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军校历史上有中国留学生吗在美国西点军校就读并毕业的中国籍学生有八位
一. 温应星(1887-1968),广东兴宁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原比温高一届,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同届毕业。
温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
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第五任清华校长,上海保安处处长,财政部
税警总团总团长,全国伤兵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
任委员,行宪立法委员等等职务;1949年定居香港。
温将军临终前曾向子女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母
校。将军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将军的资历和业绩,同意将军夫妇入葬
西点军校墓园。
二. 陈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温应星一起进入西点,在西点被人称为“比利”,是出色的体操选手,后因表演受伤,功课受到耽误,毕业时全期103人中殿后。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在颁发毕业文凭时拍著陈的肩膀鼓励:我的朋友,不要气馁,吾国许多名将毕业时都居最后啊。
回国后,陈曾在北京陆军部工作,931年退出军界,因而后期活动鲜为人知晓;据悉长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详。
三. 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王赓回国后曾任职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
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王赓和前妻陆小
曼以及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是热门新闻,实情是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大度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
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敌前炮兵司
令,铁甲车司令,国府淮北盐务缉私局局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
长;128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后经他国协助得以脱
险,但被误认为泄露军情重新入狱。1935年王赓出狱后曾任职铁道部,后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
四.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学的幼童,曹13岁时(1908年)赴美国,先后就读小学、中学;学业结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国。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国,于1916年9月13日进入西点。由于时值一次大战,该届学生仅以两年多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毕业。
曹氏毕业后即任中国驻美使馆武官,并于1919年担任巴黎和会的中国
代表王正廷的秘书;和会结束后赴美宣扬中国于和会后的不平等处
境,次年返国。
回国后曹氏任职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间任教清华,在校期间
积极向学生鼓吹强兵富国之道,激励学生积极投考美国军校。1926年
底离开清华,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并于次年晋为少将,但于1928年
自动辞去所有军职,专心矿产开发贸易。1949年曹氏迁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门建立霖生学院,致力发展澳门教育事业。
曹霖生于1976年4月15日在澳门逝世,享年81。
五.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读南洋大学(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资格。在美期间,王氏先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获得学位;后王氏立志习武报国,经当时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先生推荐,于1919年8月1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期间,王氏数学成绩极佳,一直名列全级300名军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绰号;于1922年6月毕业。
毕业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铁路护路局局长,
并兼教北京工学院。王曾于1924年服务东北军,但于两年后返回上
海,此后活动及业绩情况不详。
六. 张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岁时获取清华,1918年毕业后公费赴美深造,先就读克拉克大学,两年毕业后(1920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学期间,张氏数学成绩窳劣,曾因不及格险至留级,后侥幸获得特许,经补考过关。
1924年张氏西点毕业回国,随即时来运转,不久竟捷足荣登段大帅兼
总理祺瑞先生之乘龙长婿(夫人段式彬千金),后又任税警学校校
长。1930年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抗战期间主管华中公路运输,
1946年还一度(8月至10月)任国府农林总务司司长,且多嗣多福(6
女1子),天伦尽享。
1949年后张氏辞去公职,1956年万幸获准赴港探望长女(49以前留
美生)后便留居香港,不久幼女亦幸准赴港探亲。1960年张氏父女在
张的美国同学会帮助之下,获得美国移民签证,但夫人皆其他子女仍
滞留上海。1962年张氏返居香港,专心致力于将家人接出大陆,竟能
于1967年大陆文革极左狂暴期间将夫人及另一爱女迁至澳门,从此后
张便长居澳门,续继天伦之乐,并继续努力团聚大业;但张氏其他的
3女1子仍居留大陆,改革开放后是否迁出不得而知。然而张先生以西
点之不屈不挠精神,二十余年致志家庭团聚幸福;其乐天知命、崇敬
亲情之个性着实令人敬佩。张氏于1976年美国国庆日在澳门逝世,享年77。
七.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初时几乎因视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虑王之在他校学业优秀,允以入学。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完成学业,他日方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毕业西点。
1932年10月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
政部税警总团,后该总团工兵连成立,王任连长。1933年10月,王氏
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职何健将军第4路军参谋,负责新兵器培训,后
任教湖南大学军事工程课目,继而担任长沙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大队
长。
1935年王之应温应星将军召请重返税警总团,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
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组税警团
(易名为缉私总队)时王氏复职并任总队教练所教育长。 1941年王之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麦克阿瑟将军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民国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后留日本服务。
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情报
学校校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总统府参军兼东吴大学外语
系主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等等多种职务,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八. 严朴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亲严惠庆为中国老牌外交官。1932年严朴生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原拟考读剑桥大学,但后接到西点录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读期间似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1937年毕业。
严氏返国后曾任驻仰光总领事,1940年至1950年期间任职纽约领事
馆,后任总领事。1957年后严朴生退辞公职,到美国西电公司任工程师,1979年退休后长居加州。点军校历史上有中国留学生吗
西点军校收外国学生。 但是他们收外国学生是有配额的,而且是必须由对方国家/军方推荐才收的。
招生简章:
To apply for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contact the U.S. Defense Attaché Office at the American Embassy in your country. This office serves as the link between the student, the host nation and the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West Point has a rolling admissions policy. The earlier you apply, the earlier you will be notified of a decision. We begin notifying applicants as early as November of your senior year. Most offers are sent by mid-April.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for U.S. citizens, with a few key differences. General requirements include:
Be sponsored by a national-level government official.
Be between the ages of 17 and 22.
Not be married or pregnant, or have any legal obligation to support children.
