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在印度兼职有哪些兼职?


中国留学生在印度兼职有哪些兼职?中国留学生到印度留学后,学习之余可以做些翻译来补贴生活费。不过首先要完成学业,然后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上去才有可能做兼职翻译。
主要兼职有:1,口译2,文件翻译3,拍戏当配角
兼职对咱们中国留学生算是比较有利的。因为中印的合作越来越多,很多中国商人或者工程师过来,需要翻译,中国留学生就可以充当翻译,赚些生活费。价格还可以,是国内兼职的好多倍了。最高的一次是150美金一天,而且过的特开心,一个销售经理和一个工程师都特好,我们周日还去海边玩(玩还发工资哦,超喜欢他们)。第一次口译兼职是学长介绍的,所以资深的学长是很重要的。然后有会长介绍文件翻译,学长介绍拍戏当配角等。23个多月了,口译19次,每次口译都是旅游的好机会呢,文件翻译20多个吧(没有详细记录),学费是赚回来了,还赚了点生活费。有时候为了期末考试,失去了很多次兼职机会的,由于我把考试看的比较重要的。希望你们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兼职做做。
中国留学生在印度兼职有哪些兼职?

所以,如果同学英文比较好的话,有很多赚钱的机会,甚至可以把生活费都赚回来。
中国留学生在印度兼职有哪些兼职?

同样是留美就业,中国人该如何赶超印度人?

近段时间,一篇名为《为什么与印度人可以占领硅谷,1万清华毕业生却只能给他们打工》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在美国硅谷,印度人越来越占主导,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印裔仅占硅谷总人口的6%,而印度人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 印度裔创办的公司却占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而华裔占硅谷总人口高达28%,清华大学在硅谷一万多的校友,国内名校的精英也多聚集于此,但管理层的华裔人数与印裔人数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中国留学生在印度兼职有哪些兼职?

其实说起在美国留学、就业,热议的话题永远绕不开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竞争。百度搜索印度人+硅谷,有429,000条结果,排在第一页的结果都是跟印度人“霸占”硅谷相关。

有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学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喜欢埋头干活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人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执行力高、管理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哈佛大学招生部门人员对申请人的材料所撰写的评语里,对中国申请者评语反复会用"安静、害羞、具有数学能力、学习刻苦"等字眼,大多数申请者非常有天赋,但英语实际应用却很糟糕。你可能不信,很多是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学霸,考试里会用到的高冷生辟的单词,看起来很牛逼,但是到了国外生活却傻了眼,那些牛逼的高冷单词完全用不上,不能帮助他们点汉堡,理发。 没有语言的沟通能力。之前刷爆知乎的托福考了110,到美国还是无法生活自理,说的就是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我们提了很多年,怎么才能高能呢?其实就是提高个人的软实力。之所以强调在大学期间培养软实力,因为等你走上社会发现,硬指标永远是有限的,真正走进社会你才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甚至都没有标准答案。传媒行业有句行话:叫好的创意只值两块钱,因为执行力更重要,比如怎么让我的节目传播的更广啊,有12345种推广方法,这些都是硬邦邦的方法,具体谁能做成,就取决于不同人的软实力,比如他的思维方式、资源人脉、为人处世的风格等等。

所以啊,中国的孩子们还有家长们,别再只知道拼成绩了,拼点软实力吧!

在美国留学期间学生可以从事哪些兼职工作?1,校内打工,这样的机会是相对容易获得的。所有的留学生都具备校内打工的资格。国际生可以在校内每周工作20个小时,假期可以工作40个小时,每小时工资一般不得低于5美金。校内打工的主要场所为餐厅,图书馆,便利店,计算机房,学生服务中心等。2,校外打工,这个需要申请特别工作许可证。具体规定为:持有合法学生身份,入学9个月以上,成绩达到一般标准者,经过学校国际学生顾问批准,即可到移民局或者劳工部认可的公司去打工,打工有效期限为一年,但可申请延长。3,实习名义,外国留学生还可以以实习的名义,在美国申请工作。条件为,必须读满一个学年,然后在毕业前90天到毕业后的30天内,填好相关表格并带着学校国际学生顾问的推荐书,到移民局去申请工作许可。申请时,应向移民局表示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工作经验,以便毕业后回国就业。

请问去印度留学有前途吗,有什么优势?优势是成本低,印度的IT高度发达,仅次于美国,留学成本却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有的排名世界前一百名的大学一年的学费仅仅几百美金,非常低廉,我有打电话咨询过,山东这边有家赛昂教育集团印度留学网是专做印度留学项目的,我打电话咨询过,你也可以问问,电话是0531-58819078

