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是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是容闳。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50 年至1854 年,容闳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他是第一位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作为耶鲁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他面临很多挑战。容闳因生性含蓄内敛,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大学二年级时,他一连两次在英文写作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尽管他的写作能力受到好评,可他时常为自己数学能力差感到郁闷烦恼。
大学三年级时,他在写给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的信中谈到自己对未来事业的想法。他写道:“对于一个想回馈祖国的人来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很有价值,要想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的确很难。因此,我不会只凭借个人的爱好和判断来选择,而是希望依靠上帝的帮助作出满意的决定。”
在求学的过程中,容闳从未忘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在和同班同学凯罗· 卡特勒(Carroll Cutler)散步时谈到在他心中渐渐成形的选派幼童留学的计划。若干年后,凯罗·卡特勒成为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的校长。
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怏怏不乐……我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容闳于1852 年加入美国国籍。毕业后,他并不迫切地想回国。对他来说,七年的美国生活,已经改变了他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圣经里的一句话总是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仿佛上帝在提醒他:“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对容闳来说,“亲属”和“自己家里的人”就是中国。于是不久,他就搭船返回香港,经过海上151天的漂泊,终于回到了故土。
19 世纪60 年代,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开始探讨用何种方式引进西方技术,以使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他们面临的选择有:建立现代学校,邀请外国专家教授西方语言和技术;派代表团出访欧美,收集资料,并将西方的兵器带回中国进一步研究、仿制;将学生送到海外,待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向国人传授西方富强的秘诀。
保守官僚们反对将中国幼童送出去的计划:其一,这需要耗费时间和金钱;其二,承认自己需要向西方学习,这对大清王朝来说是奇耻大辱。大多数学者们也反对,因为整个计划只是强调技术,而不强调用孔孟之道培养出来的“臣民之气节”,他们认为后者才是国家安泰,人民富强的保证。但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总督曾国藩和他的拥护者李鸿章却大力支持将幼童送往海外学习,以此作为自强运动的一部分。
李鸿章认为留学海外是取得西方秘诀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1870 年,“天津教案”的发生让容闳得到了一个机会。这一事件引起中法危机。曾国藩命令容闳担任同法国人谈判的翻译。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容闳向在一起的四位朝廷官员讲述了他关于教育的计划。于是,他们将容闳起草的教育方案呈递给朝廷。
曾国藩和李鸿章采纳了容闳关于派留学生的建议,并成功地加以推动和实施。在此之前,朝廷中保守的官僚们将容闳的建议阻挡了七年。中国官方选派学生到美国基于以下三点:首先,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比欧洲的更实用;其次,容闳更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有助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美国在1868 年签定了互惠协议,允许中国学生到美国任何公立学校读书学习,包括军事院校。
1871 年,清政府最终批准了中国幼童留美教育计划,设立中国教育使团(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原称“幼童出洋肄业局”)。该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从1872 年至1875 年的四年中,每年向美国派30 名男童,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并于1887 年返回,终生服务国家。当容闳听到这一计划被批准实施后,倍感激动,整整两天不吃不睡,“他兴奋地走来走去,心中默默地赞美上帝。从他返回中国算起,已逾十六载,上帝终于应允了他的祷告”。在我国留学生最早是什么时候有的?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始于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清政府时代,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是容闳。1854年容闳从美国的耶鲁大学毕业,他回国之后,将西方的文化带回来,想让自己的国家慢慢走向富强的文明之国,后来他努力让清政府派出了一百二十名学生到美国学习,但因为清政府内部思想陈旧保守,最后把他们都叫回来了。
后来再去美国留学是八国联军以后了,当时美国将一笔巨额退款归还给中国,用来帮助他们到美国学习,那时候,真的是掀起了一股留学风,在这期间,估计有一千多名学生因此获益,从而得到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
发展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六十多万人出国留学深造,其中自费的人达到五十多万,占了总留学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可见,大家对留学的态度是多么的热情和高涨,自改革开放,各类留学人数突飞猛涨,这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咱们的留学生跑遍了全国各地,为中国的发展不断的添加砖瓦。
其实一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只有知识才能带领中国走出贫困,国外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国人所不知道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吸取国外的知识和文化来提高本土人文素质,也只有抓住教育才能抓住整个的经济命脉,所以留学对当代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出国留学第一人是谁?称容闳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既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赴海外留学第一人,也因为他是中国人留学事业的拓荒者。容闳(1828年至1912年),字纯甫,生于香山县南屏镇(今属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家境贫穷,父亲到澳门打工,看到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澳门马礼逊学堂管吃管住不要钱,便让儿子去读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一所洋学堂,容闳在学堂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赛缪尔.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1847年,布朗离职返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起来提出申请,他的同学黄胜、黄宽也站了起来。于是,好心的布朗夫妇就带著他们到美国深造。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1850年考进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在学校品学兼优,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四年学业。1854年,容闳学成归国。第一个华裔美国人是谁?
