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工学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要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工学专业介绍

  学校以实施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形式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全日制学历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理、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北京化工大学工学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类)

北京化工大学工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本专业是任何行业进行设备制造不可或缺的专业;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机械设计专业的支撑。

  内涵二

  现代机械已经向高速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更需要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方向的知识。

  内涵三

  面向高分子材料加工、机电一体化及装备控制等领域,培养拥有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技术工程人员。

  内涵四

  ●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3-6年。

  ●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国内和国外所有著名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特色二

  目前正向着塑料、石油、化工等领域的的全国重点学科方向发展,并致力于和国外同行业的沟通,使该专业更具国际化视野,并在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特色三

  培养模式以聚合物加工机械为主体,以材料和控制为两翼,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面向石油、化工等领域,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

  特色四

  与国内大型石化企业或科研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中留学人员比例大,与国际和国内著名高校有着广泛交流,拥有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7人,讲师8人。

  3、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0%;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0%;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0%。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现代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电路及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设计,橡塑制品设计及成型模具,机电传动控制,可编程控制的原理及应用。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本硕/博连读的学生比例在3%左右。

  2、考研

  每年考研成功率在35%左右(含免试推荐生)。主要院校为: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

  3、出国

  出国深造比例:5%左右。

  主要方向: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4、就业

  国有企业和公司:约50% ;

  民营高科企业:约5%;

  外资企业:约3%;

  机关事业单位:约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学校的支撑专业之一,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等国家支柱行业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

  内涵二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与科学基本知识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能源、制药、环保、建材等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工程技术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或进入相关学科继续深造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专门人才。

  内涵三

  本专业面向工程应用,以“装备”为主体,以“过程”及“控制”为两翼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提供优越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条件。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专业所对应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名称是化工过程机械。北京化工大学是最早具备该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之一,2007年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成为全国重点学科。2010年取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获得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学校“211工程”及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专业, 2008年被评为全国A++专业,2011年又再次被评为全国A++专业。

  特色二

  本专业是以机械为主,工艺与控制为辅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注重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教育,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就业率高。

  特色三

  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审查,为将来的国际互认奠定基础。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实施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培养模式。

  特色四

  经教育部批准,本专业在全国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并已经有两届毕业生毕业。该计划每年从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安全工程专业中挑选30余名学生组成实验班,采取“3+1”培养模式,3年校内教学,1年企业实践。毕业后有大约96%的学生可以直接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本专业与国际国内大型石化企业或科研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际和国内著名高校或咨询服务机构交流广泛。

  特色五

  ●2004年在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率先取得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获得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专业是2001-2005及2006-2010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

  ●2010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荣誉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3、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或研究员)10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0人,讲师(或工程师)6人。

  4、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1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81%。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4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5%。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现代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化工原理。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本硕/博连读的学生比例在3%左右。

  2、考研

  每年考研成功率近40-50%左右(含免试推荐生,卓越工程师计划保研学生)。

  主要院校为: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85”和“211”重点大学。

  3、出国

  出国深造比例:3%左右。

  主要方向: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立大学。

  4、就业

  国有企业和公司:约40% ;

  民营高科企业:约2%;

  外资企业:约5%;

  机关事业单位:约4%;

  其它(考研、出国等):约40-50%。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我校归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211”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检测及控制科学与技术方面名列前茅。

  内涵二

  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参数的测量、先进的测量和控制方法、智能检测技术、信息量检测、油气管道的检测以及生产过程安全监测等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本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高,涉及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宽广:物理学、电路与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光学、机械、精密仪器、测量技术和控制技术。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设置了基础课,按本专业的要求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时,按三个专业方向(过程检测及测控系统、信息检测及仪器和过程监控及系统)设置了模块课程,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嵌入式系统、检测与传感技术以及光学检测与光学工程、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理论、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凸显行业学校是以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测量与控制为学科发展特色。

  内涵三

  在电子信息类大平台上确定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以“工程复合型及研究型”人才为主,并注重提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比例。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光—机—电、计算机及测控技术”相结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自动化装置、仪表设计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内涵四

  ??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办学时间较早,前身是学校“自动化仪表及装置”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本专业办学实力雄厚,在全国高校以及在石油、化工过程检测与控制研究领域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特色二

