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先称无线电电子学,后改称电子学,1997年定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通信、信息处理、激光、电子材料、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物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生4年需要修满140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9学分,全院必修课程2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4学分;选修课程45学分(其中专业方向核心课程18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第一学年以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英语、政治以及体育类课程)和全院必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电磁学、程序设计实习、信息科学技术概论和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为主。
第二、三学年以专业必修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实验、光学、电动力学、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电子系统设计)为主。
第四学年以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选修为主,分为四组核心课程,它们分别属于“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微波技术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物理电子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近代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子物理)、“量子电子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近代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光电子学)和“声学与传感技术”(通信原理、微波技术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声学基础)等四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