1867年,一名来自山东的少年踏上了离乡的旅途,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第一个华裔美国人" "华裔马丁路德金" "华裔美国英雄" "最早赴美国的五位留学生之一"……
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环和荣誉,然而他却被历史不断的淡忘。
这名少年名叫王清福,本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儒生家庭中。但他的父亲懦弱无能,族人觊觎其家产后施计抢夺了他的家产,导致王清福流落街头,成了乞儿。
1861年, 14岁的王清福被一对美国传教士Hlomes夫妇收留,并在1867年受洗,于同年来到美国路易斯斯堡大学(今巴克纳尔大学)学习。
王清福当时还留着辫子,是30个学生中唯一一个外国人,尽管在文化上和美国人有所差异,但老师对他的表现仍然十分的认可。
"既节俭又充满进取心和活力,是一个天生的美国佬(Yankee)"
"这和他种族的阴沉、多愁善感的性格完全相反"
然而,王清福并没有在这个学校这种成功毕业,也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他的养父母则希望他能回到中国进行传教。
而在王清福肄业后的6年,即1876年,清政府才派出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王清福因此被列入了“中国最早的5个留学生之一”(早于官派留学生)。
这样的留学经历能够帮助王清福在中国混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王清福却选择了一个十分作死的举动。
23岁回国之前的王清福
1870年回国之前,23岁的王清福花了数个月的时间游历美国各处,观察此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
回国后,王清福在上海海关总税司里工作,职位相当高。此时他还迎娶了一名刘姓女子,生下了一个小孩。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此时王清福被逐出了基督教教会,其中理由我们可能从后来他的思想主张中发现。
人生如此,已经是无憾了。然而王清福显然还有他心中的理想。
他在公务之余,时常前往民间演讲,并把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告诉国内的民众。
他组建了一个社团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和道德水平,企图焕发民众的觉醒,并要求民众禁吸鸦片。
随后,王清福还加入了一个反清组织(亦或是和反清组织有染,亦或是自己组建了一个反清组织,说法不一),企图发动叛乱颠覆清政府。然而他在美国购买来的大量武器被中国海关发现,而王清福本人也成为了通缉犯。
王清福无奈,只能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独自一人逃往日本,在此期间又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后来又辗转到美国。
1873年,王清福又回到了美国。3年前,他还遗憾的说,可能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仅仅1年后,王清福拿到了美国国籍,在不少国外媒体的描述中,他们称王清福为"第一个美籍华人"。
此时的在美华人鲜有王清福这样拥有教育背景的,他们大多数是来自于中国的苦工,其中更有不少人是被当做"奴隶"(猪仔)送往美国的。
在美华工
随着在美华人数量的增加,以及美国186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无数美国公司因"铁路投机"而破产,导致无数人失业。
在这其中,在美华人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0万名美国华人一大半都是在铁路产业工作的苦工,公司倒闭后他们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数人沦为流民。
排华法案宣传画册
客观上来讲,没有接受过教育同时也没有工作的华人群体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治安和社会秩序,而华人的聚居地在当时也主要是贫民窟和黑社会泛滥的地区。
美国"白人至上"思想兴起连美国总统大选时期,两党竞选人甚至都大喊反华口号。
王清福不忍心自己的同胞受到歧视,他自发的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活动,企图提高在美华人的社会地位。
他成为了一名演讲家和记者,走遍全国向全美国人解释中国文化,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王清福的一些主张和70多年后的马丁路德金如出一辙,因此许多在美华人称王清福为"华人的马丁路德金"。当然,王清福也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民权斗士。
在当时的美国活跃着不少反华演说家,他们公然的声称中国人是"无神的异教徒",注定要受到永远的诅咒,并且不断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这让王清福忍无可忍。
1883年,他在纽约创办了一个名为华洋新报的周报,并且首次使用了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的称呼,但因为经营不善迅速倒闭。
他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撰写了数十篇关于中国生活神秘面纱的文章,其中他在1887年就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我是异教徒?》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文章谴责基督教本身,同时宣扬儒教和佛教的思想,认为基督教中的不少思想孔夫子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来了,但却让无数美国人嘲讽王清福是要让美国人"皈依孔夫子"。
除此之外尘嚣之上的还有各种说法:
"中国人吃老鼠和狗肉"
"廉价的华人劳工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华人必须滚出去"
……
在许多次演讲结束后,王清福甚至会受到暴徒的殴打和生命威胁。
一方面是美国人的不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同胞的不配合。
1884年,王清福组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华裔美国选民协会,他希望在美华人同胞穿着西装、放弃赌博和吸食鸦片、剪掉辫子、关掉妓院、遵纪守法等等,试图让同胞融入西方生活,然而却收效甚微,不少在美华人仍然"我行我素"。
王清福不依不饶还在纽约修建了一个中国剧院,一个语言学校和一座孔庙。
然而王清福的一切努力可以用收效甚微来形容,尽管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仍然没有改变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也没有改变一小部分在美华人组建黑社会扰乱当地治安的现实。
1882年美国国会宣布了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到美国,10年后又宣布了更为严苛的"吉利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华人向美国登记,领取劳工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150名接受过教育的华裔商人和知识分子组成了"华人平等权利联盟"。王清福作为该联盟的主席,在1893年1月到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然而吉利法案却被判定为没有违宪,所有在美华人也被强行要求办理劳工证。