Up to 60 international cadets may study at West Point at any given time. Eligible countries are selected on an annual basis b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American embassies notify invited nations to nominate up to six candidates per country to compete for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例如,在美国西点军校就读并毕业的中国籍学生有:
一. 温应星(1887-1968),广东兴宁人,1905年6月入学西点,1909年以全级103人中的第82名毕业,但他的 [实用军事工程] 科目成绩名列全级第二。当时为了西点是否能接纳中国学生,美国国会还特别通过法案批准。温的同届同学中有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原比温高一届,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故同届毕业。
温回国后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第三课课长,铁路工程
师,中东铁路警务处长,第五任清华校长,上海保安处处长,财政部
税警总团总团长,全国伤兵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战地政务委员会主
任委员,行宪立法委员等等职务;1949年定居香港。
温将军临终前曾向子女嘱咐,若不能返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母
校。将军逝世后西点军校根据将军的资历和业绩,同意将军夫妇入葬
西点军校墓园。
二. 陈廷甲(1887-?)1905年6月15日和温应星一起进入西点,在西点被人称为“比利”,是出色的体操选手,后因表演受伤,功课受到耽误,毕业时全期103人中殿后。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在颁发毕业文凭时拍著陈的肩膀鼓励:我的朋友,不要气馁,吾国许多名将毕业时都居最后啊。
回国后,陈曾在北京陆军部工作,931年退出军界,因而后期活动鲜为人知晓;据悉长居香港,逝世年代不详。
三. 王赓(1895-1942),江苏无锡人,1911年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137名学生中第12名。
王赓回国后曾任职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
加巴黎和会;后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王赓和前妻陆小
曼以及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当年是热门新闻,实情是王将军以优雅的绅士大度主动退出了感情纠纷。
1928年后王赓先后担任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敌前炮兵司
令,铁甲车司令,国府淮北盐务缉私局局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总团
长;128沪战开始时因误入日宪兵辖区被捕,后经他国协助得以脱
险,但被误认为泄露军情重新入狱。1935年王赓出狱后曾任职铁道部,后任国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为维持抗战期间滇缅命脉的战略物资内运作了大量工作。1942年4月,王赓作为政府军事代表团成员于赴美期间(当时太平洋已为日军封锁)因肾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开罗逝世,终年仅47岁。
四. 曹霖生(1895─1976),出生于上海,其父是晚清公派留学的幼童,曹13岁时(1908年)赴美国,先后就读小学、中学;学业结束后于1913年一度返国。1914年曹霖生再度重返美国,于1916年9月13日进入西点。由于时值一次大战,该届学生仅以两年多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8年11月1日提前毕业。
曹氏毕业后即任中国驻美使馆武官,并于1919年担任巴黎和会的中国
代表王正廷的秘书;和会结束后赴美宣扬中国于和会后的不平等处
境,次年返国。
回国后曹氏任职外交部,又于1922-1926年期间任教清华,在校期间
积极向学生鼓吹强兵富国之道,激励学生积极投考美国军校。1926年
底离开清华,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并于次年晋为少将,但于1928年
自动辞去所有军职,专心矿产开发贸易。1949年曹氏迁居香港,1952年后在澳门建立霖生学院,致力发展澳门教育事业。
曹霖生于1976年4月15日在澳门逝世,享年81。
五. 王成志(1897-?),杭州籍,早年随父母搬到上海,后就读南洋大学(交大前身),于1916年在校期间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资格。在美期间,王氏先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获得学位;后王氏立志习武报国,经当时我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先生推荐,于1919年8月1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期间,王氏数学成绩极佳,一直名列全级300名军校生第一, 有“Professor Wong”的绰号;于1922年6月毕业。
毕业后王氏回到上海,先于交大任教,后赴北京任铁路护路局局长,
并兼教北京工学院。王曾于1924年服务东北军,但于两年后返回上
海,此后活动及业绩情况不详。
六. 张道弘(1898-1976),安徽籍,15岁时获取清华,1918年毕业后公费赴美深造,先就读克拉克大学,两年毕业后(1920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学期间,张氏数学成绩窳劣,曾因不及格险至留级,后侥幸获得特许,经补考过关。
1924年张氏西点毕业回国,随即时来运转,不久竟捷足荣登段大帅兼
总理祺瑞先生之乘龙长婿(夫人段式彬千金),后又任税警学校校
长。1930年后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长,抗战期间主管华中公路运输,
1946年还一度(8月至10月)任国府农林总务司司长,且多嗣多福(6
女1子),天伦尽享。
1949年后张氏辞去公职,1956年万幸获准赴港探望长女(49以前留
美生)后便留居香港,不久幼女亦幸准赴港探亲。1960年张氏父女在
张的美国同学会帮助之下,获得美国移民签证,但夫人皆其他子女仍
滞留上海。1962年张氏返居香港,专心致力于将家人接出大陆,竟能
于1967年大陆文革极左狂暴期间将夫人及另一爱女迁至澳门,从此后
张便长居澳门,续继天伦之乐,并继续努力团聚大业;但张氏其他的
3女1子仍居留大陆,改革开放后是否迁出不得而知。然而张先生以西
点之不屈不挠精神,二十余年致志家庭团聚幸福;其乐天知命、崇敬
亲情之个性着实令人敬佩。张氏于1976年美国国庆日在澳门逝世,享年77。
七. 王之(1906- ),湖南善化龙喜乡人,12岁考入清华学校,就读8年完成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二年级课程,后受当时任教清华的西点毕业生曹霖生影响,报名西点,于1926年8月赴美。 抵美后王之插班威斯康辛大学,后又转入诺维奇(Norwich University)就读军事,1928年毕业后奉政府命令转入西点从头学起,初时几乎因视力欠佳淘汰,后校方考虑王之在他校学业优秀,允以入学。1932年初国内128沪战爆发,王之写信给西点学长兼当时驻沪税警总团总团长王赓将军,要求参战,后西点校长和王赓均忠告王之完成学业,他日方可有更大贡献于国家。1932年6月10日,王之以全级262名毕业生中第12名毕业西点。
1932年10月王之受时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温应星将军邀请返国,任职财
政部税警总团,后该总团工兵连成立,王任连长。1933年10月,王氏
一度返回湖南,先任职何健将军第4路军参谋,负责新兵器培训,后
任教湖南大学军事工程课目,继而担任长沙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大队
长。
1935年王之应温应星将军召请重返税警总团,任直属工兵营营长,对
抗战准备的战略施工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宋子文先生重组税警团
(易名为缉私总队)时王氏复职并任总队教练所教育长。 1941年王之军事观察员身份赴菲律宾,随美军考察西太平洋战事;继以随麦克阿瑟将军转战南太平洋,1943年晋升少将,并任中华民国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参谋。日本战败时,王将军随徐永昌上将等代表中国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出席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仪式,后留日本服务。
