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张益唐

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18年前,有这么一位留学美国的北大学生,在美国毕业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被迫去饭店打工。可是即使这样,他也不愿回国,现在他怎么样了呢?

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这位留学生就是张益唐,他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北大学生,当时被学校里的老师甚至校长寄予厚望。在他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去美国留学毕业之后,却留在了美国不愿回来。

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这样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都很是不能理解,凭着他的学校和学历在国内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在美国刷碗强啊。张益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样的选择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刷碗为生的博士生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并不相同,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正如那句"此之甘饴、彼之砒霜"。很多人的选择在外人看来非常不理解,但是对他们自身来说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博士毕业之后,张益唐就做了一个其他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事,那就是留在美国,即使自己在这里并不能凭借博士生身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即使要靠刷碗来养活自己,也要留下来。

这一年是1992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张益唐已经37岁了。其实在那个年代来说,这个年纪也不算大,因为作为北大的第一批本科生,他上大学时就已经23岁了。

况且对于张益唐自己,年龄也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他最期望的就是自己可以一头埋在数学的世界中,其他的任何事自己都不去理睬。

也正是他的这个想法,导致了他做出了关于未来的决定。

博士毕业之后,张益唐并没有拿到导师的推荐信。在美国,没有导师的推荐信,会被认为是因为表现太差,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会招收这样的毕业生的。

而张益唐没能拿到推荐信并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好,反而是因为他做得太好,好得让他的导师都有些震惊,这件事情我们稍后再说。

事实证明,在美国同样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难题。张益唐学习的是纯粹的数学专业,也就是说他所学到的理论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处。

按照本来的预期,张益唐毕业之后可以到美国的一家大学教书,他的同门师兄们就是这样的。可是满腹才华的张益唐并没能如愿以偿,但是他并没有怀才不遇的悲怆,他就是这种不争不求、默默无闻的性格。

毕业之后的张益唐一筹莫展,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国。他所就读的美国普渡大学,在国内教育界也是相当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回去,随便找个学校任教绝对不成问题。

可是张益唐就是不愿意回国,他在后来的采访中,透露回国内"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

在张益唐看来,如果留身美国,他就完全不用考虑类似方面的问题。后来的他在美国快餐店打过工,在超市收过钱,但是他觉得在那里从来没有人看不起自己。

或许正是这样的心境,才让他能在之后的十多年间真正潜心于数学研究。

顺利毕业却没得到推荐信

其实早在张益唐在北大求学时,他的这种淡泊心境就已经被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看中。刚入学北大时,张益唐学习的是应用数学专业,这个专业更贴近于实际,说白了也更容易找工作。

可是学了两年之后,张益唐觉得自己对应用数学并不感兴趣,他想学习的是纯粹的数学,他认为原始的数学理论有一种独特的美。

张益唐的这种想法是在他十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当时的他花了自己好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数学,生物、地理三个分册,在全部看完之后她觉得自己对数学最感兴趣。

张益唐转入了理论数学的学习,在张益唐读研时,有美国的大学教授来北大交流,提出想要接收几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时任校长丁石孙立即推荐了张益唐这个学生,他希望张益唐能在纯粹的环境中更好地做研究。

于是在1985年,张益唐坐上了从北京飞往美国的飞机,那一年他已经30岁。

到了美国普渡大学,张益唐的导师是莫宗坚。莫宗坚在代数几何领域非常有建树。

张益唐期起初和莫宗坚这位老师的关系非常好,他们每天都会见面讨论很久的数学问题。可是在张益唐对老师说自己的论文课题是"雅可比猜想"的时候,他的老师感到了不可思议。

莫宗坚认为这个猜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太难,劝他换一个题目,可是张益唐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师生二人关系降温的起点。

张益唐继续着自己的课题,随着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发现自己导师的一些已经被全世界公认的研究结果竟然是错误的。导师已经凭借以前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如果这条消息传出去对他造成的损失将是极大的。

张益唐在此时与导师莫宗坚就已经产生了分歧,最终,张益唐论文里使用的莫宗坚的错误结论被数学界发现了,莫宗坚的名声受到了打击,从此后师生二人关系变得非常冷淡。

甚至在张益唐完成答辩后拿博士学位之后,莫宗坚一直都没和他单独聊过。莫宗坚后来也承认,张益唐的答辩非常出色,但是他确实没有想过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十年磨一剑

