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加拿大,已不是十多年前我们刚移民时,那个对普通中国人遥不可及的陌生国度了。自上世纪末起,加拿大就是中国人最热门的移居地,最高峰的2002-2004年,每年移民加拿大的人数都在三四万左右,此后虽有所回落,但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却有增无已。
离开故国久了,有关国内的情况,于我们而言,有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我们竭力想象着曾经熟悉的故乡现今的样子,更激起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有时不免想,国内的朋友看我们、看加拿大,恐怕也会和我们如今看国内那样,既饶有兴趣,又似是而非吧?
这些年来,我们对国内那些表现加拿大华裔移民的作品——不论标榜“纪实”还是明言“合理虚构”的——感到颇多遗憾:这些作品固然填补了“从无到有”的空白,但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这一特殊人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的实态,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扭曲。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却只能让今天的大陆读者对加拿大大陆普通移民的生活、心态和精神面貌,对移民加拿大本身,都产生一种 既不切实际又自以为是的先入之见。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去弥补这一缺憾:把这里的真实故事讲给在中国的朋友们听,正是我们对国内同胞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1.谁在移民?何种方式?
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一般有两种方式:2008年前以技术移民为主,2008年后以投资移民为主。两类人的生活和遭遇,大有不同。
技术移民的群体,通常年纪轻、学历高、不富裕,口袋里普遍只有几千块加币,省吃俭用,也仅能勉强维持几个月开销。
他们虽然凭着技术获得加国国籍,登陆之后,一身“武艺”却很难施展。这主要归咎于加拿大技术移民引进中一个奇葩的现象——在引进人才时分门别 类,强调“专才”,但引进后,人们的境外学历、专业资质认证和境外工作经验却很难得到承认。我们所熟悉的大陆移民中,甚至有人在加拿大企业境外分支工作, 移民后同样被告知“缺乏本地工作经验”。
结果当中很多人遇到“融入”瓶颈,始终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长期在低薪、非固定的“小时工”圈内徘徊。
投资移民就没这个问题了。这些在中国就腰缠万贯的富裕阶层,通过联邦投资移民、联邦企业家移民和各省提名经济类移民等各种方式,获得入籍资格,“除了钱和卡啥也不带”,一落地就忙着看房、买房,甚至有些人移民尚未办妥,就已在加拿大买好了独立屋了。
他们在加生活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两栖人”: 这些人大多在国内或其它地方有实业,移民的目的是“拿身份”、“留后路”、“保资金平安”,或为儿女家人考虑,但生活、工作重心仍然在加拿大以外;
“时差派”:他们虽然在加拿大长期居住,但挣钱仍然靠内地,其共同特点是“晨昏颠倒”,在夜里工作,凌晨开始睡觉,下午则悠闲享受生活。
“实业派”:真正在当地投资、经营的,近年来数量有增多迹象。其中也有一部分特殊人士,投资实业并非看中商机,而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家移民条款中 对投资规模、雇佣人数和经营时限的约束,因此投资时往往不计盈亏,一旦期限熬满就任其自生自灭。陶短房前几年曾在列治文市用餐,发现某餐馆价钱低得离谱 (特价菜竟有1.99加元/份的),服务员介绍称,这家餐馆就是 “移民专用企业”,并准确告知了关门日期,事后证明一天不差。
“神秘派”:这类富裕移民的共同特点是深居简出,行踪诡异,富不外露,其中有些人被传闻是“贪官”、“贪污犯”,但并无实证,也有些则不过是担心“钱财露白”有风险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人中许多都谨言慎行,不熟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富翁;
“贵妇和小阔佬”:最初是“97大限”前后出现过大批香港“大奶”、“少爷”,在加拿大过着奢华生活,近年来大陆出身的也开始多起来。这类富裕移民通常比较张扬,许多纠纷都由他们引发,他们也常成为黑社会觊觎的目标。
联邦政府移民部提议取消经济类移民项目时称,研究表明,投资移民比其他类别移民支付更少的税收,缺乏专业技能,官方语言能力差,融入加拿大社 会、环境的能力逊色,最终定居加拿大的意愿淡薄。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都适用于新一代大陆“富人移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融入也可以活得很 好”,甚至“加拿大没有值得融入的主流文化”,人虽到加,“根”却仍在内地。
2.最热移居地 大温哥华
