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有 那几位?请问谁知道,拜托了。一般都叫“南亚安全和印度问题专家”,包括整个次大陆的问题
1、布鲁金斯学会有个南亚问题专家 叫斯蒂芬·菲利普·科恩 ,是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教授,曾38次出访南亚各国,写过《南亚安全》、《印度陆军》、《巴基斯坦陆军》、《印度:新兴的大国》等专著和大量研究文章,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美国的南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2、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克·布卢姆,研究印度经济问题
3、丹尼尔·马基,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国务院南亚问题专家,美外交学会高级成员
4、美国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莉莎·柯蒂斯
5、美国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沃尔特·罗曼
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其中本科生院两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几个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部、应用科学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地质学系、化学系等;
医学院的细胞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物学系、免疫学委员会、与MIT合建的健康科学部等;
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系;
设计学院的建筑系和设计专业等;
教育学院的管理、计划和社会政策专业,教学、课程和学术环境专业,人的发展、阅读和咨询心理专业等。
重点学科:
几个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部、应用科学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地质学系、化学系等;
医学院的细胞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物学系、免疫学委员会、与MIT合建的健康科学部等;
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系;
设计学院的建筑系和设计专业等;
教育学院的管理、计划和社会政策专业,教学、课程和学术环境专业,人的发展、阅读和咨询心理专业等。
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地质学、数学、物理、经济学、英文、历史、政治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在全美排名前5名。研究(Government Studies)、经济 (Economics)和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更为突出。 哈佛大学首推为美国最好的大学,赢来了举世公认的学术口碑和崇高的国际声誉。
加油!那里很累的,甚至有看见学生夹着书走着周着就睡着了!
2. 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有哪些
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更有条理的思考以及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在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是联结电气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以及医药、商业等职业的,专业课程所使用的语言包括C语言,C++,Java以及Lisp等。
研究领域:
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文科学士主要从事软件、图像、人工智能、网络、平行与分配系统、算法以及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学术要求:
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灵活。学生需完成12门half-course课程,包括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计算机科学领域课程,其中数学包括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Ⅰ、隐私与技术、可用交互系统设计、系统编程与机械结构、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硬件、信息管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程序语言、编译程式、计算机网络、计算语言学、网络设计项目等。
申请要求:
学术要求:
高中毕业或完成会考,会考成绩不低于80分。
语言成绩要求:
1.提供SAT或者ACT(包括写作部分)成绩,以及两门SAT科目考试成绩(不包括母语科目以及SAT II英语水平测试),无最低分要求,被录取的学生SAT每部分一般达到650-800分;
2.无需提供托福成绩,但无SAT或ACT成绩的学生可以考虑托福成绩;最好能有面试。
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通过学习,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银行,金融,通信,工程与科学,教育,法律,咨询,医药、保健及公共健康,艺术、 *** 、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一步攻读研究生。
3. 哈佛大学周围是哪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都在波士顿市区。
1、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截至2018年10月,哈佛大学共培养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 *** 走出了158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一)、1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一)、14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四)
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
2、塔夫茨大学
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大学,也是波士顿仅次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士顿五大名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之一,也是25所“新常春藤”成员之一。
从学生录取、教师的教学到学术研究、教学和科研设施的建立以及对教师的业绩评估等,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都遵从以质取胜、注重革新的办学原则。
3、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麻省理工(MIT),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 。
校园面积168英亩。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4、波士顿学院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简称BC)成立于1863年,是一所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为波士顿五大名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之一。 BC历史悠久,在美国享有声望,素有耶稣会常春藤之称,同时也是全美25所”新常春藤“名校。
5、布兰迪斯大学
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简称Brandeis)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沃尔瑟姆镇的私立顶尖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948年,建校至今70年已享有极高声誉,素有“犹太哈佛”(Jewish Harvard)之美称,被誉为“全美最年轻的主要研究院大学”。
布兰迪斯大学崇尚小班授课,以培育精英为理念,本科和研究生总人数仅在5600人左右。在高校如云的波士顿地区,布兰迪斯大学位列波士顿五大名校和八大研究型大学之一。
4. 怎样才能买到哈佛大学MBA全部必修课程教材
你点击你手机刘览在上面栏中写字你想卖到哈佛大学MBA全部必修课程教村在点击搜你都会看到你手机网片里有地址和连系电话你都会卖到。
5. 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哈佛大学的课程特点和教育理念关于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特色,我可以谈谈自己的切身经历。哈佛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还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课,其中包含不同学科的课程。◆