在美国找不到对口工作,又不愿意回国的张益唐,只能找一些类似于刷盘子、送外卖之类的工作。他在美国有不少朋友,一个朋友在看到张益唐的状况后面,询问他愿不愿意到自己的连锁餐厅里面"帮忙"。

在朋友的餐厅里,他主要做一些帮忙记账之类的工作,有时候也需要帮忙打打杂。不过好在这份工作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让张益唐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数学上的问题。

张益唐非常喜欢一个人默默想问题,他常常在散步的时候思考心中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他寄居在朋友的家中,除了吃饭,他和朋友几乎从不交流,空闲的时间他不是在翻阅别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在独自思考。

在美国的打工岁月并没有消磨了张益唐的意志,他一直把心思放在自己热爱的数学上。不过在2010年之前的日子里,他虽然小有成绩,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

2010年,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数学界著名的难题"孪生素数的有限间隔"猜想上,这个猜想已经被提出了百余年时间,可是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证明。

张益唐花了将近四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别人未曾想到的方法论,他后来回忆,在灵光乍现的一瞬间,他如有神助,后面的证明过程顺理成章地就被他列出了。

他把自己的证明过程投给了国际数学界的权威杂志,世界上的数学家们看到之后都被震惊了,他们没想到一个以前从没有听过名字的人能够攻克如此艰难的课题。

出名之后,张益唐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奖励,可是他对这些功名利禄不为所动,他最怀念的就是在朋友家里的那段最纯粹的研究时光。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张益唐曾经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论是对是错,或许回到中国,他也能取得相当的成就,而且生活水平会很好。

可是对于他来说,内心的平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他宁愿在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里,在内心的数学王国遨游。

每年北大清华1万以上毕业生,有多少跑到美国

每年出国(境)深造占比约为16%,其中占比0.7的是去美国,万人有1100多人出国。

近5年,清华、北大毕业生每年出国(境)深造人数平均为1052人、1168人,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比例均在16%左右。

2015-2019年,清华约27%的本科毕业生、约6%的硕士毕业生、约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北大约31%的本科毕业生、约5%的硕士毕业生、约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

清北毕业生留学首选美国

5年来,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境)深造首选国家(地区)均为美国,占出国(境)深造总人数的百分比均为70%左右。

其次为英国,占出国(境)深造总人数的百分比均分别为8%、9%左右。

以2019年为例,当年清北毕业生到美国深造的占比均遥遥领先。

综合近5年数据来看,清北两校毕业生的选择相差不大。

本科生更倾向于继续深造,平均每年占比在7成以上。清华以2017年最为突出,81.9%的本科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北大以2015年最为突出,79.6%的本科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而研究生更倾向于就业,硕士生就业比例超过博士生,平均占比9成以上,而博士生平均仅7成左右。

话说:北大清华出来的人,毕业之后都出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回来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子女,长大了弃母!回头再来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了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有事直接推门,不用敲门。进去之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北大文科出国的学生少一些,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如上文提到的,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校门时,碰见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度春假的中学生,尽管天上细雨靡靡,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大西门那座古香古色的门前留影。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大声叮嘱,一定要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拍进去,记者看见,他们的眼神中迸发着激动。
北大、清华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龙门?
不回国的理由
为什么出国留学?学生们的理由充分得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
不过出去的学生大部分乐不思蜀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三年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花越多的钱,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也恰恰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能在本科毕业时出去,就不要在本国读研究生。”在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学生比例比研究生还要高很多。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

清华北大外国留学生人数多吗清华大学也是世界排名几十位大名校呀,国际上是有很多国家的名校和清华是合作的,交换生计划;另外不管在清华读完本科还是读完硕士的,去海外深造的有很多,而且成绩好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毕竟哪个学校都喜欢好学生

北京大学本科去美国留学读研容易吗容易的。
北京大学学校本身是支持申请出国留学的,读研的难度系数还是个人的条件决定的多。留学,旧称留洋,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学生被称为留学生。美国等国家组织的一类海外短期的交换学生计划,其英文名字"Study abroad"直译也为留学,请参见海外研修(中国大陆称为海外交流)。如需申请美国留学推荐咨询新东方前途出国。免费领取2022留学白皮书

