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时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吗


美国留学时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吗会有一定的改变。
改变的原因是包含了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改变可以是成就,也可以是摧毁。最主要是在于个人,留学的话,如果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自己自主的去获取一些东西,那绝对是能够比在国内成长的多,因为毕竟在外是不得不独立的。但意志不坚定的人也容易误入歧途。
美国留学时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吗

对于“留学生回来后更爱国”,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留学生到了外国之后,还能保持理智的态度面去分析问题,他们能够发现外国所谓的民主的弊端,明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自己的爱国立场。并且能够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自己的祖国。

美国留学时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吗

如老一辈的科学家,两弹一星的功勋元老邓稼先等人,他能放弃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贫穷的祖国,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放飞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还有一些虽然身在外国,但是依然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如杨振宁,当他老了依然有落叶归根,加入中国国籍,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散发出最后的一丝余热的想法。他们的奉献精神完美了诠释了“留学之后更爱国”这句话。

美国留学时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吗

可是也有一些留学生在留学之后,不仅没有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一丁点贡献,反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叛徒,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汉奸,如汪精卫。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到了外国之后就开始迷失自我,认为外国的月亮分外的圆。出国前的一腔爱国之血,也随着留学之旅消失殆尽。回国之后也这看不惯,那看不惯,处处炫耀国外的好。和你谈话的时候也趾高气昂的,仿佛去了国外一趟就镀了一层金一样。

我们寝室就有一个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的人,本来一个好好的青年,回国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别人的所有想法,在他看来都特别的无知和局限。他还到处宣扬美国的民主和思想的先进,说话的时候时不时的从嘴里蹦出几个蹩脚的英文,让人感觉特别的反感。后来他为了追逐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定居美国。

所以,"留学之后会不会更爱国"这个问题还是因人而异的,不可一概而论。

我是一个内向的男生,独自一人去美国留学,回国会变得怎么样?会变好吗我是一个在正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依我看来,只要你的为人不错,在这里是完全可以适应的。来美国后我发现,其实美国人是非常友好的,你有困难他们会主动帮助你。大部分美国人较为开朗,当然也有不少的美国人其实很内向。我不觉得内向是个缺点,在这里惹人烦的人一般都是外向的人。但是还是尝试着和别人交流吧,毕竟可以提高英语。在美国的改变不一定是性格上的改变,没必要跟着别人的性格走,只要人品好,什么样的性格都可以成功。在美国的改变应该是思想上的改变,你来这后就会发现其实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很多的认识都是错的。在美国要学到是礼貌,沟通能力,诚实和友好。你不必担心自己的性格问题,因为那根本不是个问题!!!外向的人才应该担心自己的性格问题。

美国留学生回国后好不好找工作美国留学生回国后好不好找工作,这个还是看你个人,留学回来的人多了,竞争也大了,招人的企业的选择多了呀,如果只是去混了学历回来,你能确保工作还好找吗?薪资待遇对得起你付出国的钱吗?
1)首先把“海归”归类成一种人是不对的,海归里也有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或者说,海归的共性在多年前被放的太大,当初只要能出国的就是人中龙凤,甚至都是各领域的专家,现在时候不同,出国越来越容易,在说共性的前提下,更要强调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了。
2)不管是海归还是土著,不管是985、211还是一本、二本,一般这些纸面上的东西能把一个人送的最远的距离就是通过网申或者笔试,到面试的时候一个正常的面试官着重看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留学经历给人最大的收获大多数是软性的实力增长。这条可以理解为名校海归在求职初期阶段是有优势的,也可以理解为到了求职后期看的还是个人能力的差异。
3)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面向的是应届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学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所以对于海归来说,首先回国找工作能不能被当做应届生对待是一个很多人忧虑的问题,其次就是很多海归都会错过校招期(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开启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国内工作因为不能参加笔试面试等,可行性几乎为0),且这些人也很少会有机会或经历去各个学校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所以在时间点和资源的角度来说,海归都是弱势群体。
4)人在大学的时候能做好选择想好出路是件很难的事情,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毕业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学、公务员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学或读研只是一个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这些都是过程和手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很多海归在大学的时候要保证高GPA,要考托福、GRE,还要做科研项目,要准备申请等等,大多精力已经被耗光,根本无暇去做职业上的准备,比如实习等等。而实习经历反而是找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对比于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时候专注于积累实习经历的,海归就又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劣势。不过话再说回来,现在北京上海的学生比别的地方的学生找实习都容易了上百倍,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区的二流学校的学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区一流学校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情况。这种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5)由于海归们能力的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一种类仇视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学校大多时候国内企业的HR并没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实习、项目、课程设置等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对于不了解的领域HR很难做比较或判断。比如我当初回国找工作觉得简历上最出彩的是几份管理咨询相关的实习,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试的时候,对于不了解这块领域的人来说,管理咨询的实习经历反而可能是减分项。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询等比较高端的公司,海归其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他们的付出和经历也可以被比较公平的衡量和比较。
6)国外的项目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国内的学习要累,要看更多东西,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广度等要求更高。但大多数时候应届生招聘招到公司里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么多知识的,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完全无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所以企业会挑更好用的人,他们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时间可能维持的更长,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况现在很多清北复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换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本身也是没有什么优势)。
7)现在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其实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找到工作从来不是难事,有很多工资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机会,只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而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海归群体的这种觉醒意识更浓烈,所以绝大多数海归回国都在北上广,都去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职位,或者都会更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国内的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人也一样,和国内的这些人比起来,仅一个海外学校的文凭也是完全没有优势的。
8)最近看到一句话是“眼界开阔了,但能力没有跟上”,我觉得这也是对海归的一个比较适合的评价,海归普遍比较着急,也比较自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海归是有自负的本钱,比如更懂得国际化标准化的东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识和概念等,以至于很多国内的企业看到这样的海归会觉得不接地气或太傲气,总而言之还是“不好用”。
很多人觉得海归要求的薪金太高,但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海归都已经把标准降低到了6000左右,这实在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哪怕要求在一万左右,和一般五十万以上的留学成本来看也不算什么。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理解海归们对薪资的要求,那不是他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那是因为家庭初期成本的投入反过来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不过其实海归的软性能力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海归回国的第一份工作不应该着重看起点的高低,而应该看发展曲线斜率的大小。
另外,很多人觉得海归已经没有优势就不出国了,这就像很多人觉得会英语不是优势就不学英语了一样短视。当大多数人身上都具备某种技能或经历的时候,这项技能或经历本身就不再是优势,但当你连这种基本的技能或经历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反而有了劣势。所以该出国还是要出国去看看,短期内海归会在国内社会比较挣扎,但长期来看,未来还是属于有更宽广视野的人的。