  针对社会需求,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材的需求,专业培养计划在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检测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光学及误差理论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上,已实现了 “光—机—电、计算机技术及测控技术”相结合。在专业特色模块设置方面,立足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在过程参数的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智能仪表虚拟仪器、自动化装置及仪表等方面特色鲜明,具有较强专业优势。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积极探求与发达国家进行“3+2”联合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已有部分同学参与海外(德国、法国、英国、日本)联合培养计划。

  特色四

  本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宽广, 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高,就业率一直在信息学院处于领先。

  特色五

  本专业有承担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三、 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3、 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0人,具有教授5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7人,讲师(或工程师)8人。

  4、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5%;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0 %;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5%。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 、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体育、工程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及技术、自动控制原理(I)、传感器原理、检测技术及仪器、数字信号处理、误差理论、工程光学。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传感和检测控制技术:精密机械与仪器、虚拟仪器技术、测控仪器设计、光电检测技术、生物化学传感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及应用。

  自动化装置与仪表:嵌入式系统应用、微机接口技术、EDA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实验、控制仪表与装置、现场总线技术。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专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10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为35%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7%,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3、出国

  近几年出国率约为5%,本专业每年有部分学生攻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锡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100%,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塘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四省市: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37%,三资企业为2%,机关事业单位为3%,其他企业为46%。其中去往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比例为12%。具体企业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研究院、中国化工设计院、燕山石化公司、ABB公司、联想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利时公司、E+H公司、施耐德公司、中国航天研究院、中国机电研究院、富士康、吉林石化、南京扬子乙烯、浙江中控、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本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2008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内涵二

  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先进碳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本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幅度大:贯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的基础课,设置共性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按两个专业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学习模块课程,囊括了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结构-性能关系、复合材料等课程;同时,还增加了高分子选修课程。注重开拓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内涵三

  培养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知识,通晓材料设计、合成、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能在金属材料与表面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碳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应用研究与经营管理的全面发展型高级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国家以及北京市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先进碳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特色二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对材料专业人材的需求,专业培养计划在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已实现了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融合,使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材料科学知识基础;并且在专业特色模块中突出立足大化工、在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和先进碳材料制备方面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门技能,逐步形成了基础坚实、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施行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实验班、联合培养方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特色四

  确立多种国际合作式人才培养方式,学院每年选派20余名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加拿大阿尔贝特大学、McMaster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麻省州立大学(罗威尔)、阿克隆大学、怀俄明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乌克兰化工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2人。

  3、 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48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4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或工程师)19人,助教3人。

  4、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28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58.33%。

  具有硕士学位20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41.66%。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33.33%。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化工原理。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热工基础及设备、腐蚀与防护学、金属学、专业基础实验。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金属材料方向:表面工程学,腐蚀与防护学,金属学,电化学原理。

  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热工基础及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新型陶瓷材料,粉体工程。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约有3名学生可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1%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3%,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考取中科院的学生占6.2 %。

  3、出国

  2012年出国 16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3.56%。其中8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50%。

  2011年出国14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0.7%。其中6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42.8%。

  2010年出国8人,占总毕业生人数6.83%。其中3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37.5%。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100%,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多在京、津、沪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北京。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50.15%,三资企业为22.12%,机关事业单位为7.3%。其中去往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比例为25.3%。具体企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海关、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广西石油分公司、辽宁省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办公室、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责任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宝洁、普华永道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以 “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本学科也是最早的两个全国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之一。

  内涵二

  本专业是北京化工大学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以强势的高分子学科和师资队伍带动高水平的教学平台;拥有独自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实习基地。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外享有盛誉。

  内涵三

  本专业面向传统和新兴的诸如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石油化工、生物医学、新能源、海洋、国防等各类行业,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级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全国高校中创建最早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和最早的两个全国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之一,是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和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专业涵盖了高分子学科所有领域,知识面宽,学科基础雄厚,在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及高分子物理性能、聚合物加工、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碳材料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越的探索工作,如表面可控接枝聚合、阳离子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高分子杂化材料、高性能弹性体、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多相聚合物相界面研究等方面在国内都具有影响力。

  特色二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的需要,以较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兼顾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发展成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领先者。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施行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实验班、联合培养方式等等。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拥有独自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实习基地,有效开发学生潜能。

