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
“不供女儿上大学”事件持续发酵,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百态图。七成网友赞成“不上大学”,也有热心人士表示愿赞助其上大学,这的确是矛盾现实的真实映照。我自己作为一名本三院校毕业的人,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2006年刚来昆明上大学时,学校附近房价才2000多元一平米,而我大学四年最起码花费8万元(本三院校学费高),如果不上大学,这些钱拿来买房,当时足够付首付了,而如今7年过去,周围的房价已经飙升至万元,当时一百平米的房子20万元,现在价值100万元了,直接换算的话,一年能挣十多万,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说,“上大学”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也经常说要是不上大学我就是“百万富豪”了。
不过,如果时间重来,我是否会选择不读大学呢?对别人表态或是接受网上调查时,我肯定说,不读了,因为不读的话已经解决住房问题了。但是,如果要听从内心的召唤,我却未必有如此豪迈了。毕竟,在一个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行的社会,如果没有大学本科的毕业证,很多情况下我们找工作的话,连“敲门砖”都没有,生活怕是更加逼仄了。于网友而言,如果不上大学的人恰好成了另一个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那不上大学肯定是值得的,但这两个从哈佛退学高材生的创业史,是无法让每个人复制的。那么在求稳的心态下,选择上大学又是一种最为稳定的选择。
事实上,呈现在网络上的意见,代表的未必是真相,但却是一种真实的呼声。在此事上,便意味着,七成人“赞成这名女孩不读大学”,一旦成为这些人自己的选择,他们未必这么做,但在围观的心态下,他们选择了“赞成”,复杂成因难以论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背后有着对教育改革的呼吁、对教育现状不满的宣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支撑,才有了七成人“赞成不读大学”的现实一幕。
毕竟,我们的高校,的确不够给力,有人曾戏言:“大学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对自己产品负责的地方。”此话虽有夸大的成分,却也有着真相的影子。这些年,“注水的高就业率”与“毕业即实业”并行、“北大学子卖肉”与“清华学子当城管”成现实风景、“学术不端”与“教育腐败”同行……这一切的一切,都传达出一个达成共识的信号:高校改革迫在眉睫。因而,当我们看到七成人“赞成不读大学”,不过是又一次对教育改革的调戏罢了,这种调戏,其实跟调戏国足一样,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