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郑州市各商业银行已停办助学贷款
日前,一则工商银行刊登的《个人助学不良贷款债务催收公告》出现在媒体上,28名长期拖欠助学贷款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与欠款金额被公之于众,引发公众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话题的讨论。
郑州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违约的大学生之中,除了少数人是遗忘或无力还款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信用意识薄弱,没有树立起码的诚信观念。 郑州晚报记者 吴淑娟/文 马健/图
2004年郑州市各商业银行已停办助学贷款
公告上,28个大学生的贷款额度从1000元至5000元不等。一位名叫樊军杰的学生名下一笔4500元的贷款,利息达到3600元。
“贷款一般是2000年左右发放的,学生毕业两至3年进入还款期。”工商银行郑州营业部信贷部副主任王冰说,所以上榜的这些贷款至少拖欠了6年,“这些时间都是要计算利息的”。
“这28笔助学贷款应该是我行催收的最后一批了。”王冰告诉记者,由于助学贷款额度小、违约率高、催收手续繁杂等原因,早在2004年,郑州市各商业银行就停办了助学贷款业务,截止到目前,贷出款项仍未全部收回。
运行新模式,违约率降至3.8%
据了解,自2004年由商业银行脱离后,国家助学贷款又有了新的运行模式,即由各高校、国家开发银行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共同管理。
“自2005年4月底发出第一笔贷款至今,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超过43亿元,约9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子从中受益。”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科工作人员戴晓明说,在新的贷款模式下,由于学校管理方的介入与制约,学生的还贷违约率得以大幅降低。“据统计,违约率已由2004年的17%降至了目前的3.8%。也就是说,在100个贷款学生中还有4人到期不还款。”戴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