在美国,为什么印度留学生比中国留学生更受名企欢迎““印度留学生超过60%都能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是印度的2~3倍。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占总人数的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中国留学生和印度学生在职场上的差距,或许从课堂上就能看出来。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远的不说,单论谷歌新掌门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仅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
如果我们再往下分析这批“CEO”们,便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们在印度顶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拥至美国,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些来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学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CEO兵团”。
谷歌印度裔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中印两个同为亚洲的人口大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同为美国最大的两个留学生来源地,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对方当成镜子来做个对照: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呢?两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校园中各自有怎样的表现?是否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日后的成就?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的孩子如何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张伯庚(Julian Chang)教授。张教授出生于波士顿,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在1993-1996年期间担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长,同时就职于哈佛大学对外关系发展办公室。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在执教哈佛大学期间,张伯庚教授对中印留学生也进行了一些观察,对于印度裔在职场上获得的成功,张教授认为,或许可以从他们在海外留学的表现中找出部分原因。
中国留学生数量增加 热衷抱团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语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说语言方面印度是英文为主所以很多人就说语言没有什么障碍。” 张伯庚表示,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比较吃亏:“比如说你语言要不是母语,你要是过去(留学),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写两三个稿子,就很吃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而且近几年这种束缚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对语言倒不是有特别大的障碍。
比方说你这个班里要是有一两个中国人,那没办法只能跟其他的国外的学生来往。但现在中国学生数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学生,比如说是南方来的学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认识一个中国在英国留过学的学生,在商学院念书,他是东北人,他说他那个学校里有两个四川来的学生,他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说四川话,他这个东北来的学生也听不懂。所以这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问题。然后就回到印度留学生,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他们跟其他的美国学生交往很方便。”
张伯庚教授
张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中国学生沉默谨慎 印度学生能言善辩虽然印度人口音带有浓重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而中国学生说英文没问题,但是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在美国,很多美国的企业、跨国企业都有很多印度人在当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学商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统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在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另外他们强调表达和辩论能力。他们从小就培训,就可以在现场说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后说服力很强。
张伯庚强调这是教育培训带出的习惯:“在印度,他们受到英国传统的或者是英国习惯影响更多。所以你要在口头上的辩论,而据我所知,国内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太支持这种。我不是说中国的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习惯,是指他们的习惯、培训教育,一直不强调这方面的东西。可是英国和美国的传统就是辩论、说服对方。特别是美国法学院,你看企业家很多都是从法学院出来的,然后当律师当了一会儿,然后就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当然工程师要是创业自己可以当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当然我知道现在国内很多的商学院也开始强调soft skills,PPT,沟通的方式,这个可能慢慢会好起来。”
尼廷·诺里亚,哈佛商学院院长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较之下显得更为爱辩论敢于发表意见。 印度人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而当他们把这些习惯带入跨国企业的工作中时无疑又增加了一个优势砝码, 中国人的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的习惯,也意味着容易导致错失良机。
从校园行为习惯中可以观察出帮助印度学生走向职业成功的些许因素,张教授同时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国内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印度理工学院(IIT)作为印度精英的摇篮、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名校, 为跨国大企业输送了顶尖优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却鲜有中国人身影?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
自从谷歌起,硅谷大公司的一项默认传统就是免费开放公司自助食堂。随着硅谷移民越趋多元化,这些大公司的食堂也开始向雇员提供全世界各国菜式。但近几年,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硅谷员工经常开玩笑称,甚至可以根据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来判断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
照此推理,现在硅谷咖喱味最重的食堂大概就是谷歌了。随着咖喱味一路飘香的,还有印度人在硅谷权力之路上越走越远。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工程师在硅谷没有上限。谷歌新任印度裔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数不清的硅谷印度裔高官
硅谷的印度高管已经有点数不过来了。其中就有红透半边天的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以及微软历史上第三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仅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后来美的。
比如,皮查伊出生于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的一个普通家庭,住在一个两房公寓里,他的父母连个电视机都买不起。纳德拉则在1967年出生于印度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计算器硕士。