教育理念——哈佛大学强调培育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单一领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必须通过专业课的考试,达到基本专业要求。除此之外,选择一些兴趣课程,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将以自己专业和课程来举例说明。例如,生物学基础会有每周2-3节的lectures,时间为1-1.5个小时不等;每周的实验课,时间为2-3小时不等,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来梳理之前提交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程,如语言课,或者专为高年级学生设置的说明文写作课,它们并不属于lectures,但在课堂上学生会组成10-12人的小组,针对素材进行讨论。二、哈佛大学的专业选择是否也像中国大学一样普遍?在哈佛有49种不同的本科研究领域,学生们可以按以下方式选择专业:◆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或者了解的的主修专业;◆也可以选择双主修专业,学习两个领域的知识;◆或者选择一门主修专业,再辅修一门其他专业;◆或者选择一门主修专业,再辅修一种语言。哈佛大学的49种不同领域研究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选择,其中包含很多热门领域。比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 *** 研究、应用数学、社会研究、神经生物学等等,这其中有几乎4000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我所选的课程当中,有一门叫做有机体与演化生物学,它还被叫做综合生物学。三、哈佛大学有哪些优秀的本科项目?提到哈佛大学的本科项目,那一定要说说和它紧密相关课程。在哈佛有很多的优秀课程,首先闪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大一新生每年都会超过一千多人,培养出众多知名的经济学家。此外,CS
50也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如果从学院的角度来谈programs,那么哈佛大学的学院可谓不胜枚举,其中法学院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在法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课程,非常有利于自身水平发展和提高。四、哈佛大学的基础设施、物质资源和校园生活◆
物质资源——在哈佛,你无需担心缺少哪方面的资源支持,只需要主动去寻找或是直接询问他人。授课教授会列举某一领域丰富的书籍,值得学生参考借鉴并学习;他们也会鼓励你去图书馆查阅名人轶事,或是其他你需要了解的知识。◆
基础设施——而在哈佛,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及分馆加起来就有70多个,一开始你可能会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去哪一个,包括我也是如此,我并没有去过所有哈佛的分馆,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威德纳图书馆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拥有丰厚的藏书量,这里配有电脑设备,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哈佛ID,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可以查找需要的资料信息。另外,我最喜欢哈佛大学的一点就是house
life,15或16个宿舍楼提供给大一新生,会给人一种Harry Potter生活在魔法学校的感觉。◆
校园生活——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你也会生活在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你的衣食住行也会在这里,会是很有趣的集体生活。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愉快的玩耍,一起做游戏,一起度过精彩的校园生活。五、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过去几年,大批毕业生进入咨询行业。例如,BCG,波士顿咨询公司;Mckinsey,麦肯锡咨询公司;Bain,贝恩咨询公司等等。这些公司会在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吸引无数即将毕业的学生前来询问,甚至一些对咨询行业不怎么感兴趣的毕业生也会前来应聘职位。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教师行业,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六、哈佛大学在录取过程中,招生官会看重哪些方面?我很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场景,在即将毕业的那年我开始提交各种申请材料,我以为自己肯定与哈佛无缘了,但事实是PK掉众多的申请者,我成功来到这里,就像中了彩票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能让我顺利进入哈佛的还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我想告诉那些收获很多证书并且想要申请哈佛的中国学生,以上两个方面会是申请中很重要的助力因素。对于学习成绩和SAT成绩,因为经过去很长时间,大概记得当时我的各项成绩分别是math-750、critical
reading-760、writing-730。◆
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你还需要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能够吸引招生官的眼球,让他们有兴致去翻阅你递交的申请材料。◆
文书写作——在PS写作时,我将自己在宗教学校的学习经历,我接受的教育理念与父母培养方法之间的冲突展现在文中;同时,我还将自己如何去解决这一冲突,如何巩固自己与家庭间的联系也体现在里面。◆
实习经历——实习经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因素。重要的不是你在一项经历里的领导身份,而是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承担的责任等等,一些有说服力的事迹和经历来证明自己。我认为这些是哈佛招生官比较看重的几个方面。七、想要在哈佛大学就读医学院,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首先,你需要达到本科期间的课程量要求。◆另外,就是你的实践经验,可以是志愿者工作、私人诊所或是当地医院实习经历。◆此外,做研究对想要申请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很棒的实践经历,比如你在暑期的做了哪些工作,是打工赚钱还是做了一项研究。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在美国寻找一份医学实习经历并不简单,而且可能会有一些生活开销等负担。所以,我建议先在国内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确保足够的财务支持并积累一定的实习经历,那么剩下的就是申请心仪的学校啦。
6. 哈佛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学什么的
哈佛大学3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发展与变革互相推进的历史。
创建后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一直是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老框框受到冲击,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在哈佛学院也有人倡议实行课程 选修 制度,这种革新的要求遭到传统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倡议在哈佛未得实现。
然而,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1839年,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实行选课制,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生产力 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形势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十分有利,选修制再次兴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仅35岁的埃里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此后他担任校长40年,是推行选课制的主将,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仍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美国许多高校纷纷步哈佛大学后尘,减少或废除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自由选修制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这种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学制,成绩优异者三年内即可取得相应的学位,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学招聘名流学者任教,选修课程开设超过其它大学,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埃里奥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1909年,洛厄尔出任校长,他在保留自由选课制优点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从1914年起,实行"集中与分配"制。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以保证重点;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从3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适当的余地。