王将军于1946年奉召返国,先后出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二司司长,情报
学校校长,总统府秘书长兼研发室主任,总统府参军兼东吴大学外语
系主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等等多种职务,1976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八. 严朴生(1914— ),出生于柏林,父亲严惠庆为中国老牌外交官。1932年严朴生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原拟考读剑桥大学,但后接到西点录取通知,便于1933年7月1日进入西点。在西点就读期间似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1937年毕业。
严氏返国后曾任驻仰光总领事,1940年至1950年期间任职纽约领事
馆,后任总领事。1957年后严朴生退辞公职,到美国西电公司任工程师,1979年退休后长居加州。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蔡绍基 Tsai Shou Kee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北洋大学校长
邓士聪 Ting Sze Chung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海军军官
容尚谦 Yung Shang Him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海军舰长
张康仁 Chang Hon Ye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律师
谭耀勋 Tan Yew Fun 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早年病逝于美国
蔡锦章 Tsai Cum Shang 广东香山 14 铁路官员
程大器 Ching Ta Hee 广东香山 14 教师
欧阳赓 Ouyang King 广东香山 14 外交官
史锦镛 Sze Kin Yung 广东香山 15 商人
钟俊成 Chung Ching Shing 广东香山 14 供职于外国领事馆
钟文耀 Chung Mun Yew 广东香山 13 外交官、铁路官员
刘家照 Liu Chia Chew 广东香山 12 政府官员
陆永泉 Luk Wing Chuan 广东香山 14 外交官
潘铭钟 Paun Chia Chew 广东南海 11 早年病逝于美国
何廷梁 H o Ting Liang 广东顺德 13 军医
梁敦彦 Liang Tun Yen 广东顺德 15 清朝外务尚书
黄仲良 Wong Chung Liang 广东番禺 15 外交官、铁路官员
陈钜溶 Chun Kee Young 广东新会 13 病逝于海军
陈荣贵 Chun Wing Kwai 广东新会 14 就职于工矿业
邝荣光 Kwong Yung Kong 广东新宁 10 矿业工程师
吴仰曾 Woo Yang Tsang 广东四会 11 矿业工程师
曾笃恭 Tseng Tuh Kun 广东海阳 16 报纸编辑
黄开甲 Wong Kai Kah 广东镇平 13 政府官员
罗国瑞 Low Kwok Sui 广东博罗 12 铁路工程师
钱文魁 Chin Mon Fay 江苏上海 14 外交官
牛尚周 New Shan Chow 江苏嘉定 11 服务于电信业、造船业
曹吉福 Tso Ki Foo 江苏川沙 13 律师
詹天佑 Jeme Tien Yau 广东南海 12 铁路工程师
石锦堂 Shin Sze Chung 山东济宁 14 早年病逝于美国
黄锡宝 Wong Sic Pao 福建同安 13 早年病逝于美国
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蔡廷干 Tsai Ting Kan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海军元帅
邓桂廷 Ting Kwai Ting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在日本经商
黄有章 Wong Yau Chang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乡绅
梁金荣 Liang Kin Wing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电报局长
容尚勤 Yung Shan Kun 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教师
张有恭 Chang Yau Kung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
唐国安 Tong Kwo O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唐元湛 Tong Yuen Chan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电报局长
卓仁志 Chuck Yen Chi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服务于电报界
李恩富 Lee Yen Fu 广东香山 13 报人、作家
李桂攀 LEE Kwai Pan 广东香山 14 在美国经商
宋文翙 Sung Mon Wai 广东香山 13 海军将领
陈佩瑚 Chun Pay Hu 广东南海 11 就职于外国领事馆
邝景垣 Kwong King Huan 广东南海 13 早年病逝
邝永钟 Kwong Wing Chung 广东南海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苏锐钊 Sue Yi Chew 广东南海 14 外交官
梁普时 Liang Pao Shi 广东番禺 11 铁路工程师
梁普照 Liang Pao Chew 广东番禺 13 铁路和矿业工程师
方伯梁 Fong Pah Liang 广东开平 13 电报局长
容 揆 Yung Kwai 广东新宁 14 外交官
温秉忠 Won Bing Chung 广东新宁 12 政府官员
吴应科 Woo Ying Fo 广东四会 14 海军将领
吴仲贤 Woo Chung Yen 广东四会 14 外交官
曾 溥 Tseng Poo 广东朝阳 12 矿业工程师
陆锡贵 Lok Sic Kwa i 江苏上海 13 铁路工程师
张祥和 Chang Hsiang Woo 江苏吴县 11 外交官
王凤陛 Wong Fung Kai 浙江慈溪 14 外交官
王良登 Wong Liang Tign 浙江定海 13 海军军官、铁路官员
丁崇吉 Tign Sung Kih 浙江定海 14 报人、海关官员
陈乾生 Chun Kin Sing 浙江宁波 14 死于义和团事变
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梁如浩 Liang Yu Ho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交通大学创始人
唐绍仪 Tong Shao Y i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致尧 Tong Chi Yao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铁路官员
容耀垣 Yung Yew Huan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参加反清革命,晚年经商
徐振鹏 Chu Chun Pan 广东香山 11 珠海人,海军将领
郑廷襄 Jang Ting Shan 广东香山 13 在美国担任机械工程师
徐之煊 Chu Chi Shuan 广东南海 12 海军军官
邝贤俦 Kong Kin Lign 广东南海 12 矿业工程师
邝景扬 Kwong King Yang 广东南海 13 矿业、铁路工程师
杨兆楠 Yang Sew Nan 广东南海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杨昌龄 Yang Chan Ling 广东顺德 12 铁路官员
曹嘉爵 Tsao Ka Chuck 广东顺德 12 早年病逝于美国
曹嘉祥 Tsao Ka Hsiang 广东顺德 11 政府官员
黄季良 Wong Kwei Liag 广东番禺 13 阵亡于中法海战
林沛泉 lin Pay Chuan 广东番禺 12 铁路官员
卢祖华 Loo Tsu Wha 广东新会 11 铁路官员
周长龄 Chow Chang Ling 广东新安 14 政府官员、香港太平绅士
祁祖彝 Kee Tsu Yi 江苏上海 12 政府官员
朱锡绶 Chu Sik Shao 江苏上海 10 服务于电报界
曹茂祥 Tsao Mao Hsang 江苏上海 10 海军军医