当皮查伊在1993年,也就是互联网革命的前夜来到硅谷时,他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才帮他垫付了去美国的路费。皮查伊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到史丹福,发现这里连一个双肩包都要卖60美元时彻底震惊了。但皮查伊也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几乎是没有穷尽的互联网世界。
今年 43岁的皮查伊,在谷歌公司内部升迁极快。正是他发明了google chrome,在担任新CEO前,掌管安卓业务已经有两年了。皮查伊从当年那间印度破公寓里动身,用了20年,到现在执掌硅谷最重要的谷歌帝国命脉,这样的跳跃哪怕是发生在“美国梦”的语境下,都令人动容。
硅谷流传的一个说法是,皮查伊曾经一度想跳槽去推特(Twitter),但谷歌为了留住他开出了一张5000万美元的奖金,并最终给他让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除了皮查伊和纳德拉外,硅谷的传奇式印度高管比比皆是。
最早可溯源到1980年就来到美国的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巴蒂亚是hotmail的发明者,1968年出生于印度昌迪加尔,后来在加州理工念书。
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软件公司之一Adobe的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印度奥斯马尼亚大学念完本科,来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读了计算器硕士。
演示文档共享平台“Slide Share”联合创始人兼CEO 拉什米·萨哈(Rashmi Sinha),出生于印度阿拉哈巴德,后在伯克利大学深造。太阳微系统公司,就是那个发明了Java语言的公司,其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是在印度出生,于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受教育。
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 Warrior),此前还担任过摩托罗拉的首席技术官,同样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
谷歌除了皮查伊,还有一位印度裔高管:企业业务总裁艾米特·辛格(Amit Singh),是他在2001年重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出生长大,也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罗克分校读书,后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德卢斯大学念计算器科学研究生。
鲜有中国工程师高管
印度高管的成长路径,其实与中国工程师一模一样的。活跃在硅谷的大量中国工程师,同样也是在中国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念完本科,然后申请来美国攻读工程类的博士,最后前往硅谷求职。
同属亚裔的印度和中国工程师,在美国其它族裔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绩优秀、技术拔尖,但不擅长体育,总体比较内向,喜欢和自己人扎堆。
但中国工程师能在硅谷真正出头的少之又少,像百度最近高薪挖角的吴恩达可能是一例。1976年出身的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名震硅谷。即使是吴恩达,也是出生在伦敦、于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华裔,并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样成年后才移民来美。除吴恩达之外,就很难数得出几个中国工程师高管的名字。
硅谷一个传统族裔权力结构是:大量担任技术研发任务的中国工程师,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层,再往上则是美国本地白人高管。
现在,印度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天花板瓶颈”。但中国工程师依然停留在“勤奋、靠谱、技术能力强”的研发人员层面,鲜有向管理层的突破。
中国工程师私下对印度同事最大的抱怨,就是认为印度人“互相偏袒”。最被诟病的几大罪状,就是在公司入职时,印度面试官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选人,甚至不惜放水;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帮结派,喜欢口头上表功和讨好上司,个个都爱钻研晋升之道。
古老的印度学徒传统
这些“声讨”当然有中国工程师受压抑的情绪化,但在管理学中,这种“印度式管理”倒也确有出处。瑞士圣加仑大学在2004年搞了一项对印度式管理风格的研究,结论称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这篇研究称。
新罕不什尔南方大学一项研究也比较了跨国企业中,印度经理和美国经理的差别,称“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这种发源于印度手工艺行业的古老传统,在推动印度裔工程师融入硅谷时显得马力十足。早在沙比尔·巴蒂亚时代,印度工程师和企业家就开始在硅谷拓宽势力范围,靠一代代的积累建立印度企业家在美国的超强人际网络。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就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老乡。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这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识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地位”,《印度经济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前几代印度移民另一个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印度人只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杰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所以,中国工程师最看不惯的“给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团”,虽然可能有意气之嫌,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风格。就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互相提携的传统,上一代印度人为今天的皮查伊和纳德拉开辟了道路,向美国人证明了印度人可以担当大任。
对于中国工程师,除了缺乏这种强力抱团的传统外,最望尘莫及的还有印度人英语的母语优势。在吐槽完印度同事“爱拍马屁”后,许多中国工程师也都会哀怨地再自叹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想拍句马屁也都说不太溜。”
录取率不到2%的印度理工学院
仅仅靠提携,可能能进入大公司混碗饭吃,但要成为“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还是要靠超强实力。皮查伊能当上谷歌CEO,首先还是因为他发明了chrome。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印度工程师确实是仅凭个人实力,就能让整个互联网世界心服口服。根据2014年的数据,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
在美国,印度人实际上已经成为由移民创办的科技创业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过了英国、中国和日本三个族裔加起来的人数。
从 1999~2012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7%飙升到了15.5%。创业公司是最能代表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的一个指标之一,这些优秀的印度裔工程师,其中大概有一半都来自于同一所印度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
这是皮查伊和许多其它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录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学录取率还低的多。或许把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顿大学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据调查显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集中地硅谷,约2000个新生企业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培育出来的人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学院70%的毕业生会选择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50年,印度理工学院总共诞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