平权和消除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一直是王清福的毕生追求,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这样的梦想始终没有被实现。
1896年,在离开中国23年后,王清福托在华的朋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并且收到了一封来自儿子的信件,他回信给儿子道:"我之所以远离故乡一直不归,主要原因,是想在这个国度里,为我的同胞们效力"。
2年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人短暂的团聚,却不幸患病离开人世,享年51岁。
死前,他曾经还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支持者。
直到1943年后,因为大量中国高端人才前往美国,美国才彻底废除了禁止中国人入籍的排华法案。
正如他所说的:"成为美国公民的要求,应该只有他的人品和健康。"
"Character and fitness should be the requirement of all who are desirous of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71年后,马丁路德金沿袭他的思想,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说道:"我梦想,有朝一日,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人们评判他们,是看他们的人品,而不是他们的肤色。"
参考资料:
Seligman, Scott D《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The Remarkable Life of Wong Chin Foo》
ASIANWEEK STAFF 《Chinese American Hero: Wong Chin Foo》
《THE FORGOTTEN STORY OF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王成先《美籍华裔第一人 原是咱们即墨人》
《WONG CHIN FOO AT LEWISBURG》
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是在什么时期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于1872年开始派遣。由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得到曾国潘、李鸿章等的支持。
留美幼童留美幼童的故事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中国最早的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生--容闳。1854年,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到1872年中国开始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期间历经了18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的等待
总述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马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他们中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中,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改变
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他们与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所有这些新变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幼童召回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即遭到社会的谴责,当时的《申报》写到: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贡献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参考资料
]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5%99%E7%BE%8E%E5%B9%BC%E7%AB%A5/71288?fr=aladdin
曾国藩、李鸿章.《奏选聪颖子弟赴美习艺并酌议章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谁是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容闳是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容闳,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与他的贡献:
容闳一生至少办成了两件事:在中国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机器厂—江南制造局;在中国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办“洋务”的两桩大事业。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大学毕业生。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归国。
1860年他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会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军、办军校、改学制等七项“新政”建议,但未被采纳。
1863年他入曾国藩幕,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
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样出洋留学,获得先进的西方教育,从而以西学改造中学,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可以说,正是在容闳远赴重洋的留学期间,他初步酝酿了致力于西学东渐教育、以期振兴中国的计划。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建议,被采纳。1872—1875年容闳初任留美学生监督,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这一计划是容闳一生的心愿,但是这一计划最后还是付诸东流,让容闳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计划取消后,容闳一直都关注中国形势,先后都为中国政府提出不少建议,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纳,这使容闳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为他参加了革命派的事业,被清政府通缉,他迫于无奈逃于香港与美国,最终壮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尽头,躺在病榻上的容闳还密切关注故国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还在信中表示愿为“助纂民国宪法”而“竭力”。
在19世纪中国兴起的三次学习西方的浪潮中,容闳一直是倡导者、推动者、实施者,甚或领导者,满腔热情地从事“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光明磊落事业。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是谁?在中国历来 真正以留学的名义出国的是容闳 下面是他的资料
