说带她回家乡,妻子躲他怀里痛哭
1986年5月,苏步青老人陪伴着病重的妻子松本米子去院中晒太阳。
阳光很好,打在人的脸上,能折射出暖暖的光晕。
松本米子回头望着,身后的丈夫虽和她一般白发苍苍,眼底却始终温柔如初。
大抵是时间于她而言,太过漫长。数十载的光阴流逝,使得过往许多炽烈终会随着她的“逝去”被埋葬。
就像当年盛开的樱花树下,那个以日本礼仪向她求婚的少年。笨拙的许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如今她却是要先一步离他而去了。
“我叫苏步青,来自中国。”
一个年轻的声音清越的在耳边响起,时光似退回到了1924年的春天。
松本米子是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的学生,她的爸爸正是学校有名的松本教授。
作为知名教授的女儿,松本米子在学校备受“瞩目”。只是如今,学校却来了一个新的“名人”,人气极高。
即便不刻意打听,松本米子也很轻易就知道了那个学生的名字——苏步青。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有关苏步青的“传闻”听多了,松本米子心中生出了好奇和几分若有若无的仰慕。
她想见见苏步青。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听到了她的心声。在一次晚会结束之后,松本米子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苏步青。
他的长相和松本米子想象得出入不大,高高瘦瘦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润睿智的“光芒”。
两个人走在幽静的校园小路上,松本米子看着身侧的男子,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学数学哪?”
在她看来,数学是枯燥无趣的,她更爱音乐,书法和插花。
“ 因为中国的发展需要数学。”苏步青停下脚步,对上女子懵懂的视线,神色越发端正起来。
“最初的时候,我也觉得数学没有听歌、跳舞有意思。但当你把数学同国运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丰富并且诱人的领域。我愿意为了我的国家喜欢上数学。”
松本米子震惊了,她听过各种各样有关喜爱数学的缘由。然而今天这个答案,却是她从未听过的。
为了国家而热爱……这是多么崇高和纯粹的爱国情怀啊!即便她是一个日本女子,却也为这种 情感 而感动和震撼。
这是松本米子二十多年来,见过的最有责任感和抱负心的男子,看见苏步青坚定的眼神,松本米子忍不住心跳不已。
她知道,这一刻,她的心彻底“沦陷”了。
1927年,研究生在读的苏步青被东北帝国大学正式聘任为代数学课讲师。
松本米子很开心,因为苏步青是学校 历史 上第一个担任教师的外国留学生。甚至被日本媒体称为“东方领土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身为苏步青女朋友的她,自然为苏步青的优秀感到骄傲和喜悦。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身边渐渐传出“质疑”的声音。
一个昔日的追求者拦住松本米子,他说:“苏步青就是一个中国乡巴佬,家里很穷。即便学习好将来也不一定有出息,你跟了他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松本米子却只是摇了摇头:“你不会懂的。”
在她看来,苏步青才华横溢,胸怀家国。外人只会从他的国籍,家庭来无端衡量他,质疑他。不懂他的心性品德,更不懂他们之前坚固的感情。
令松本米子沮丧的是,她的父亲也同样不懂。
父亲说过,自己将来只能嫁给青年中的佼佼者。苏步青虽然优秀,但他不是日本人。
一句国家有别,便将他们的感情“否定”了。
松本米子从小到大从未忤逆过自己的父亲,然而这一次她却不得不当面和父亲“作对”。为了她生平唯一一次热烈的真爱。
樱花吹起少女的窗台,落在“铺满”心事的书桌上。
松本米子顺着风的方向,眺望窗外。良久,她突然站起了身。二话不说的朝外面跑去。
夏风拂过发梢,一路满是樱花的味道。
松本米子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她要去见他。”