1933年,化学家科南特担任校长,他励精图治,于1940年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提出了专门报告,主张加强普通教育。哈佛大学按照专门报告的建议,又作了5年实验,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的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普通教育课中各选一门,共3门课,另外还需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普通教育课,没有学过一、二年级普通教育课的,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个考试组的两门课。这样做,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这种办法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哈佛大学学生成绩的计分方法一般有四种:第一,按A、B、C、D、E五级计分,A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满意和不满意;第四,有学分和无学分。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他们深切认识到,不论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这一思想在哈佛大学是很明确的。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到20世纪中期,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以集思广益,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1976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学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革新的,这种改革不是凭单纯的热情而匆忙从事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这些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7. 基辛格在哈佛大学主修什么课程
1947年春,基辛格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在这所著名学府中,基辛格深居简出,如饥似渴,埋头苦读,并得到一位有传奇色彩的老教授的指导,学习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由于成绩优异,基辛格被获准从本科直接升为研究生,并开始研究国际问题,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国际事务的学者。
8. 哈佛大学的课程是什么样的
哈佛大学主抄要是本科教育和研究袭生教育
本科学生教育是在文理学院,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具体的专业分科
研究生教育分别在商学院,政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计学院,神学院等。
本科阶段哈佛和中国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在最初入学的时候无需盲目决定读什么专业,可以学通识课程,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再决定选什么专业,而国内大学基本上都是现决定专业的。
9. 哈佛大学MBA商学院课程有哪些介绍
1、 学用数学眼光看
商业
。
菲利普·布劳顿最先介绍了三门课:《会计学》、《金融学》、《技术与运营管理》。他说,这三门课是哈佛MBA第一年级最具数学特点的必修课。
教授们也各具特点,教会计学的是戴维·霍金斯教授,一个心直口快的澳大利亚人。第一堂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即使从最简单的情况下发现经济真相有多么困难。
“在会计领域,利用常识比坚持规则更重要。”
《金融学》教授米希尔·德赛是位年轻的印度教授,身材修长,手指纤长。他鼓励同学们摈弃可能有的任何先入之见,自以为通晓金融学的人要重新再学,而对金融学一无所知的人将踏上一条伟大的探险之路。
还有精力充沛的弗朗西丝·弗莱女士,总是男孩子的打扮,一身男式衬衫和黑丝裤子,她教的是《技术与运营管理》。
这些教授可都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布劳顿在序言中明确说明:该书描述的都是真人真事,但为了掩盖某些同窗的身份,改变了一些人名和细节。不过,因为教师的身份就是要面对公众,所以书中的描述都是真实言行。
……
哈佛商学院MBA第一年的课程称为必修课程,包括10门课,每学期5门,目的是涵盖商学的基本原理。第一学期的可能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门外,还有《市场营销学》、《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第二学期有《金融学》(二)、《谈判》、《策略》、《领导力与公司责任》,以及《商业、 *** 与国际经济》。
第二年就是一些选修课,有《企业营销》、《动态市场》、《战略与技术》、《国际财务管理》等等。
2、 严进宽出
哈佛MBA无疑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欢迎宴会上,菲利普·布劳顿听到了哈佛商学院院长金·克拉克这样的开场白:“我最初到这个教室上课的时候,那边坐着一个杰克的家伙。他就是现在先锋集团(世界上最大的不收费基金家族,管理着3700多亿美元的资产)的总裁杰克·布里南。那边有一个达特茅斯的前橄榄球队员,名叫杰夫。杰夫·伊梅尔特现在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那边,那边做着唐纳,就是后来成为Palm计算机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唐纳·杜宾斯基。
当然,我们还可列出美国总统,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行长等等知名人士的一长串名单。
“试想想,25年之后,坐在你身边的同学又是哪家巨型公司的CEO呢?你自己又是什么角色。”听到这样的话,工作十余年的布劳顿还是浮想联翩了。
阅读《哈佛制造》,我对哈佛录取的严格印象深刻:递交详尽的申请资料,接受哈佛毕业生访谈及面试等。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只要你进入哈佛商学院了,不毕业都难。
作者的描述是这样的:
哈佛MBA成绩的50%取决于课堂表现——课堂评论的质量和频率,另外50%取决于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第一次期中考试即将来临,校方面对的挑战是劝说不会不认真对待考试的900余名同学不要太拿考试当回事。要想因为不及格推出哈佛商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按时上课但保持沉默,到最后教授也会把你挑出来,让你发言,从而得到学分。如果你连续在每门课中排名处于最后的10%,你会得到学校的警告、帮助,以及各种各样的支援,目的是不让你退出。”
“要想因为不及格而退出,你只能通过旷课的方式,并且卑鄙地应对每一个想要帮助你的人才能得逞。”
3、 哈佛MBA是“不安全的优等生”
小班制是哈佛商学院在社会化和人际网络营造方面最激进的举措。在整个第一年期间,学生必须和固定的90名同学一期上每一节课。
尽管大家谁也没有面临失业问题或者为在最低保障工资打拼,但作者介绍说,“不安全的优等生”这样的自我称谓在小班中经常被人提及。
比如他的 *** 同学哈桑。他喜欢哈佛商学院的学术工作,但是感觉交际的气氛让人窒息。
“在这里我们感觉,大家过于注重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个人品牌,都好不放松,要求每个人在各种场合都千篇一律。”
在小班交流中,让一个干过咨询的人聊咨询,干过投资银行的人聊投资银行业务。双方都得出令人吃惊的教训:两个行业都不要进入,它们让你与生活绝缘。这两个同学都表示,如果你接受了那些公司提出的高薪酬,那么你就必须同意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们,他们对你的时间没有任何尊敬。
现实情况却是:这两个行业薪酬优厚,是大多哈佛MBA们的首选。够让人焦虑的。
4、为什么读MBA?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申请到商学院读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明确知道自己的目的,一类略微知道自己的目的。第一类包括那些来自有着把员工送往商学院长期历史传统的公司的人。第二类人包括拿些知道自己希望改变但是不知如何改变的人。他们希望商学院能够给出一个答案,或者至少给他们一个新鲜选择。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以培养硅谷企业家著称,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以市场营销著称;宾夕法尼亚大学大的沃顿商学院则以培养关注华尔街的金融家著称;哥伦比亚大学关注的是纽约发生的经济变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以培养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用于商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著称。