2004年8月3日,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发布会,纪念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自该校毕业150周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出席了发布会。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回国以后,容闳前后组织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在这些留美幼童中,涌现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历史名人。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
在发布会上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闳的肖像进入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我记得2003年耶鲁大学校长访华期间,我曾见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鲁毕业了许多的优秀学生,诞生了5位总统,包括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事实上,容闳是中国真正融入西方现代文明,并以不带偏见的眼光观察那个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纪念他的创举,却似乎忘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寂寞与悲凉。容闳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历程中尝尽坎坷,而被他送出国外留学的幼童,绝大多数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就因为大清帝国顽固派对现代文明的无知与抵制,而提前被强令回国。这一段历史,也许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岁的容闳怀着报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国。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当时清政府在惨遭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割地赔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正面临覆灭的危险。当时,容闳这位只有美国学位,而无清廷功名的留学生报国无门、只能望国兴叹!
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趋于稳定。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打击之后,开始注意启用一些开明之士,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此时,受过多年美国教育、怀有教育报国思想的容闳,努力通过各种关系说服朝廷派遣留学生。
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浦安臣条约》。其中有“中国入美国的大小官学,可享受最惠国人民待遇“的条款。这种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为容闳向美派遣留学生计划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1870年,天津发生了焚烧法国教堂并杀害领事的“天津教案”。容闳经人推荐被任命为经办此案的李鸿章、曾国藩的翻译,这终于使得他有机会向曾、李二人提出选派幼童留学的大胆计划。
谢谢!揭秘:谁是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28~1912) 近代改良主义者。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出身贫寒。少时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鸦片战争后随校迁至香港。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赴美学习,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5年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太平天国任事坚辞未受。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1863年(同治二年),向曾国藩建议创办机器厂,并受曾委托赴美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并于次年率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1875年(光绪元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又侨居美国。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81、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据商务印书馆1915年中译本(恽铁樵、徐凤石译)标点重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容闳。1847年,布朗牧师带走了三个孩子前往美国留学,数年以后,其中的一位容闳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学士学位,另一位黄宽转往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虽然,黄宽的学位和学力比容闳要强,但容闳那提携后人留学海外的宏愿和执着远非黄宽所比,他归国后一直致力于派遣更多的学生留学海外,甚至逐步使自己的意见影响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左右局势的晚清大员。这样,在早期留美、留欧学人的角逐场上,代表美国教育的容闳占据了上风,成为决定留学国度的比较直接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当慈禧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的奏折,拟启动幼童留学海外时,晚清政府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美国为首批官派留学生的派遣地,于是就有了被曾国藩后来称为“固属中华始创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的大清幼童留美教育的成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国外的留学生是谁?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学成归国后从事过洋人秘书、译员,海关职员等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 此后容闳投奔曾国藩总督幕府,继续倡导他的公派留学主张。1870年容闳再次提出留学计划,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获得旨准。1872年夏,容闳组织第一批留学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国公派留学的大幕自此开启。
所以,不存在第一位公费留学生,因为当时是一批人,共30位。只能确定第一位自费留学生是容闳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