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是关于慈善、良知的材料作文。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德善之心是古往今来的教育之道。
可是,很多中国家长却往往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从小不吃亏”的思想。“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有些家长认为“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不懂得与人为善。
在培养孩子善良之心的教育上,中国父母不妨看看德国父母是如何做的。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
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作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同情、甚至亲自帮助像乞丐那样的弱者,相信很多中国父母并非百分百接受得了。可是,就像德国人说的,孩子是一棵树,在树小的时候,必须为它剪枝,让它朝着阳光直直地生长。而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随时随地教育孩子,要有颗善良的心,现在我们发现了不善良的那分枝,我们必须将其剪掉。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不宽容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不会替别人考虑。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有助于孩子变得宽容大度。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是否能成为和平人士。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也许,还能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一个具有粗暴语言行为的人怎么可能有一颗善良之心呢?在当今社会中,影视作品频频出现暴力镜头,甚至动画片、玩具都存在暴力倾向,试问这样的环境怎么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善心呢?这绝对是值得父母与社会重视的问题。
微信搜索公众号:学校百科,随时了解考试资讯,关注即可领取精选学习资料包!文章共32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