哈佛大学侧重综合管理,让你为管理和领导商业的各个层面做好准备,没有任何特别的专业方向。美国留学作弊被印度老师抓到会开除吗?根据你的描述是那个老师认定你作弊,但是校方并没有认定,所以得等校方认定你在考试中的那个行为是作弊才会开出相应的处罚,一般不是什么关键性的考试最多处分,当然学校如果严抓作弊,那么一旦认定那基本就是开除!在美国,为什么印度留学生比中国留学生更受名企欢迎““印度留学生超过60%都能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是印度的2~3倍。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占总人数的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中国留学生和印度学生在职场上的差距,或许从课堂上就能看出来。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业中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远的不说,单论谷歌新掌门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仅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
如果我们再往下分析这批“CEO”们,便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们在印度顶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拥至美国,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些来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学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CEO兵团”。
谷歌印度裔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中印两个同为亚洲的人口大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同为美国最大的两个留学生来源地,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对方当成镜子来做个对照: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呢?两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校园中各自有怎样的表现?是否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日后的成就?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的孩子如何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张伯庚(Julian Chang)教授。张教授出生于波士顿,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在1993-1996年期间担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长,同时就职于哈佛大学对外关系发展办公室。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在执教哈佛大学期间,张伯庚教授对中印留学生也进行了一些观察,对于印度裔在职场上获得的成功,张教授认为,或许可以从他们在海外留学的表现中找出部分原因。
中国留学生数量增加 热衷抱团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语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说语言方面印度是英文为主所以很多人就说语言没有什么障碍。” 张伯庚表示,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比较吃亏:“比如说你语言要不是母语,你要是过去(留学),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写两三个稿子,就很吃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而且近几年这种束缚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对语言倒不是有特别大的障碍。
比方说你这个班里要是有一两个中国人,那没办法只能跟其他的国外的学生来往。但现在中国学生数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学生,比如说是南方来的学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认识一个中国在英国留过学的学生,在商学院念书,他是东北人,他说他那个学校里有两个四川来的学生,他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说四川话,他这个东北来的学生也听不懂。所以这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问题。然后就回到印度留学生,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他们跟其他的美国学生交往很方便。”
张伯庚教授
张教授表示,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中国学生沉默谨慎 印度学生能言善辩虽然印度人口音带有浓重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而中国学生说英文没问题,但是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在美国,很多美国的企业、跨国企业都有很多印度人在当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学商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统的,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在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另外他们强调表达和辩论能力。他们从小就培训,就可以在现场说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后说服力很强。
张伯庚强调这是教育培训带出的习惯:“在印度,他们受到英国传统的或者是英国习惯影响更多。所以你要在口头上的辩论,而据我所知,国内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太支持这种。我不是说中国的学生没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习惯,是指他们的习惯、培训教育,一直不强调这方面的东西。可是英国和美国的传统就是辩论、说服对方。特别是美国法学院,你看企业家很多都是从法学院出来的,然后当律师当了一会儿,然后就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当然工程师要是创业自己可以当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当然我知道现在国内很多的商学院也开始强调soft skills,PPT,沟通的方式,这个可能慢慢会好起来。”
尼廷·诺里亚,哈佛商学院院长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较之下显得更为爱辩论敢于发表意见。 印度人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而当他们把这些习惯带入跨国企业的工作中时无疑又增加了一个优势砝码, 中国人的沉默谨慎,唯恐“祸从口出”的习惯,也意味着容易导致错失良机。
从校园行为习惯中可以观察出帮助印度学生走向职业成功的些许因素,张教授同时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国内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印度理工学院(IIT)作为印度精英的摇篮、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名校, 为跨国大企业输送了顶尖优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穆旦的生平资料
穆旦的生平资料:
穆旦1918年在天津出生,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扩展资料: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
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编选入《世界名诗库》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
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旦
印度的知识分子为何值得佩服?近年来,国际社会比较热议的话题就是“龙象之争”,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印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一直引人关注,但更为根本的,是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印在近年来能够快速发展,都得益于各自拥有大批一流的知识分子。就印度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和风格,或者说风骨。了解了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你或许就能理解,印度这样一个10亿人口中约5亿是文盲的发展中国家,为何其科技发展水平能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