  特色四

  本专业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麻萨诸塞大学(罗威尔)、阿克隆大学、怀俄明大学、加拿大McMaster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拉夫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莫斯科生态环境大学、乌克兰化工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

  三、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教师中双聘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5人。

  2、名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2人。

  3、 荣誉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102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40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38人,讲师(或工程师)17人。

  5、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88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27%。

  具有硕士学位9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82%。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0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29.41%。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化工原理。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聚合物制备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表征、材料导论。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塑料工程:塑料助剂及配方,塑料模具及设计。

  弹性体材料工程:橡胶制品及模具设计,橡胶加工工艺及配方。

  高分子化工: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生产工艺设计。

  复合材料:制品模具及设计,复合材料及工艺。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约有9名学生可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6%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6%,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考取中科院的学生占3%。

  3、出国

  2012年出国人69,占总毕业生数的18.2%。其中32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46.4%。

  2011年出国60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5.6%。其中30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50%。

  2010年出国3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9.17%。其中20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62.5%。

  以2012届毕业生出国情况为例:其中留学美国32人,法2人,英国16人,荷兰1人,中国香港3人,德国5人,加拿大5人,新加坡4人,澳大利亚2人;就读大学主要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Akron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 %,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多在京、津、沪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北京。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56.15%,三资企业为26.31%,机关事业单位为13.01%,预征入伍为0.6%。其中就业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比例为36.56%。具体企业有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公司、京东方集团、燕山石化、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国电英力特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以及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强生等。

  功能材料(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生物材料学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前沿性交叉学科,是未来优先发展的重点。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立了教育部第一个生物功能材料专业。

  内涵二

  合理规划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了生物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和组织工程学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注重讲授生物材料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前沿热点问题,既让学生对该领域有较广泛深入的了解,又能对其日后的工作有所启发。本专业学生要经历四层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和生产实习;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程;毕业设计/论文。除此之外,本专业还设置了人文、社科及管理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内涵三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生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能力,身心健康、素质优良、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科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依托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医疗器件、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学和药物释放理论及应用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本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第一个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已经建设成北京市特色专业。

  特色二

  本专业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为依托,是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领域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

  特色三

  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施行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实验班、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特色四

  本专业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麻省州立大学(罗威尔)、阿克隆大学、加拿大McMaster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莫斯科生态环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

  三、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奖的专家1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1人。

  3、教师职称

  目前我院从事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共14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7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或工程师)1人。

  4、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1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3%。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8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7%。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生物材料综合实验、生物医学工程等。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学业优秀的本科生可免试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0%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0%,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

  3、出国

  2012年出国16人,占总毕业生数的29.6%。

  2011年出国7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1.7%。

  2010年出国3人,占总毕业生人数5.3%。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100%,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沪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的五省市: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北京。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35%,三资企业为23%,机关事业单位为5.3%。其中去往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比例为20.7%。具体企业有北京玻璃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材科技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北京中冶迈克液压有限公司、北京恒筑城建设工程质量测试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粮天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广西石油分公司、天津航道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时代重点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涵二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校“萌芽杯”科技创新及学术论文大赛、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专业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专业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和莱斯特大学签订了“3+2”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学生在英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拉夫堡大学和莱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

  内涵三

  本专业培养具有物理电子与固体电子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能力,并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通讯与信息光学、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从事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按四年制设置课程,修业年限3~6年;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专业实验条件好,教学组织和管理水平高,在全国开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180多所学校中处于中上水平。

  特色二

  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对学生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教师加强指导;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特色三

  本专业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和莱斯特大学签订了“3+2”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学生在英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拉夫堡大学和莱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位。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4人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十佳教师1人

  3、荣誉团队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基础物理(含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35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5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或工程师)18人。

  5、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2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65.7%。

  具有硕士学位4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11.4%。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信号与系统,物理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固体物理,激光原理,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光电子技术,光学信息处理。

  电子材料与器件:固体电子论,电介质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

  五、学生前景

  1、考研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35%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5.4%,院校包括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

  2、出国

  英国:拉夫堡大学,杜伦大学;

  苏格兰:邓迪大学;

  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

  出国学生比例约4%。

  3、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公司、企业、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从事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有:新浪网络,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智能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安凯(广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等。