康赓龄 Kong Kin Ling 江苏上海 12 早年病逝于美
沈嘉树 Shen Ke Shu 江苏宝山 11 铁路官员
周万鹏 Chow Wan Pung 江苏宝山 11 电报局长
朱宝奎 Chu Pao Fay 江苏常州 13 政府官员
宦维城 Won Wai Shing 江苏丹徒 10 商人
孙广明 Sun Kwong Ming 浙江钱塘 14 服务于电报界
袁长坤 Yuen Chan Kwon 浙江绍兴 12 电报局长
吴敬荣 Woo King Yung 安徽休宁 11 海军将领
程大业 Ching Ta yeh 安徽黔县 12 电报局长
薛有福 Sit Yau Fu 福建漳浦 12 阵亡于中法海战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英文姓名 籍贯 年龄 职业
唐荣浩 Tong Wing Ho 广东香山 13 珠海人,政府官员
唐荣俊 Tong Wing Chun 广东香山 14 珠海人,商人
吴其藻 Woo Kee Tsao 广东香山 12 珠海人,铁路官员
谭耀芳 Tan Yew Fong 广东香山 10 珠海人,早年病逝
黄耀昌 Wong Yew Chong 广东香山 13 铁路官员
刘玉麟 Liu Yu Lin 广东香山 13 外交官
盛文扬 Shen Mou Yang 广东香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陈金揆 Chin Kin Kwai 广东香山 12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陈绍昌 Chen Shao Chang 广东香山 13 早年病逝
陈福增 Chen Fu Tseng 广东南海 14 早年病逝
梁金鳌 Liang King Ao 广东南海 11 早年病逝
陶廷赓 Tao Ting King 广东南海 12 电报局长
潘斯炽 Paun Sze Chang 广东南海 11 工厂厂长
林联辉 Lin Yuen Fai 广东南海 15 医院院长
林联盛 Lin Yuen Shing 广东南海 14 服务于电报界
冯炳忠 Fung Bing Chung 广东鹤山 12 服务于电报界
梁丕旭 Liang Pe Yuk 广东番禺 12 外交官
邝炳光 Kwong Pin Kong 广东新宁 13 矿业工程师
邝国光 Kwong Kwok Kong 广东新宁 13 海军军官
沈寿昌 Shen Shao Chang 江苏上海 11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陆德彰 Lok The Chang 江苏川沙 13 服务于电报界
吴焕荣 Woo Huan Yung 江苏武进 13 电报局长
周传谏 Chow Chuen Kan 江苏嘉定 11 铁路工程师
周传谔 Chow Chuen Ao 江苏嘉定 13 军医
朱汝淦 Chu Yu Kin 江苏华亭 11 军医
金大廷 Kin Ta Ting 江苏宝山 13 军医
王仁彬 Wong Yen Bin 江苏吴县 12 早年病逝
沈德辉 Shen The Fai 浙江慈溪 12 早年病逝
沈德耀 Shen The Yew 浙江慈溪 14 商人
黄祖莲 Wong Chu Lin 安徽怀远 13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他们中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中,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即遭到社会的谴责,当时的《申报》写到: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本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然而,宋元明清以来,出国留学者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但真正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是20年后兴起的洋务运动。办洋务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急切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于是将派留学生提到了日程上来。 幼童们怀着寂寞、凄凉、悲哀但又兴奋、好奇、激动的复杂心情来到了万里以外的新大陆。当他们从美国西部乘火车去东部的时候,幼童们欢呼雀跃,高兴不已;再看到印第安人插着羽毛的奇装异服,成群的野牛在山谷中奔跑,他们更无法抑制心中的快活。
到达东部城市哈特波特Hartford)后,一系列困难就接踵而来,幼童们兴奋的心情顷刻挥之而去。扑面而来的是语言问题,没有经过英语训练,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而且将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到了美国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着门道。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幼童们到美国,带给他们的就是这样枯燥而缺少自由的留学生活。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而是是否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政府自然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诵圣经,做礼拜,十分虔诚。几个极端分子还暗地里组成了“中华归主团”,提出“中华帝国基督化”。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为惧怕这批幼童到美国后信了洋教,清廷曾三令五申不许幼童进教堂,结果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幼童们从小学到中学,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数年之后,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现存的几位留美幼童所写的情书,充满着缠绵悱恻而情真意切的炽热情感。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棒球队了。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组织的耶鲁大学划船队,曾多次在比赛中击败了哈佛大学队。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幼童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他在《西学东渐记》里说:“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其一切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故态。……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但是,和他一起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光绪七年(1881年9月6日),对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阴云密布极为伤心的日子,清朝政府下令将他们这些留学生全部招回。他们被迫中断学业,悉数被“遣送回国”。这一百多名留学人员经过八九年的美国生活学习,已经融入到这个自由的国度。遣送回国的指令让他们都黯然神伤,眼前一片迷茫。由于这些留学生大部分都在美国民众家生活,也结下一定的情谊,大棒强加下的分离更加渲染了一份悲情。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对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被硬给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Porto)校长联合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求改正。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回来了。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94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据笔者初步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留学生多次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解除14天的隔离后却传染了邻居或亲友。哈尔滨和北京近期发生的两起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疫情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近期,从美国返回哈尔滨的22岁女留学生韩某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至今感染人数达37人(包括15例无症状感染者)。而留学生韩某回国后经过两次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解除了居家隔离,但却可能传染了楼上从未见面的邻居曹某。疾控中心认为,曹某可能接触韩某所污染的环境(如电梯等)致病。