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
2006年,曾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的袁南生在《我眼中的印度知识分子》中对印度知识分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固守自己的独立人格,乐于行善、同情和帮助弱者,甘做冷板凳,可见其对印度知识分子的认可与赞赏。
袁南生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他出席印度商人商会成立94周年庆典,印中央政府一位部长和《印度时报》一个编辑分别演讲。部长说,中国为什么比印度发展快?这是因为中国全国一盘棋,印度则是一盘散沙。编辑演讲一开口就明确声明不同意部长的观点,说中国发展快是因为政策正确,印度落后了是因为政策错误;政策错了,如果全国还要一盘棋,则会更加落后。
在袁南生看来,印度的知识分子比较“耿直、倔强”,更加贴近人民。
学者李少君也在回忆其在印度接触过的一些知识分子说道:“在印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热情而充满良知、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内心的焦虑、痛苦与困惑,他们脸上的那种义无反顾的彻底的决绝的表情,以及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的努力。”
李少君在印度结识一位印度名牌大学的退休教授,早年的美国博士,Z先生。他退休后没有在大城市里安度晚年,而是跑到偏远的穷乡僻壤,在荒山野岭建了一个农村综合研究院。建这个研究院的目的,一是研究对农民有用的实用技术,二是把这些实用技术传授给周边乡镇的农民们。他们定期举办青年农民培训班,提供教室宿舍,让他们像学生一样来这里学习、练习。“我们去研究院时,正有一群青年男、女农民在学习如何建合理利用沼气的厕所、厨房,他们在一个示范厕所前,围绕着老师,睁大眼睛,安静地听课,眸子里闪烁着明亮的光。”
据李少君了解,研究院的老师们全部都来自城市,是自愿来这里教学、工作的。有些是退休的教授、专家,有些是年轻的学者、博士,其中有大学校长、系主任,他们放弃优厚的待遇与高薪,离开繁华都市,来到偏僻的荒山上。他们在这里工作完全是义务性的,几乎是免费上课,只有一点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但很多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种蔬菜、养鱼和养鸡,过着与现代生活完全隔绝的生活,但他们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那些来参加培训的农民。
事实上,早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印度知识分子就成立了一个科普作家论坛,以组织的方式开展工作。他们的行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社会学家。他们的组织扩张迅速,开展的工作也很快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比如他们逐步将科普推广工作细化,出版专门针对妇女、儿童的科普读物。他们还把出版发行书籍赚来的钱用于扫盲、科技辅导、农民培训等工作。随着民众科学运动声势越来越浩大,他们也不再仅仅限于科普工作,而是积极地介入诸如乡村改革、妇女解放、环境保护、反全球化及政府选举,成为一股影响力越来越强的社会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袁南生认为,印度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受印度传统的苦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受甘地精神的影响。甘地的爱国情怀、恻隐之心、自我节制和奉献精神,是印度知识分子奉为真理的准则。特别是他倡导的义务奉献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指引了一代又一代印度知识分子。
“从印度回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还不能忘记那些为底层民众而奔波的印度知识分子,他们的那种苦行僧的形象。”李少君说。
超越专业与国界的智识
在袁南生看来,印度知识分子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与科技前沿保持近距离。
印度知识分子密切关注科技进展,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事业成败,而不是名利地位。他们工作态度最大的特点是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不浮躁,更不屑作假或剽窃。让他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不会挑肥拣瘦,只要工作需要,会不厌其烦、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
袁南生在印度工作期间,深圳华为集团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研究所,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软件技术专家,这些人工作认真负责,相互协作,严格按程序办事,从不自以为是。之后美国英特尔公司等上百家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印度自身的软件开发机构也急剧膨胀,因而对软件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但华为的印度专家却极少跳槽,尽管华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比其他同类研究所更优越。
正因为印度知识分子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不浮躁,坐得住,将甘地的精神很好地贯彻在科研、学习之中,这样的脾性或许就能恰当解释为什么印度能够在全球一些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了。
印度自独立以来先后3次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奖,在一些科学领域特别是某些基础科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软件业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踞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
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最新《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连续两年从13位下降至25位,而印度的科技竞争力一直排在我国前面。
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占世界第8位,有18种科技杂志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情报刊物《最新刊物目录》。印度科技人员在国际科学期刊和国际科技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于中国,特别是1995年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总和。
一位在印度工作过的中国学者说,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能说好几种语言,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较熟悉,与印度学者交谈,很容易感觉到他有国际学者的风度。
有超越专业与国界的智识、并有服务于公共社会的意愿和行动,这或许就是印度知识分子值得佩服的理由。教授: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虽然美国从法律等层面反对种族歧视,对于种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也惩罚较重,但是种族歧视问题依然大量存在,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加接近西方人种,所以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再就是语言方面印度人有优势,印度官方语言是英语,能出过留学的人绝大多数在印度从小就受到英语教育,几乎相当于其母语,所以在美国沟通交流上没有障碍;还有在美国的印度人群体校对团结,互相维护印度人团体的利益,而中国人在哪里都不团结,喜欢单打独斗,一个人有再大的力量也抵不过一个团队的力量,这一点是华人在外国取得广泛性的成功极大的障碍美国硅谷被印度裔“占领”?文盲率过亿,印度如何制造高级人才?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事儿,美国拥有着一众像微软,谷歌,IBM这样在很多领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垄断企业,但这些美国巨头中的大部分,实际上都被印度裔掌控着: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达尔-皮猜是印度裔;
现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尔克温·克里希纳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哈曼国际的CEO都是印度裔,这就离谱了。
还有更离谱的。
作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国硅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占领着!