  通信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通信工程专业是校(院)级重点发展学科,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内涵二

  本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共享学科基础课,不仅学习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系统知识,还注重信息理论体系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符合教育部专业指导规范要求,尤其在现代通信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形成特色。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分为三个方向: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

  内涵三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通信、网络及其它电子信息应用领域从事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成立于2002年,依托学校强势学科背景平台,参照国内一流大学设计培养方案,起步虽晚,但标准高,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新。

  特色二

  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以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专业规范为指导,既注重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讲授,又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有多届学生在全国及北京市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奖。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逐步实施导师制、本硕连读、实验班、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

  三、 师资力量

  1、 专家、学者、名师

  国家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1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2、 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1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4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7人,讲师(含工程师)7人。

  3、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1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4%;

  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1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7%。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随机信号。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现代电信交换、移动通信、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通信实验系统设计和开发、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数字图像处理、编码与信息安全、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EDA原理及应用、能源监测与物联网技术等。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连读的通道,本专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15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32%左右,2012年考研率37.79%。全部考取“985”和“211”院校,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3、出国

  本专业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出国率约为6.48%。学校有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100%,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四省市: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32%,三资企业为11%,机关事业单位为15%,其他企业为42%。具体企业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

  自动化(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8年建校伊始,本专业所依托的自动化学科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

  内涵二

  自动化专业为我校主体专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特点。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步深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个研究方向:智能理论与工程应用、过程监控与控制器优化、系统仿真与系统安全、全流程优化技术与过程综合及过程强化、复杂工业过程先进控制与过程监测等。在坚持理论基础、突出行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的宗旨下,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学科交叉。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并具备实践能力,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内涵三

  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试点专业之一,创办了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和多家自动化领域知名大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连续和离散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工程等和自动化相关的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注重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学流动站;

  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具有工程硕士点;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传统的特色领域轻工、化工、石化等流程工业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取得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在业界有着很好的口碑和认知度,已具备很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特色。

  特色二

  本学科在流程工业领域几十年持续、系统的开展科研工作,已取得突出成果,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部分领域的研究已居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前列,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特色三

  创建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工程实践。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多家企业,包括西门子、上海黑马、库柏、浙江中控、和利时等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实践机会。校内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本硕博连读、校企联合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特色四

  确立多种国际合作式人才培养方式,学院每年选派多名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加拿大阿尔贝特大学、McMaster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日本早稻田IPS学院等。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2人

  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1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3人

  3、荣誉团队

  校级本科生优秀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9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0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7人,讲师(含工程师)2人。

  5、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2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3%。

  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2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5%。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工程制图、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电子技术实验(I),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实验(II),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化工原理,自动化导论,自动控制原理(I),自动控制原理(II),自动化装置,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过程控制工程。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工厂电气控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建模与仿真,现场总线技术,PLC原理及应用,化工安全评价,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辨识,人工智能及应用,最优控制,先进控制技术,过程控制设计与优化等。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20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经选拔进入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在保证学业合格的前提下,100%免试保送专业硕士研究生。

  2、考研

  近三年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约为48%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7%左右,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3、出国

  近几年出国(境)率约为8%。自动化专业每年有部分同学攻读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7.42%,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四省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30%,三资企业为3%,机关事业单位为4%,其他企业为53%。其中去往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比例为10%。具体企业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化工设计院、寰球化工设计公司、燕山石化公司、ABB公司、联想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利时公司、浙江中控、E+H公司、施耐德公司、远东仪表公司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计算机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已在面向石化行业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工业数据挖掘、软件测试和软件可靠性、信息安全与信息服务、可视计算与网格计算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内涵二

  本专业以“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素质、面向创新”为指导思想,以信息科学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在一、二年级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共性基础课,三、四年级按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内涵三

  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电子、通信、网络、信息管理、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学校从70年代开始进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国内高校成立计算机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是国内第一个开通国际互联网的学校。多年来,从计算机化工应用特色发展到在计算机仿真、智能系统工程、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服务、可视计算与多媒体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知名度的专业。

  特色二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原则,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本硕连读、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

  特色四

  通过多种国际合作式人才培养方式,学院每年选派多名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包括: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国王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忠南国立大学以及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多所大学。

  三、师资力量

  1、 荣誉教师

  拥有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化工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5人,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3人。