青溪2000年抵达温哥华那天,在机场遇到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是转机去多伦多落地的。在以技术移民为主的中生代移民阶段,多伦多是华人移民首选。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的人中,有49%的人选择在多伦多居住,13%的人选择在温哥华居住。
多伦多位于加拿大东部,是全国经济中心,加国第一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房价相对西岸便宜,拥有众多的着名大学,犯罪率低,就业机会多。华人常 常举办文化活动,中国使领馆也资助了很多中文学校,有助于华人家庭保持中国传统。就业机会、子女教育、房价是中国移民海外定居的三大要素,多伦多在这三方 面得天独厚,迄今约有40多万华人,其唐人街颇具规模。
多伦多之后,华人次选定居地是西岸的温哥华。这是因为温哥华气候宜人,是高纬度的加拿大绝无仅有的冬季不算冷的地区。要说居住环境、生活品质, 还是温哥华更胜一筹。在大温哥华地区的一些城市,诸如列治文等社区,华裔人口之多,到了不会任何英语也不担心无法生活的地步,被部分大陆移民戏称为“解放 区”。
但正因为“宜居”,温哥华的生活费用远较多伦多高,尤其是住房、交通等费用令人窒息。1997年前后的香港移民潮,已让这里的房价上了一个大台 阶,因此在技术移民为主的2008年前,选择温哥华的大陆移民相对较少,当地中文电视台和华人社团流行的是粤语。2008年移民政策调整,投资移民取代技 术移民成为新生代移民主体,移民定居地选择出现了戏剧性转折。20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50%的华裔新移民选择大温哥华地区定居,多伦多退居次席。这些 人财力充足,对较高的生活指数浑不在意,自然,他们的涌入也令大温哥华房价、物价更上一层楼。
随着移民门槛的收紧,省提名计划因为门槛低、费用节省而受到越来越多青睐。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新不伦瑞克省等陌生的名字经常被新移民提 起。但这些地方城市气候恶劣,社区也不发达,华人比例低,让许多新移民觉得不方便,他们也只是把这些地方当做跳板罢了,如萨斯喀彻温省2010年批准的省 提名移民中,华人获批者3年后仍定居当地的不到30%。真实情况可能会更少,相当多的人仅仅在当地保留一个联系地址,以免被查出后取消移民资格。当然,也 有一些内地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会吸引一些定居多年但始终境遇不佳的“半老移民”迁徙,如卡尔加里就因此成为“半老移民”首选的迁徙目的地。
3.加拿大,居不易
对于加拿大的房价,国内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神话”:一种认为,中国大城市买公寓的钱,在加拿大可以买别墅,且土地也属于业主,没有“70年收回”的担忧;另一种则认为,加拿大房价早已高企,正等着中国人去接最后一棒。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研究所(RBCER)去年发布了一份“房屋市场趋势与居民负担能力”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加拿大两层独立屋和标准两睡房公寓的全国均价和中国相比,并不算高。但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人移民热门定居地的房价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是在这份报告中,大温哥华两层标准独立屋和标准两睡房公寓均价,分别高达83.3万加元(编者注:约合471.3万元人民币,1加币兑换人民 币约5.66元,以下括号内均为人民币)和38.9万加元(220万元),可轻松负担的家庭年收入要达到15.7万加元(88.8万元)和7.5万加元 (42.4万元)才行。当然,相较大温哥华,多伦多的房价要温和得多,同类房屋均价一般要低三成左右,且同是公寓,大温哥华多为2-4层传统木结构,多伦 多则是钢混结构的现代化公寓。
美国物业顾问公司Demographia今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哥华家庭平均年入息中位数收入仅为6.5万加元(36.8万元),按2012年第三季房价中位数62.1万加元(351.5万元)计算,当季房价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9.5倍。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一个城市房屋价格倘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3倍以下,则为“可负担”;3.1-4.0倍,为“中度难负担”;4.1-5.0 倍,为“高度难负担”;5.1倍以上则为“严重难负担”。大温哥华的9.5倍不但几乎比“严重难负担”标准线高出一倍,且仅次于香港的13.5倍,成为全 球购屋置业负担第二沉重的城市。
加拿大有经济学家指出,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人聚居城市,房地产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速间,存在十分密切的正比联动关系,即中国经济走势强劲,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价量齐升,反之则走势疲软,这种说法一度引发部分城市“限制外国人购房”的呼声。