据统计,在美国硅谷,印度裔高级技术人才占了硅谷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且还在逐年上升。
可视线一转,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了近3亿,是 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过亿的国家。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怎么做到在文盲人数这么多的情况下,同时还拥有这么多的高级人才的?
仔细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国家之外,它同时也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巧合的是,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中,印度又占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7000多万人属于极度贫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费不到9块。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了。
反观印度富人们呢,文盲率为0,起底也是个大学本科学历,而夹在中间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会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印度再不济,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义务教育的,但实际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印度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多长时间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宏大目标写进了宪法。
那印度计划多长时间完成呢?
尼赫鲁一拍脑门:我说一个数!10年!
没错,印度计划花10年时间消除国内占比80%以上,总计2.4亿多的文盲,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印度把教育经费的56%都拨给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呢,印度延续了 “口号就是我唯一的行动” 这个优良传统。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上长期采取放任政策,彻底当起了撒手掌柜,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各邦情况各有不同,推行情况必定也是跟着感觉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的邦只有8个,辍学率超过50%的邦有11个,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的辍学率甚至飚到了70%,要是按照我国普九验收最高允许每年3%辍学率的特例标准,印度脱盲估计还得再来十年。
可能当初尼赫鲁说的是物理消灭吧。
脚踏实地向来不是印度的风格,尼赫鲁并不相信当时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理念,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国”崛起的阴谋,所以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经费一股脑地都发给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两头下注,直接单车变火车。
而这双管齐下的后果就是发展初等教育的口号也就喊了开头两年,到后期这钱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初等教育的经费占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冲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则一路涨到了49%。
为啥印度最后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这上面了?
因为初等教育虽说是解决文盲的直接办法,可搞来搞去印度发现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无底洞啊,钱哗哗地往里砸,培养出来之后还得继续搞中等教育,那我为啥不直接上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国”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flag的,哪有时间陪你们这群小豆子茁壮成长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轰轰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俩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体系一跃成为了 世界上断层最大的高等教育体 。
印度如今有接近两万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18所重点学院每年拿着教育支出的绝对大头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闭的边缘反复徘徊。
要究其源头,也和它的“日不落父亲(英国)”息息相关。
印度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英国在奴役大半辈子印度之后发现,都工业时代了,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还是那么低?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打牌你自摸。
这不行,新时代我需要的是高级打工仔,得搞点教育了!
于是英国议会在1813年授权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务,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马考利备忘录》,重点指出:
“鉴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印度本土实施大众式教育,殖民政府应该建立只能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高等教育机构。”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没多少钱的情况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坏就坏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阶层在接受教育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印度人的事实,开始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平静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要求英国把教育大权分一点出来。
那会儿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虽然打赢了但还是有损元气,就更没啥闲工夫操心印度了。
于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做出让步,实行“分权制”,中央保留部分权利,其余下放到各个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发现没,后来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柜就是搁这儿学的。
刚开始的几年,地方的办学积极性确实高,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散装印度,各个邦之间压根就没啥共识,发展教育那更是随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识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这个新生的散装国家更是没钱,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鲁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这对儿卧龙凤雏,卧龙的“成就”咱刚刚已经说了,凤雏也得支棱啊!