无独有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报的一起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留美生抵京隔离14天三次检测为阴,解除隔离回家5天后确诊,传染3位家人。而该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
专家表示,新冠病毒仍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认识,提示隔离期满人员回家后不能掉以轻心。
哈尔滨:检测为阴性解除居家隔离后,邻居被感染确诊
先来看看哈尔滨的这一波本土疫情如何传播的。
哈尔滨市卫健委通报:韩某,女,22岁,于3月19日从美国抵哈尔滨,当晚22时左右通过“手递手”方式转运至家中(从机场到小区家门闭环管理),按规定居家隔离观察。期间,韩某3月31日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IgM、IgG均为阴性。4月3日,韩某达到了隔离满14天的要求,再次对其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所以解除了对韩某的居家隔离。
4月9日,哈尔滨市民郭某明发病确诊后,通过流调发现,郭某的密切接触者即曹某,居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富力江湾小区,与韩某同住一栋楼、同一单元,是楼上楼下邻居,二人并不相识。韩某在隔离期间,居家未外出。为此,4月10日、11日韩某进行两次抗体检测,诊断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境外输入)。
经查,曹某和韩某居住的单元为一梯一户,整个单元共用一部电梯,存在可能被污染的共用空间;上下相邻两层间由于房屋结构等原因,也存在病毒传播的可能,二人间具备传染的条件。曹某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对韩某和曹某之间传染的调查工作还在继续。
而后,这一波本土疫情从曹某开始,陆续报告共计37例病例(包括15例无症状感染者),均有关联。
北京:解除居家隔离后,又返阳传染了3名家人
再来看看北京的这个病例传播情况。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报:一名中国在美国迈阿密读书的留学生,3月24日从美国回京后被集中隔离,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4月8日,14天隔离期满后,解除隔离。可回家第三天,4月10日就出现发热、咳痰症状,4月13日去医院就诊,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一家人一查,其母亲、弟弟、外公三人都确诊。一家五口,共四人确诊!而该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并未外出。
通过对比这两例病例传播情况,有两个共性值得关注:
一、都是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入境留学生均经过了两次至三次不等的核酸检测,显示均为阴性,才解除了14天的隔离。不同的是,哈尔滨的韩某,解除居家隔离后,两次检测未显示阳性,但却可能存在病毒传播,邻居曹某感染致病。而北京的这名留学生,解除集中隔离后回家,立即返阳,并且很快就有三名家人报告被感染确诊。
二 、都存在共用环境感染的可能。韩某与邻居曹某,素不相识,仅仅可能因接触韩某所污染的环境(如电梯等)致病。而北京的这名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并未外出。3名家人却在他返阳后相继发病。
与境外返京者走过同一楼梯,被确诊感染
因共用环境导致感染并非个例。
北京首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也有这种传染情况。
据北京疾控中心介绍,居住在海淀区苏州街 3 号大河庄苑的刘某某于 3 月 10 日出现疲劳、发热等症状,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3 月 14 日就诊于海淀医院发热门诊,取药后回家治疗。3 月 17 日再次出现发热,服用泰诺和止咳药。3 月 20 日晚再次就诊于海淀医院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综合 CT 影像和血液检查及抗体检测,3 月 23 日诊断为确诊病例,送定点医院治疗。
刘某某是如何感染的呢?
刘某某楼下邻居李某,3 月 5 日由英国抵京,居家隔离观察,期间有小区内活动和永辉超市购物活动,3 月 7 日走楼梯到小区办理出入证,3 月 9 日发病,3 月 11 日走楼梯步行至海淀医院就诊,3 月 12 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刘某某与李某两人近期均有走楼梯的情况,刘某某可能接触了李某 3 月 11 日之前所污染的楼梯环境致病。
4月16日下午,北京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
极个别感染者潜伏期长为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在1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这起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是在按规定集中观察14天解除隔离后2天发病、5天后确诊的,还造成了家庭聚集性的感染。“这警示我们新冠肺炎病毒是新发现的病毒,疫情防控仍存在着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未知的因素。”
北京卫健委通报中强调,个别感染者长期伴有其它症状,可能会掩盖新冠肺炎类似症状,极个别感染者潜伏期长、核酸检测阳性与发病时间出现均较晚、早期症状不典型等问题为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提示市民朋友,隔离期满人员回家后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继续单独居住、就餐,减少与家人接触;在日常居家生活中保持环境清洁,居室勤开窗,家庭成员之间不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环境及物品受到污染时进行清洁消毒,随时保持手卫生,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钟南山曾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的特点是:传播力很高,比SARS、MERS、流感都高
美国陆军军官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民国时期有8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分别是:温应星、陈廷甲、王赓、曹霖生、王成志、张道弘、王之、颜朴生。他们的一生鲜为人知,没有传奇。
一.温应星
广东人,先后读过两所美国名校,其中一所就是西点军校。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该校学习的人。成绩在同届学生中名列前茅。
结局:晚年定居美国,于1968年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若不能魂归故里,想葬在西点军校。该校同意后,以较高荣誉将其及夫人葬入学校。
图为现在的西点军校
二. 陈廷甲
也是广东人。和温应星将军一起在美国先后读了两所一样的学校,是同学。擅长体操,但因意外导致其无法继续完成其余高难度学业,只能寥寥此生。
结局:回国后在黄埔军校任文职。
三、王赓
江苏无锡人。在国内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西点军校学习,文武双全,可谓是一名学霸。后与陆小曼结为夫妇。
图为王赓和陆小曼
四、曹霖生
上海人。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是唯一一位在军事、从商、教育三个领域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
五. 王成志
杭州人。在进入西点军校之前,先后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学校学习,在西点军校成绩也是第一名,标准的学霸。