出国留学条件:
1、学历:申请大学本科课程者,学历至少是高中毕业;而申请硕士课程者,则必须是本科毕业,拥有学士学位。除了学历达到要求之外,在申请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还要考虑个人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及兴趣等是否符合对方的要求。
2、语言:各个留学国家对语言都有要求,英国留学等英联邦国家主要是看雅思的成绩,一般需要申请者雅思达到6.0以上。而北美地区的话,是以托福为标准的,一般申请者的托福成绩要达到90分以上。一些不以英语为考核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要求,比如日本、德国、法国。当然,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也会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请大家多关注各大院校当年的招生简章。
3、经济:经济条件是必要的条件,拿几个主要的留学国家来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一年的留学总费用在30万以上。学制的话,本科一般需要3-4年,而硕士则要1-2年。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美国留学的相关信息,推荐选择新东方前途出国。新东方前途出国推进中国教育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及国际间的项目合作。公司立志于提供专业的国际教育服务,帮助每一位梦想出国的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打造成专业、权威、诚信的留学服务旗舰品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招收国际留学生吗

招,申请资格如下:

1、申请人须是中国国籍之外的其他国家公民,持有效外国护照,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中国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申请人须具有学士学位。

3、申请人的学业成绩、学术水平以及语言能力等条件须达到所申请专业的入学要求。

申请材料:

以下申请材料除推荐信外,均需提供一份原件、一份复印件。

1、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入学申请表(研究生):请于2017年9月30日至2017年11月30日登陆北京大学留学生入学在线申请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成功后打印申请表,并贴照片。

2、最高学历、学位证明文件,须为中文或英文原件或公证件。

3、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须为中文或英文原件或公证件。

4、个人陈述。

5、两封与所申请专业相关的教授或副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6、语言(汉语和英语)考试成绩单复印件;

注:汉语水平考试(汉办HSK)6级210分以上,书写(作文)不低于65分;若申请者母语非英语,请提供英语水平证明。

7、护照复印件,护照必须是有效的普通护照。

8、个人研究成果,已发表的学术文章目录及摘要,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如有请提供)。

北大毕业公派留学生陈雪梅,47岁当选美国院士,为何选择回国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种成功的背后是不需要奋斗的,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向上的过程。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北大的公派留学生,四十七岁就当选美国院士却不断为祖国做出贡献的陈雪梅,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向上生长的奋斗史。

早年岁月

1966年,陈雪梅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陈雪梅一直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那个年代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比现在要严重得多,陈雪梅的爷爷奶奶却不会这样,他们很疼爱这个小孙女,给予她许多陪伴的关怀。所以,小时候的陈雪梅对父母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只觉得一直在身边的就是爷爷和奶奶。而老人的关怀也让陈雪梅养成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爷爷喜欢看报,陈雪梅还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会抱着她在大腿上一起看报,指着报上的图文给她看。陈雪梅天资聪颖,竟能跟着爷爷读完一张报纸,还能自己认识了几个大字,这让爷爷奶奶都欣喜不已,觉得这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从而也重视起陈雪梅的教育问题。

陈雪梅也真的如爷爷所望,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上小学时,陈雪梅在学习上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语文课文看几遍就能背下来,做数学题的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好得多,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是,陈雪梅虽然有很高的天赋,她也不因此洋洋得意,还是一直都能潜下心来认真学习。

陈雪梅还喜欢观察周边的事物,天上的鸟儿,水里的鱼儿,门前的参天大树,路边爬行的蚂蚁,世间万物在她眼里皆充满灵气,皆勾起了她的好奇心。这大概就是一个生物研究者的开端。

上了中学后,陈雪梅开始正式接触了生物这门学科,开始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生物知识引起她极大的兴趣,她常常跑进生物实验室去观察各种动植物的标本,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她还会阅读各种有关生物学的书籍,研究生物学的理想也在陈雪梅心中生根发芽。