于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年的606所急速扩张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随着80年代的私立大学放开,印度大学的数量那是一飞冲天,迄今为止已经有8410所,更别说印度的学院采取的是纳附制,也就是俗称的抱大腿,纳附的学院如今已经超过三万所大关,奔着四万去了。
但贫穷如风,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学,中央的高等教育经费即使涨了就还是那么点。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从1/4上升到了1/3,更别说在7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教体系的发展更是进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经费下,印度当然要把钱用在他们认为的刀刃上
没错,就是和GDP直接挂钩的 工程技术,商业,科学 这些专业,国家也根据这些热门专业教育水平划分出了两套系统:
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
重点学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这18所学校组成的重点学院系统里,有一所学校的经费就达到了重点拨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里的唯一指定神校,而开头所说的占硅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绝大多数,就都来自这所学校。
在印度一直有个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自己班上的印度学生,你们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吗,怎么来这儿了?这个学生是这么回的: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来麻省理工的!
气的那教授差点当场犯了心脏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里说的世界第一吗?
摆事实讲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并不高,2019到2020年期间,它最好的孟买分校也仅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亚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还真霸占了个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难考。
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理工学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统干预理工学院,课程和招生也变成了学校自主决定,就这样,乘上了改革春风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进,成了全国理工学院的扛把子。
同样的,在课程难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数学方面。
在印度,无论你出身多么卑微,只要你考上这所学校,就不会再有人关注你的出身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个印度学生要是想考这所学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儿,而是配不配。
请大家试着跟随我的脑洞:
假设我们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个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咱家还有点余粮支持你念念书,那从十年级开始(相当于咱们的高一),我们就得决定未来的方向了。
你问我为啥要现在就定?
因为与此同时,和你一样得做决定的还有1000多万人,选择呢也不多,占据绝对主流的就是理工,医学,商科,文科这四个。
其实你大概率会是个理科生,因为在国家的一顿洗脑之下,普通印度家长的观念向来是学文不如学商,学商不如学医,学医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学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理工类普本上完之后,就可以和摩的司机试比高了,一个印度普本毕业生的工资和印度摩的司机的工资水平相当,大约一个月1500人民币的样子,而印度理工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这个的20倍,你会怎么选择?
我,莫得选择。
而在你被迫选择印度理工之后,恭喜你,你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空间了,因为在写下印度理工那几个字的时候,你面对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场考试了,还要挑战印度理工学院设立的联合入学考试(JEE)。
而这场JEE是需要入场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这1000万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终获得JEE考试资格的人数是118.6万,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绝望不,不,绝望还没真正开始,这场JEE考试的初试是一场三个小时的笔试,由90道客观题组成,涵盖物理,化学,数学三科,平均四分钟就得解出一道题。
而每一道题,都超纲。
从第一题开始,你面对的就是不亚于中国高考最后三道单选题的难度,但这仅仅也是初试!
在初试过后,由于客观题必定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一百万的考生会按成绩进行排名,前20%再参加下一轮的终极复试,而JEE复试的难度,就显然不是我这种学废能想象的了。
所以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下,在学校学的反而只能在考试中起个辅助作用,那怎么办呢?
补课。
在印度,超过95%的学生都要提前两三年学习课外辅导,超纲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的内容,2017年印度家长就为课外辅导贡献了225亿美元。
印度北部有个城市叫科塔,是全国最有名的“补习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进了100多家补习机构,在这里,十几岁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满一两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学习,在这里,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成绩。
而迄今为止已经有77个不同地方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来了,在印度这两个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补习班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因为像科塔这样的补习机构每年收费标准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刚过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补习的,大都是印度的中产家庭。
那印度穷人家的孩子咋办?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时多健身了,因为在高考当天,印度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钞能力真的很难用我朴素的语言来描绘。
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可就在这个印度最落后的地区,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状元双双落网的消息,在12年级的毕业考试中,17岁的鲁比-拉伊一举夺魁,成了比哈尔邦的文科状元,乡里乡亲的一听,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兴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访了,然后就把政治学这词给拼错了,还表示这是一门有关烹饪的学科,这回答是真下饭啊。。。
当地考试委员会当场就给她安排了复试,她也不负众望地答了个零分,紧接着就被逮捕。
这个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愤,考试委员会也在想,要不这理科状元也查查?
几天后,理科状元也应声落网,因为他在采访中表示水的化学式不是H2O。
而这俩人也坦白了,这状元,买来的!
那占绝大多数的穷人呢?就只有体力了。。。
早在2015年,这张比哈尔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惊了世界,教室内,学生们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教室墙外,印度父母们也在紧张地和中考题搏斗,,穷人们买不起高级作弊设备,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帮自己孩子实现梦想。
也许你正在笑,可我们正在笑的这些画面,却是印度穷人们近乎绝望的人生。
在这么个高考形势下,考上印度理工对于印度人来说,代表的可不仅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实实在在的 “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之后,向往的地方却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欧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达80%,尤其是印度优势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印度教育部长也很烦,多次感叹: 我要的是人才增长而不是人才流失!
现在好像还有一部分人会对印度的IT产业心向往之,但殊不知数十年来,在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研究条件的影响下:
印度近60万的优秀毕业生都到海外深造不归;
4000名知名度高的专家早已移民欧美。
以至于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称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却在国外。
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
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当年,有“计算机总理”美誉的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曾说过,“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国,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把这种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积攒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去年,在议会回答议员的公开质询时,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乔希博士认为,政府不认可联合国人才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损失20亿美元”的观点,因为在印度政府看来,当印度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金,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来了吗?印度首富现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来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要问原因啊?