六. 张道弘
安徽人。虽然本人没什么名气,但他的老丈人是军阀段祺瑞,所以即使在西点军校时成绩泛泛,但因为家世的关系平步青云。
七. 王之
湖南人。在西点军校毕业后,回国在宋子文手下干活,参与受降日军的仪式。
八. 颜朴生
上海人。从西点军校顺利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了外交官。
图为西点军校毕业典礼
民国时期进入西点军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没有什么名气,稍微有名一点的都罗列在这里了,许多资料也有待考证。
美国留学要注意什么美国留学注意问题:一、尽量在校园内打工
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美国留学生在校内打工,不需申办特别许可,但要注册维持全时学生身份。在学期中的每周工作时间一般限制在20小时,在假期时则可达40小时。这就是说一个注册的外国学生,可在校内自由合法打工。
学校其实是一个工作机会比较多的地方,图书馆,体育馆和学校餐厅,很多地方都大量需要美国留学生打工。而中国留学生刚刚入学,对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校园的工作机会应当是重点争取的。
二、利用自身优势,寻找高薪工作
很多学生盲目地认为,在美国生活打工就是餐馆或者是杂货店工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打工,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一个了解社会和减低财务压力的手段,这样的工作最好能和自己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这会使工作更有趣。每个人其实都会有强项,在寻找打工机会的时候,关键在于是否找到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强项的一份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强度会比餐馆等工作强度低,往往时薪也会比较高。
学生在勤工俭学每小时的实际工资收入还取决于学生的工作岗位和技术水平甚至语言水平。例如,如果能高速英文打字,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或者能在图书馆维护计算机,工资起薪会高许多。另外,无论在任何部门岗位工作,依据你工作的累计小时数,法律保证你的工资将逐步增加。
三、打工形式可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工作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的。一些工作,完全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来进行。例如,不少学习计算机的同学,为公司进行编程。编完后把程序发给公司即可。这样的工作,完全在家里就可以进行,没有风吹雨淋,时间有非常灵活,获益也相当不错。这类工作比需要实际去坐班的打工的工作有一定的节约时间的优势。留学生应当考量自身,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工作可以选择,“身在曹营,工作为汉”也是打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签署合同,保障权益
尽量与雇主签订雇佣合同,并仔细地阅读合同条款。寻找合同里相应的工资标准。如果发现雇主给予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法律咨询帮助。
五、做好工时记录
记录工作时间和工作日数。自己做好每次工作时间的记录,可以避免对方不付工资的纠纷。
六、保证工作态度
不要无故迟到、无故休息。打工期间,不能随便旷工,无故迟到,有事应事先与对方联系,不然会被开除。
七、遇到问题莫慌张
一旦与所工作的地方发生了问题,首先应找负责人冷静地谈一谈。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要找有关部门申诉处理。
打工期间发生事故莫慌张。如果是工作现场发生事故,要立即与负责人联系,并要求立即接受治疗。如果是途中遇到交通意外事故,切记也要请警察出面。工作地的负责人不肯给予治疗和补偿时,一定要请有关机关帮忙调解。
八、不要耽误学业
很多美国留学生打工,尝到了甜头,一天八个小时下来,不仅等挣到50多美元的固定小时薪水,而且还获得了不菲的小费。这使得不少学生对通过打工挣钱的信心大增。不仅仅加多自己打工的时间,而且甚至不上课去打工。这样变得非常得不偿失。学生要有清楚的概念,想通过打工来挣到很多钱是完全不现实的,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还需要给学校交更多钱来补考或者重修,并且影响自己在美国的留居资格。美国留学生打工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把打工时间控制到自己的学习和身体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理性地进行打工。中国第一批留洋学童名单只找到这些,不好意思
中国幼童,留学异邦,这不是时下的新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120个中国幼童远赴美国,开创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的先河。
幼童留学:一种无奈的举措
1872年,30名中国幼童首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了漫漫的留学生涯。
清政府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并非出于富国强兵、潜心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本愿,实乃一种无奈的举动。
1840年以后的中国,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侵略之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外交人才、外语人才的匮乏使清政府大伤脑筋。19世纪60年代悄悄萌动的洋务思潮,开始将大规模的官派留学生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回想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是何等的闭关愚昧,“泱泱大国”、“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使他们很难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然而偶然事件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了,中国人不满意外国传教士的胡作非为,在天津的传教士遭到围攻,许多传教士被愤怒的国人杀死。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康乾盛世,任何国际纠纷都不会发生,但它发生在晚清这个特定的社会,在西方列强张狂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妥协了,不得不派朝中大臣来处理这个棘手的“国际问题”。既然要与西方列强谈判,就少不了精通外语的人才,而此时的清政府才迫切感到人才匮乏的窘况。于是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的容闳,很快就成为洋务领袖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幕僚。在容闳的帮助下,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在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酝酿。
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的容闳,是中国人留学的先驱,他之所以学成回归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远涉重洋,身受文化之教育”,“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容闳深知留学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性,他在回国协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洋务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的计划。容闳的思想很快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向朝廷上的奏折中正式提出由政府出资派遣子弟出洋留学。