前途光明

1984年,陈雪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在选专业时,家人认为她应当选中文系、法学、金融学等这些好就业的专业,但陈雪梅有她自己的想法。她遵循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物学专业。这也表示她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在大学中,陈雪梅刻苦学习,跟随导师进行细致地研究,打下了生物学的良好基础。四年后,陈雪梅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了。但一直以来都是学霸的陈雪梅,却陷入了迷茫和困顿当中。

她想找一份和专业有关联的工作,可彼时国内的生物研究行业还未崛起,这个领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陈雪梅找不到一块立足之地。如果继续深造,继续进行生物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环境又不容乐观。

摆在陈雪梅面前的好像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出国留学,但以陈雪梅的家庭环境来说,是无法支撑她出国留学的费用的。

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国家开展CUSBEA中美留学生计划,这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早的公派留学项目。陈雪梅大学四年的努力给了她应有的报答,因为她成绩优异,各项素质都很拔尖,于是得到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得以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深造。

陈雪梅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克服了在异国他乡一切的不适应,在美国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凭借着不断的努力和对生物学研究的一腔热枕,陈雪梅在1995年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对于陈雪梅而言,博士远远不是终点。博士毕业后,陈雪梅又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步一步向科学的巅峰攀登。1999年,陈雪梅带着才九个月大的女儿,转到罗格斯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她一边照顾尚且年幼的女儿,一边继续她的科学事业。虽然只是助教,但陈雪梅讲课时谈吐幽默,学识渊博,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会耐心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指引。这个华人助教,让罗格斯大学的众多学者和专家都刮目相看。

陈雪梅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也是斐然的。她一直在从事植物发育器官研究,带领团队从植物体中分离出microRNAs,是最早做出这项研究成果的团队。

2002年,她发现此类基因在植物体中广泛存在,两年后,她在著名的杂志《科学》上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论文。此后,陈雪梅在植物microRNAs上的研究一直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都有突出贡献。

2005年,陈雪梅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教。任教期间,她主要负责指导博士以及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培养了多名人才。2013年,四十七岁的陈雪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为何还回国?就是为祖国做贡献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陈雪梅一个很大的肯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陈雪梅已然是前途似锦了,为何后来的她还会选择回国发展?

有些人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就不肯回国了,陈雪梅则不同,她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是以公派生的身份来到美国留学,没有祖国,她就没办法在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一层一层地攀登科学的阶梯,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祖国是她梦开始的地方,所以她要回到这片土地。

陈雪梅的根在中国,对于祖国的眷恋一直存在于她的骨血当中,她心心念念的,就是为祖国做出贡献。

2014年,陈雪梅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祖国,为其生物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雪梅在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担任讲座教授,以及湖南省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还受聘成为深圳大学的特聘教授。

她一直活跃在科研事业的前线,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才。

这个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北大的美国院士,一生都在奋斗中发光发热。

曾扬言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如今过得怎样?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都存在着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他们一味地追求外国的“自由”,而忽略了国内的发展。在前几年就有一位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晚会上这样说到:

“五年前,我乘坐中国的飞机抵达美国。在踏出达拉斯机场航站楼的那一刻,我就赶紧把我先前在中国准备好的五张口罩里取出一张戴上,但当我呼吸到美国的第一口空气后,我摘下了口罩。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甜美,显得格外地奢侈。”

在中国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每年中国都会有许多留学生出国留学,有一些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但是也有一些人被国外的“自由、民主、清新甜美的空气”所吸引,投入外国的怀抱,曾经就有一位北大的高材生,宁愿在外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到国内。

01

这位北大高材生就是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母亲是公务员,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出生,张益唐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张益唐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在其九岁时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在其十五岁时,张益唐跟随母亲被下放到了农场,几年之后,回到北京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1977年,高考恢复,张益唐在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复习之后,在1978年参加高考,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并进入数学系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师从潘承彪教授,继续在北大深造。1985年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北大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之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师从台湾代数专家莫宗坚,1992年从该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02

张益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本该前途似锦,但是在此之前张益唐的博士论文却出了问题。张益唐在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些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还未得到证实,因此在论文推出之后,被发现其理论是错误的,因此张益唐的论文没有通过,数年来的努力都白费了,直到张益唐37岁时,才拿到博士学位。