你看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谁没穿底裤屁股蛋子还锃亮反光呢?
印度知识分子的风骨https://mp.weixin.qq.com/s/FK9SZLI8s8l0Qj3Ix-3RVw在国内,形形色色的“正高”、“副高”头衔满天飞,来印度后,同许多知识分子打交道,却发现他们的名片上只标明是否是“博士”、“教授”,从未发现有人在名片上标明是否是“博士生导师”,是否是某种重大荣誉获得者,除了博士和教授,也从未见过其他专业技术头衔。印度博士和教授们的形象有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洋”的一面,更有身穿印度民族服装,脚踏传统凉鞋的“土”的一面,且“土”的一面更为常见。这种“土”,并不表明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乡巴佬,恰恰相反,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能说好几种语言,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较熟悉,与印度学者交谈,很容易感觉到他有国际学者的风度,他们的一身“土气”,只是表明了他们更注重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不刻意在外表上与大家有什么不同。
印度知识分子对工作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没有浮躁之风,让他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不会挑肥拣瘦,只要工作需要,他会不厌其烦、不嫌枯燥,一如继往地研究下去,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深圳华为集团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华为印度研究所,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软件技术专家,这些人工作都认真负责,相互协作,严格按程序办事,从不自以为是。我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到该所访问,每次访问,都能加深我的这一印象。华为研究所所长袁子文介绍说,如果你让印度软件专家干什么事,他会把你的要求形成文字,请你确认,然后开始工作,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又会请你对已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和下一步的具体要求予以确认,然后又接着干,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完成整个课题。美国的英特尔公司等上百家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印度自身的软件开发机构也急剧膨胀,在班加罗尔和印度其他地方对软件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但在华为研究所工作的印度软件技术专家队伍却极少发生跳槽现象,尽管华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比其他同类研究所有什么优越的地方,这说明了印度知识分子更多地是重工作环境,重事业成败,而不是把待遇放在第一位。
是的,愿我这个教育者安心踏实做研究。美国留学推荐信有多重要
美国留学推荐信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泛泛的来讲,推荐信在西方求职文化中的作用是从求职者的领导和身边的人的角度向申请单位进行推荐,内容可好可坏,甚至可以写并不推荐。推荐信,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求职者个人主观的评价,可信度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收到推荐人的层次、位置、个人诚信等等各方面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因为对个人诚信看的很重,尤其是在学术圈,教授们对于名誉和操守的在意程度通常高过了科研水平。所以在申请研究生院的时候,美国学生的推荐信一般是会有很大分量的,尤其是在推荐信的写作人是知名教授或者推荐人和申请学校的教授之间认识的情况。
对于知名教授写的美国留学申请推荐信,一般学校的评审委员会会比较重视,一来是知名教授一般不会随便推荐差学生,推荐的学生或多或少是在研究学习或者某方面能力比较突出的,二来是知名教授对于声誉更加在意,也不大会弄虚造假。
然而国内教授虽然遍地是,但是国际知名教授却实在不多。所以假如你有知名教授给你写的推荐信,在这个方面已经比国内的绝大多数的申请者有了优势了。第二种情况,如果给你写推荐信的教授跟国外的学校或者教授之间有关系,例如曾经在这个学校访问过,跟某个教授在国际会议上有过交流,或者甚至于跟某个教授有私交,那这封推荐信的意义也是很大的。不说别的,想像一下你自己开一个小公司,你是愿意招一个马路上的陌生人呢,还是愿意招自己大学同学介绍来的他家亲戚呢。裙带关系么,说来说去不就是这么回事,东方人西方人还不都是人,脑子想的没什么差别。有的时候一点点的远近亲疏关系,你就被录取了,某个印度的哥们就落榜了,就是这么简单。
有国际交流背景的教授现在国内越来越多了,建议大家在身边多多联系这种教授,从早开始接触培养感情,等你申请学校的时候教授一般也了解了你的为人和能力了,也就比较好开口要推荐信了。记住,越是牛教授,越不好糊弄。所以自己一定要显示出来自己有几把刷子,再跟教授要推荐信。
那美国留学申请推荐信是否有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看推荐人。
假如你的推荐人并没有海外背景,也不是跟国外教授有什么私交的,九成可能你的推荐信不会有什么人当回事。这也不怪你,中国学生多年来推荐信弄虚作假形成了大环境,这个印象很难去除了。那是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好好准备推荐信了呢?错!申请材料环环相扣,评审委员会招招见血,一个candidate
pool里面成百上千的application,杀的眼睛都红了,这个时候你的推荐信让人一看粗制滥造,里面塑造的人物模模糊糊让人不求甚解,说时迟那时快,你的材料就进了回收站,孙山看到你都要乐开了花。要端正心态,只要有1%
的可能,我们都要付出120% 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