派遣子弟出洋留学,这种呼声出自当时封疆大吏曾、李之口,的确在中国社会是前所未有的举动,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次尝试。就在朝廷内部酝酿选派留学生的时候,英、美驻华公使纷纷向清政府抛来橄榄枝,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学生前往留学,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条件已经成熟。1871年8月,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向皇帝上了一道具有深远意义的奏章,提出在沪、甬、闽、粤等地挑选幼童,经过考试选拔后,派往美国留学,每年30名,4年共120名;15年后每年回华30名,由朝廷分派工作。这些学生属于官派,不得入外籍、逗留和私自回国,更不允许自谋职业。谁也想不到这道奏折奏上不久,就被朝廷批准,并专门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沪局”。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在当时是轰动全国的新闻,为了确保这些孩子能在美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美国同时成立“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办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务。陈兰彬和容闳成为具体的负责者,地点设在美国麻省春田,后来迁到康省哈特福德。殊不知,这两个地方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是容闳“身受文明教育”的故地。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中国幼童到美国前途无限光明。
童真:尽显在出洋的途中
尽管在晚清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一些国人已开始羡慕外国的先进文明,但大多数的国人还是恪守着传统观念。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理想,又有谁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可见选举幼童出国在当时是何等的困难。
从1872年的第一批幼童到1874年的第三批幼童的选拔情况来看,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洋务人员家庭,传统的士大夫家庭则无论如何也不愿将子弟推向此途。每一个幼童在出洋前,其父母还必须出具担保书。詹天佑是第一批留美的幼童之一,他的父亲詹作屏出具了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 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哪里是保证书,俨然是一具卖身文书。
1872~1875年官方选拔的120个学童,在洋务派看来肩负着大清国的未来,因此在这批孩子离开祖国前,在上海专门成立了预备学校。为了不使这些孩子忘本,学校的监督非常严格,强迫这些孩子读写中文,稍不如意,就会遭到竹板的惩罚。但多少年以后,这些孩子非常怀念这位暴君,因为在美国留学几年后,他们的中文水平没有落后,反较在国内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
第一次出国,对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新奇的,尽管在上海启航时,他们一个个痛哭流涕,在汽笛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亲人,离开祖国。但轮船一驶出黄埔港,他们便很快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活泼好动的本性彻底显露出来。有的在甲板上互相追逐,有的倚栏远眺,有的围着蓝眼睛、长鼻子的外国人好奇地打量着。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是生平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出海,第一次和外国人生活在一起,第一次吃西餐……
但好景不长,当大海上刮起大风的时候,巨浪滔天,一波又一波地拍击着船舷,平常看似庞然大物的巨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显得那么不起眼,随时都有被大海吞噬的危险。风卷浪涌,巨轮上下颠簸,这些孩子个个吓得面如蜡白,躲在船舱中号啕大哭,乱如麻团。长久的海上旅行,可让这些孩子吃了不少苦,晕船、呕吐、吃不下饭时时折磨着这些可怜的孩子。
孩子们的适应性真强,尽管出海之初,一遇风浪,他们便呕吐大作,昏昏欲睡不能起床。但经过十几天以后,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海上生活,即便在太平洋中心遇到数年所未见的大风暴,依然“嬉戏自得,毫不恐怖”。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孩子们看到轮船上西方男女扔沙包锻炼身体,也纷纷效仿。一艘轮船上有30个顽皮的小孩,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生活习惯方面,起初这些孩子只能吃中国菜,但没过多久,许多孩子已经喜欢吃面包、喝牛奶了,有的甚至学外国人吃生鸡蛋。这些变化,使那些护送幼童赴美的官员们大为吃惊,他们真不知道若干年之后这些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是否会数典忘祖,变成彻头彻尾的“假洋鬼子”。为了不使西洋文化影响甚或改变这些孩子的思想,护送幼童赴美的大清官员们费尽了心思,即使在船上依然每天教授孩子们传统经典,离美国越近,督促越严,他们真害怕西洋文化会把这些幼童俘虏了去。
可笑吧,本来让幼童留学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又担心西洋文化会腐蚀了中国下一代。一面督促幼童背诵儒家经典,一面又强迫幼童学习西文,不中不西,或中西结合,这就是首批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童的人生难题。
在美国求学的日子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航行,满载着大清帝国未来希望的30个幼童,经历了种种磨难,从上海到日本,再由日本东渡太平洋,在檀香山作短暂停留后,驶向他们倾慕已久的目的地——美国。
经过数十天的海上漂泊,猛然看到新大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无异哥仑布当年发现美洲大陆一样,激动、兴奋、欢声雀跃。为了显示大清国的威严,护送学童赴美的官员们在美国人面前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明,命令30名幼童穿上在上海时政府准备的蓝色长袍、酱色马褂,头戴缎帽,脚登缎靴,各自提着小行李箱,排成整齐的队伍,在护送官员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从轮船上走下,踏上美国的土地。
甫一上岸,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宽敞的马路,高矗的洋房,到处奔跑的汽车,花花世界,令人目眩。而大多数的美国人,一见到这批扎着小辫,身着长袍、马褂,脚着缎靴的小孩子,也感到无比的惊奇,孩子们每到一处,总是观者如云。美国人的好奇心并不在于肤色的不同,穿着的新异,而在于拖在每个孩子脑后的小辫子。当30名清一色的中国学童一出现,美国人惊讶地大叫:“看,中国女孩。”有的顽皮的小孩还敢跑过去摸一摸小辫,然后发出新奇、嘲弄的笑声。身后拖着一条长辫,是当时中国男性公民特有的标志,但在美国,似乎只有女孩才梳小辫,也难怪美国人会把这些小孩称为“女孩”。
从旧金山登岸,再经过一路奔波,中国学童终于到达了留学地春田。幼童到达美国后,一切由容闳来安排。容闳接受了耶鲁大学教授Hadley和康省教育司Northrop的意见,把这些孩子分别安置在当地美国家庭,每家二三人,目的是让这些学童先适应英语和美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和美国人先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感情,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至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然后再进行学习。我们从祁兆熙所写的《游美洲日记》中可以看出第三批中国幼童到美国后学习的情形。如:
朱锡绶、曹茂祥住信司白尔野书馆,从阿福学习;
祁祖彝、朱宝奎住叟亥得聂夫阿尔司书馆,从慕阿学习;
梁如浩、唐绍仪住四北龄非尔书馆,从格尔登学习;