在美国留学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思维和观念转变很多留学生有着自己的异国求学之梦,在理想的世界学府中体味着一度向往的生活。那么留学生海外生活过程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思维与观念转变呢?从李银河在布朗讲座回来的路上,我不禁开始思考起来在美国与人相处交流的每一天究竟带给了我怎样潜移默化的思维和观念上的转变,或者说,来了美国这么些时日,我究竟学到了哪些与我以往生活的环境里人们普遍拥有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
我很努力地开始回忆,突然发现往日的点点滴滴的触动最后都回归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美式自由,而美式自由的精髓,恰恰在于我们在国内经常忽略的选择的自由 (freedom to choose)。
你可以辩驳,国内的物质生活如此多元化,洋快餐店里都有国外没有的各种新品种,购物中心里品牌多的数不过来,各家电商的促销活动精彩纷呈;但当我们讨论 freedom to choose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讨论Milton Friedman的Free to Choose中关于自由市场的讨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选择的自由。这种和思想有关系的自由选择,对我们所在的社会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电影和美剧里,我们经常能听到主人公谈到和choice选择有关的言论: I have no choice. (我别无选择。)It’s my choice. (这是我的选择。) You didn’t give me a choice. (你让我别无选择。) 选择在美国社会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对个人意志的自由的尊重。一个人的选择让这个个体独特于他人。说到底,每个人的道路不都是我们自己曾经做出的一个个decision的堆积?如果一个人连给自己生活做出选择的权利都不被尊重,那么个人的价值也就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那么选择的自由体现在哪里呢?
今年Facebook给用户提供了56种新的非传统性别来体现用户对性别的多样的认同感。
美国的社交网络上掀起了stop fat-shaming (停止对体型过胖人群的羞辱),stop skinny-shaming (停止对体型过瘦人群的羞辱)和对商家广告里P图泛滥的抗议的活动,来呼吁人们对不同体型相貌的包容。
美国人里,除了吃肉的,还有很多素食主义者,甚至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吃不吃肉对于他们,只是一种选择。在我周围,离婚、单身、离婚重组的人十分常见,不生孩子的家庭也是十分普遍,教授里也有未结婚的男女朋友生了孩子一起生活了快20年。对他们而言,结婚、离婚、生孩子、不生孩子,只是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没有什么与道德有关的严重包袱。
选择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对与自己选择不同的人的评头论足。我们都有一种夸大自身价值的倾向,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并且这种倾向导致我们对不同于我们的他人十分苛刻和挑剔,也让我们对不同于我们的人产生排斥和惧怕。当“我们”成为了社会中的一大部分人,我们就会将我们的一切做为一种标准,甚至自命为道德标尺,来衡量不同于我们的人的价值,否认他们的选择。
在国内,我们对女生读博士非议颇多,那是因为我们惧怕这一小部分选择不同道路的女性,畏惧这小群在智力毅力等方面会超过男权社会的主体的人;我们对同性恋非议颇多,那是因为我们害怕这一小部分挑战传统生物和家庭观念的人,会对我们所在社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影响;我们对某些在国外受欢迎有着独特长相的模特充满谩骂,那是因为她们挑战了我们作为主体的审美观念;我们对不生孩子的女性充满了刻薄的评价,那是因为她们挑战了这个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生育价值。
然而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都仅仅是别人的选择,别人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尊重选择的自由,最终会让我们对人的多元性产生更多包容。美国社会虽然在尊重选择的道路上前进着,但是依然有要改善的很多地方。比如美国校园文化里深深存在的对某些学科的偏见,学数学和电脑的就是书呆子,学某些社科类的都是学不了科学的以及对个人生活的judge,不喜欢派对文化的就是反社交孤僻的,对派对文化过于狂热的就是个人生活不检点的等等。当这些在我们眼中变成仅仅是别人对于自己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选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矛盾会化解,我们的心也开阔了很多。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批判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虚伪和对人个性的摧残,然而在当下社会,主流人群的价值观替代了封建礼教,继续对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选择的权利、我们独立的精神疯狂地“摧残” 着。我们希望国内社会能多一点点宽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改变我们思考和评价事情的方式,能站在别人的角度,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别人的选择不是对于他们最好的选择呢?”
有趣的是,我们是社会中经常judge别人的主体,但同时我们也是受到别人judge被伤害的对象,所以,尊重选择的自由,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当我们谈论美式自由的时候,我们谈的,应该更多是freedom to choose,选择的自由吧。

免费获取《留学申请攻略》 一键领取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