4.养老不简单
加拿大是福利社会,很多中国人都会误会,认为“福利社会人人都有养老金”,在他们看来,中国移民到了加拿大,未来的养老问题,主要应该通过社会福利去解决。
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加拿大的养老金制度,恐怕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养老制度,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曾经称之为“西方最难读懂的养老体系”。
这个“最复杂的养老体系”中,有老年金(OAS)、养老金(CPP)、养老储蓄基金(RRSP)三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配偶补贴、私人养老储蓄等一些补充部分等。
这其中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并非如国人所理解的“政府福利养老人”,而主要仍是“自己养自己”。
政府负担的部分是老年金,所有资金来源都出自联邦政府税款。但这部分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按照规定,只有在加拿大定居满10年,年满65岁后才 有资格领取老年金;定居满40年,才有资格领取全额老年金,而全额老年金有多少呢?2010年的数字为每月516.96加元(约2925元人民币),而加 拿大最低工资标准倒数第一的卑诗省,每月也有1600加元(约9056元人民币)收入。可见即使是“足额老年金”也根本不够生活,如果仅定居10年,那么 每个月更只有可怜的129.24加元(约731元人民币),那就连吃饭都够呛了。
老年人主要的养老保障靠的是养老金,据统计有50%以上的加拿大老年人靠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
加拿大18-70岁从事固定职业的人,都要被强制参加养老金计划,该计划规定,雇员和雇主按1:1的比例从月工资中提成养老金,该比例在1965年养老金制度建立时为各3.6%,如今已涨到各9.9%。
一个劳动者必须从事这种固定职业至少满40年,才有望取得足额养老金。“足额养老金”每月通常也就只有几百至一千多加元,且养老金也和老年金一样,有不足年份的折扣比率,如果工作不满40年,那么吃亏就大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养老金来源为雇员和雇主的养老金提成,联邦政府只负责保管、发放。随着加拿大进入老年化社会,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交提 成的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养老金还包括残疾补贴、配偶补贴和儿童补贴等,即使养老金领取者本人去世,他的配偶、未成年子女也可按规定享受一定补贴。这样一 来,养老金就出现了缺口,政府本打算将雇员、雇主提成比例上调到各16%补上缺口,结果遭到群起攻击,最终只提到9.9%了事,其他的从税款中掏钱补上。
这部分养老金提成,政府虽“代为保管”,但不得擅自动用,除存银行外通常不会有其它投资动作,购买股票等风险投资则更是大忌。
如果仅靠老年金、养老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很低,因此许多加拿大人都会参加养老储蓄基金和私人养老金计划。这种计划系给予固定职业者 的一种福利,即允许他们购买一定比例的RRSP(注册养老储蓄计划),这笔钱由专门基金负责运作、投资,雇员退休后可以获得本息收益,政府则会提供必要的 投资指导并保证基本收益,同时,给予购买基金者以税务抵扣优惠。
一般来说,养老基金收入会占个人养老收入的35%左右,但和养老金一样,只有从事固定工作者才有份参加,且工作年限越短,退休后收益也就越少。
相对于本地人,大陆移民来加年限普遍较短,且登陆时年限一般不算年轻,找到有福利的正式工又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这样七扣八扣,他们到手的福利, 通常会比本地人逊色得多。不过技术移民的一代普遍吃苦耐劳,而投资移民的一代又常常“不靠加拿大吃饭”,加上节俭和量入为出的习惯,因此通常在外人看来, 华裔移民的生活水平和养老素质并不低。近年来加拿大大部分省份陆续取消了退休年限,废除了强制退休制度,这对于华裔技术移民一代而言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他 们就可以合法地多做几年工,补上和本地职员间的“福利坑”了。
随着经济实力更强、与中国联系更紧密的新一代移民的到来,华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子女的族裔认同问题,认识到生长在加拿大的下一代最大的融入问 题,并非融入当地,而是融入父辈的华裔文化,是找到自己的“根”。卑诗省温哥华-快乐山选区香港裔华人省议员、从小在温哥华长大的关慧珍曾坦言,直到大学 期间利用假期回广东老家“寻根”,她才在两个“融入”间找到自认为准确、理想的平衡点。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还原移民生存真相:生活远比你想象的残酷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我们。(该文共58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