薛有福、徐之煊住四北岭非尔书馆,从弥那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对初到美国的中国幼童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中国幼童很快地融入美国社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国幼童和他们的美国老师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幼童们迅速学会了英语,同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第一批到美国留学的温秉忠在1923年一次讲演中回忆道:
第二天,容闳先生分配他们给来自各地的美国老师。老师带他们回去。在以后留美的岁月中,这些美国老师负起教养监护的责任。每个美国老师家庭负责两个或四个幼童。
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不及十五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
也就是短短几年,中国幼童彻底美国化了,1876年李圭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见到120名中国幼童:
诸童多在会院游览,于千万人中言动自如,无畏怯态。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见圭等甚亲近。吐属有外洋风派。幼小者与女师偕行,师指物与观,颇能对答。亲爱之情,几同母子。
中国幼童在美国的学习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他们在“绘画、地图、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规格”。“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当时的随行翻译就说:这些幼童在哈佛读书二年,远胜在香港读书五年。
清政府在派遣这些幼童出国时就有顾虑,害怕这些孩子到美国后西化,所以尽管平时学童分住在美国老师家中,但同时规定3个月必须到清政府主管的“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学习华文一次,每次12人,一次14日。这一批完毕,下一批继来,以次轮流,周而复始。学习的内容无外《孝经》和宣讲圣谕。清政府为了不使这些孩子西化,真可谓费尽了心思,请看当时接待幼童的“哈富公馆”(“出洋局”美国办事处)的内部情形便可一目了然:
洋房上下廿余间,租金岁一千七百两。楼下客位一间、书室一间。书满六架,凡学堂书尽备……并有《汉书》几种及唐诗、官板《三国志》、《胡文忠公集》。对面两间,诸生读书之处。顶上一层,孔子神位。幕友与局主,房于第二层。
这哪里是“出洋局”办事处,俨然是中国旧式私塾。跨出国门的中国幼童,好不容易呼吸到美国科学、民主、自由的清新空气,3个月中又要回到这所旧式私塾中闻一闻腐烂的污浊之气,这种反差是何等的巨大。或许清政府此种举动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身处异域继续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明显抗拒现代化的观念和思想无论如何和留学的宗旨格格不入,在那样的时代下,120名中国学童要背负着双重压力在美国完成4亿人的重托,是何等的艰难。
悲惨的结局
派遣幼童出洋留学,在容闳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老爷先生们来说无疑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泱泱大国的臣民屈身向“撮尔小国”学习,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除了群起攻之外,就是利用种种借口对幼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干预。
“出洋局”创办之初,曾国藩奏请容闳和陈兰彬同为委员,负责幼童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容闳长于西学,陈兰彬长于中学,曾国藩的本意是想中学西学相得益彰。但到了美国以后,陈兰彬以各种理由对幼童进行限制,不容许幼童参加美国人的祈祷,不容许星期日到教堂观礼,不容许平日幼童游戏、运动,不容许幼童剪辫、改穿西服等。容闳和陈兰彬等人在这些问题上意见相左,矛盾很深。尽管他们都是朝廷委派的官员,但在朝中陈兰彬等人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容闳,他们一有机会便恶毒攻击容闳,说他“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攻击他“意见偏执,不欲生徒多习中学”。当时清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仍拨款近150万两白银供奉120名幼童学习,如果仅仅让他们飘洋过海到美国东部去“温习中学”,何必出洋﹖容闳据理力争,反驳陈兰彬等人的不实之辞。后来另一位委员吴嘉善在送往北京的秘密报告中,极言幼童在美国的种种危险:
学生在美国,专好学美国人为运动游戏之事,读书时少而游戏时多。或且效尤美人,入各种秘密社会。此种社会有为宗教者,有为政治者,要皆有不正当之行为。坐是之故,学生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言,若东风之故耳;又因习耶教科学,或入星期学校,故学生已多半入耶稣教。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至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而且有害于社会。
如此严厉的批评,绝非是危言耸听,实代表着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1881年3月5日,陈兰彬以“出使美国秘国大臣”的名义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中止幼童学业,全体回国。一惯支持幼童留学的李鸿章、奕欣等人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也无可奈何,只好同意。
当全体幼童听说朝廷让他们即日中止学业回国的消息时,一个个既悲愤又伤心,要知道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再过一二年就可大学毕业。在这四批120名学童当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大学毕业,还有60多人正在读大学,其余的都还是中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3人到美国后病亡,数人先行回国,只有少数人抗拒不归,其余的在1881年9月6日离美回华。
有了朝廷的歧视,当这些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官府像对待囚犯一样把他们看管起来,住在“霉气扑鼻”、“潮气寒冷”的“求知书院”里,他们的学业、生活、事业无人过问,这种侮辱刺激着每一个人的心。受过先进思想熏陶的这一批青年人,已不可能成为大清的顺民,大清王朝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使他们成为强烈要求“彻底清除”旧政府和进行改革的愤怒的一代。
“幼童出洋”的理想和试验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但愤怒的情绪却埋藏在幼童们的心间,他们成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尽管“幼童出洋”夭折了,但后来还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詹天佑——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
吴仰曾——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
蔡绍基——北洋大学校长;
张广仁——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
梁敦彦——晚清外交家、民初交通总长;
唐绍仪——民初国务总理央视主持人嫁给美国人姓曹的是谁这位央视主持人是曹晴。
曹晴:曾用名陈晴,1978年4月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电视系形象设计专业。1996年任中国教育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记者,1997年任北京电视台《时尚装苑》栏目外景主持、记者。2006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新闻快报主持。
2017年8月,原央视女主持曹晴在美国状告美籍华裔丈夫一案引发关注。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