不知跑过多少棵樱花树,松本米子终于见到了她心心念念的那个人。不见时思念,见了面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松本米子诉说着近来的思念,父亲的阻拦,还有同学的非议。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心底焦虑矛盾不已。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她不想和他分开。
“我们结婚吧。”
男子清朗温和的话音彻底打断了松本米子所有的思绪,她的心高高提起,又重重落下。
苏步青却只是一言不发,温柔地注视着心爱的女子。
或许是他的眼神太温柔,或许是漫天的樱花太梦幻。更或许是说出这话的人是苏步青。
松本米子根本无法拒绝,也不想拒绝。
于是,在那个樱花盛开的季节。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跨越了民族,由恋爱“升级”到结婚。
婚后,松本米子便随夫姓,改名为苏米子。和无数日本女性一样,在结婚后便开始全心照顾家庭,成为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苏米子并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有什么不好,不说她所有的女性长辈和同伴都是这样做的。
就单从自己而言,她也是心甘情愿照顾苏步青的。
婚后的日子,始终和谐美满。
苏步青在数学界的成就也越来越显著,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数学界巨星”。
然而,苏米子却发觉丈夫近来总是唉声叹气,似乎有些烦心事难以解决。晚饭过后,苏米子将疑惑提出来。
原来学校想要苏步青继续留任,他却一心想着回国建设一流的数学系,促进中国的学界发展。
这本就是苏步青留学前就计划好了的,也一直为之努力。可如今他娶了苏米子,不想因为自己的理想,让妻子背离家乡。
苏米子认真听了苏步青的想法后,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 青,我支持你的决定。首先我是爱你的,而你是爱中国的,所以我也爱中国。我支持你回到我们都爱的地方去,不论你到哪我都会跟着你的。 ”
不得不说,苏米子当真爱极了苏步青。
而不离不弃,始终相陪的诺言,他们双方也的确做到了。
刚来中国的时候,苏米子有很多地方都不习惯。
她不喜欢吃腐乳,因为她觉得那有点“脏”。偏偏苏步青很喜欢吃,觉得苏米子错过了一道顶级美味。
为了让她爱上腐乳,苏步青将上面的那层“皮”刮掉,再按照苏米子喜欢的口味,加上了一点白糖。
经过“改良”后的腐乳,一下子便“征服”了苏米子的味蕾。她开始爱上了这道菜。
除此之外,日本人习惯每天都要洗澡。为了解决洗澡的问题,苏步青特意请人用铁桶做了一个浴缸。
就这样,苏米子可以每个星期洗上一次澡。虽说依旧有些不习惯,但看着为她竭尽办法的丈夫,苏米子心里只有感动。
她想,便是一个星期洗一次也没什么。他可以包容自己,自己同样也可以为了他适应一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的飞机“侵虐”上海,杭州等地。彼时苏步青在浙江大学任职教授。
面对日本飞机的疯狂轰炸,学校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只能被迫搬迁。却不想,苏步青突然收到了日本传来的加急电报。
原来日本的东北帝国大学想要再次聘请苏步青。苏步青收到聘请书,简直怒不可遏。
在他看来,日方无耻的侵略中国。正是全体国人的“仇敌”,如今居然还想要他去任职。当真是可笑!
这次聘请“无功而返”,日方自然不肯放弃。直接派了一名驻杭领事馆的日本官员,去苏步青家中再次劝说。
苏步青不在家中,来人只见到了苏米子。
“作为日本人,不知夫人是否愿意来领事馆内品尝自己家乡的饭菜?我们竭诚以待。”
这话无异于招揽,苏米子清楚丈夫的立场,自然不会和他“背道而驰”。
“我自嫁给苏君,已过惯了中国人的生活,吃惯了中国人的饭菜。”
语气虽柔弱,却异常坚定。在她心中,她虽是日本人,却同样是“中国妻”。
然而这场“风波”还未解决,便传来松本教授病危的消息,苏步青夫妇焦心不已。
只是因为时局原因,苏步青不适合前往日本。思虑之后,便只能让苏米子一人返回日本仙台。
苏米子明白丈夫的好意,他是想要成全自己的孝心。然而越是这个时候,她越是不能离开他。
“我不回去。无论如何,我跟着你!永远跟着你!”