或许是在张益唐论文的影响之下,莫宗坚的一篇新论文也遭到否定,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在张益唐毕业之后,导师并没有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在莫宗坚的影响之下,张益唐找不到如意的工作,迫于生计,最后只得选择在饭店刷盘子、打零工。当时十分欣赏他的丁石孙校长知道张益唐的境遇之后,邀请他回北大教书,但是他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北大任教。

03

就这样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之后,在1999年,张益唐偶遇校友,并帮助校友解决网络设计问题,为了感谢张益唐的帮助,校友给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张益唐也在学校中一边授课,一边进行着数论的研究。在其58岁时,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的有界距离》,让自己再次进入数学界。2014年他因为对数学的诸多成就,获得了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但是在美国普渡大学颁予张益唐“杰出校友”的时候,他却说道:

“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 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在2016年还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而关于张益唐拒绝回国的原因,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有人说他不愿为母校抹黑,想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后来张益唐对这件事,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拒绝回国的原因:

因为当时祖国并没有太多的物质支撑,与他学术相同的数学家亦是少之又少。

扬言宁可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的北大留学生,现今过得如何?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人们满足了眼前的需求之后,就会追求更上一层的需求,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亦是如此。古往今来也从来都不缺少一些崇洋媚外的人。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人存在。尽管自己国家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可是这些人的眼里和心里都是其他的国家,也就是比自己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家。

正所谓互联网的力量是强大的,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就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毕业的晚会上就曾经说过,5年之前乘坐中国的飞机抵达美国之后摘下口罩,他呼吸到的空气都是如此的清新和甜美。这字里行间无疑于就是对美国的认可,哪怕是美国的空气,都让他感觉到很舒心。

其实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有很多,每年有无数的留学生都会前往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去留学。并不是每一位中国留学生都像他一样会崇洋媚外,但也有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一样。有的留学生在学成之后,会放弃留在海外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致力于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有这样一位北大的留学生,曾扬言宁可在美国刷盘子,也不会回到中国发展的。如今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他现今过得如何呢?

曾经说出这样话的北大留学生,名字叫做张益唐。在1955年出生,家庭还算是很优越,父亲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母亲是公务员。可能和家庭之中父母的熏陶有关系,张益唐从小的时候就对数学特别的感兴趣,就在9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在15岁的时候,因为母亲的原因被下放到了农场,又过了几年再次回到北京,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在1977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张益唐就在次年参加了高考,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所录取,还进入到数学系进行学习,就在1982年的时候获得了学士学位,拜潘成彪教授为师傅继续留在北大深造,就在1985年的时候取得了硕士学位,在当时通过北大校长丁石孙的推荐,张益唐也作为公派的自费留学生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拜在了莫宗坚的门下。

1922年的时候,从美国的普渡大学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路所取得的成就可真是实打实的高材生。可就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因为之前的博士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面引用了莫宗坚的相关理论。所以没有通过,这也就意味着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一直到37岁的时候,张益唐才拿到了博士学位。

可能是这两件事情相互影响,所以张益唐与莫宗坚这两个人之间也有了一些矛盾,就在张益唐毕业之后。导师也没有给他写推荐信。这也就使得他在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比较体面的工作,在生活的压力之下,选择留在了饭店打零工,做刷盘子之类的活。就在这样的窘境被北大的校长丁石孙知道了之后,北大的校长便邀请他回北大教书,可是他在当时却说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到北大任教。

就在1999年的时候,张益唐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无意之间遇到了北大的校友,还帮助校友解决了一些有关于网络设计的问题。在当时为了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给他找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在当时一边讲课,一边进行着述论的研究。就在2014年有关于数学方面的研究,就使得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等一系列的奖章。但是就在美国的普渡大学为他搬运奖章的时候,他却说自己是不会去领这个奖,因为他只认北大这一个母校。可他在2016年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数学系终身教授。

对于他这一生的经历,包括到拒绝回国发展,有很多的人都说他是崇洋媚外,也有很多的人说他是有愧于自己之前所说的话。就在这之后一次被采访的时候,他说出了不想回国的理由,那就是,当时的祖国没有太多的物质作为支撑,同时在数学领域的数学家也是很少。通过这句话,可能他拒绝回国也并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有可能是出于现实方面的考虑以及中国当时发展的考虑。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