在家国立场和丈夫子女之间,她果断的选择了后者。她只愿意,也只想跟着苏步青。
而这一跟,便是近六十年。
彼时苏步青一家跟着学校西迁,经过两年的波折,终于在贵州安定了下来。当时战事紧张,但学校的授课却不能松懈。
为此苏步青在山洞里讲过课,在城里的破庙讲过课。学生们席地而坐,以树枝做笔,地面做纸,依旧“孜孜不倦”的学习。
这期间,苏米子始终陪伴在苏步青的身边,不离不弃,风雨同甘。
1953年,苏米子正式加入中国国籍。这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日本女子,早已经“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苏米子再次为自己改名为“苏松本”,苏是夫姓,松本是父姓。她一个人,实现了跨越民族的“结合”。
1979年的一个周末,苏步青看着操劳家务的妻子。忍不住想起他们结婚的时候。
婚礼那天,她穿着美丽的礼服,缓缓走向自己。那一刻,他只觉得她是整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
可好像嫁给自己之后,她再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时间好好打扮自己了。她的心里想的只是自己和孩子们的温暖。
明明少年时代,她最爱弹奏古筝。一同回到中国的时候,妻子也一并将她最心爱的十三弦古筝带了过来。
本以为能够时不时聆听一下妻子悠扬的琴声,然而她将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之上。只能任由琴身布满灰尘。
苏步青还记得,曾有学生看到过妻子的书法,惊艳不已。
“苏师母的字竟是比苏先生好得多。”
是的,他的妻子也曾是高校才女。便是自己也多有不如她的地方,只是她甘愿退居家庭,将“风光荣耀”留给了自己。
若是没有她,便也不会有他的成就。
如今,该是自己“成全”妻子的时候了。
苏步青将苏米子轻柔的拉到身边:“现在我们情况不同了,孩子们也都独立了,你无论如何也要为自己买件新衣服,并且……”
苏米子本想拒绝买衣服的“要求”,听到他语中有未尽之意,询问:“并且什么?”
苏步青温温一笑:“并且你也应该回去看看了。”
“回哪去?”苏米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苏步青拍拍妻子的肩头说:“日本呀!你的家乡……”
不等他的话说完,苏米子便红了眼眶。接着再也压制不住,干脆伏在他的怀里,放声地痛哭起来。
数十年的思乡之情只能被迫“隐藏”在心底,如今有了回去的希望,苏米子只觉得好似有哭不尽的泪水。
苏步青将妻子紧紧揽在怀里,感受着她所有的委屈和心酸。
阔别了家乡43年,苏米子终于在丈夫的陪伴下,再次踏上了故国的土地。她这一生,终于是没有遗憾了。
时光到了1982年,操劳了一生的苏米子病倒了。
在她生病的时间里,苏步青一步不离的照顾着她。从前总是她事无巨细的照顾自己,如今为该落到自己照顾她了。
苏米子躺在病床上,回望自己的一生。虽然有过困难艰险,但她的心灵始终是满足的。
如果非有什么割舍不下的,那便只有苏步青了。
“便当是为了我,你也要坚持下去。”
看着一贯从容的丈夫露出无助的神情,苏米子心疼不已,温柔的点点头:“我答应你”。
她的坚定和郑重,一如当年同意嫁给他时那般。
只是人力终究难以战胜病魔,1986年5月,苏米子还是离开了苏步青。
临终之前,只留下了唯一一个遗愿。那便是希望苏步青不要伤心,好好地活下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自苏米子走后,苏步青便将她最爱的那架古筝挂在了房间的墙上。每当思念亡妻的时候,便忍不住细细抚摸。
只可惜再也没有那个端坐在琴前,轻弹慢拨,沉浸在古典乐声之中的女子了。
为了一解相思之苦,苏步青将苏米子的照片时刻带在身边。那感觉就像妻子一直还在他的身边一样。
“我深深地体味着活在心中这句话。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园里散步,一起在讲坛上讲课,一起出席会议 ……”
2003年3月,苏步青先生离世。
他带着满心的思念和一生的回忆,去“追赶”自己的爱人去了。
“望隔仙台碧海天,悲怀无计寄黄泉。东西曾共万千里,苦乐相依六十年。”
虽然“慢了”一些,但两位相爱一生的老人,终究会等到他们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