  2、 荣誉团队

  北京市本科生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课群组教学团队。

  3、 教师职称

  本专业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9人,讲师(含工程师)8人。

  4、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9%。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英语,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实践。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字逻辑,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与三维游戏开发,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规划与设计,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智能系统工程,人工智能导论,软件测试技术。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15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约30%,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0%以上,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

  3、出国

  近几年出国率约为15%。计算机专业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攻读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7.12%,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多在京津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就业方向:国有企业比例为19%,机关事业单位为9%,预征入伍为1%,三资企业14%,其它企业为57%。具体企业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门子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依托本校 “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享誉国内外。

  内涵二:

  以“大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和新材料合成等)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研与工程创新以及管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采用信息化带动教学内容现代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内涵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理论基础、通晓化工生产原理、掌握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并具备安全工程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国际化、高素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型的优秀人才。

  内涵四:

  ●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授予权,所依托学科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无论是专业建设特色、工程教育成效,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本专业:

  ● 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 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 2007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该专业第3个通过认证专业,2010年10月获批准专业认证延长期3年。

  ●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 2008年与我校理学院共同建立了国家级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

  ● 2009年依托本专业建设的“高等化工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被评定为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特色二:

  本专业在强势发展的国家“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支撑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方向快速发展。

  特色三: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以国际化视野多模式培养学生;

  ●设置有本科-硕士连读、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和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 构建学术型、复合创新型、工程应用及工程创新型多模式培养体系;

  ●创办有“化工工程实验班”,配有独立的培养方案;

  ●与国外大学建立有“2+2”(本科-本科双学士学位)、“2+3”(本科-硕士学位)、“3+1”(本科-硕士学位)和“4+1”(本科-硕士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特色四:

  不断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渠道。近三年来本专业每年出国深造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左右,同时接受国外留学生5-10名。

  本专业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实行开放办学,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了解国际科研前沿动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先后与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Loughborough University、France tours engineer school、Brad Ford University、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等大学展开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教育。

  此外,本专业每年还开展Summer School学习计划,利用暑期组织学生短期访问国外知名高校,如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等。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千人计划专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人

  2、名师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3、 荣誉团队

  ●国家级化学工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化学化工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全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反应过程强化创新研究群体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89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4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30人。

  5、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6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1%;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9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33%。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制图,基础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计算机语言。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过程测控技术。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传递过程原理,现代分离技术,分子模拟引论,工业催化基础,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精细化工导论,化工系统工程,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工业生态学,新能源工程,混合原理及设备,化工计算机数据与图形处理等。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优秀本科生具有本硕/博连读通道,本专业每年约有50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4%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5%,院校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考取中科院的学生占5.3%。

  3、出国

  本专业近三年来,出国(境)率达到12%,其中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就读大学分别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伦敦学院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4、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总就业率超过99.3%,就业地区分布以北京区域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主,部分依托西部发达地区,就业分布最多省市: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北京、山西。就业方向主要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其中去往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数较多。具体企业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分行等。

  制药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制药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

  内涵二

  要求学生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制药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内涵三

  掌握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化学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与设备设计方法;具备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或设计的能力;能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生物制药、药物制备工艺、中药现代化等学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省部级奖励5项。

  特色二

  针对医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培养计划强化了药物制备,药物检验,药物成型,药物分离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实现了制药工程与工艺有机的融合。本专业立足大化工,在先进药物制造工艺、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方面特色鲜明,具有较强专业优势。

  特色三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实施导师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实行本硕博一贯的培养体系以及以注重实践为导向的“3+1”培养方式和以创新为导向的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

  特色四

  确立多种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与丹麦工业技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荷兰Delft大学、加拿大著名公立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可为本专业的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创造机会。学院与英国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达成了“2+2”联合培养协议,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达成了“3+2”联合培养协议。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选拔,培养合格者将获得中英两国两所学校的双学士学位或中加两国两所学校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3+1”联合培养项目和与法国巴黎高科高等化学学校的“3+3”联合培养项目均获得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国家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第一年的奖学金生活费。

  三、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2人

  3、荣誉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1个:制药工程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0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8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

  5、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20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00%。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4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0%。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工程制图、计算机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等。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艺学等。

  3、 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与工艺、制药分离工程、药理学、中药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等。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15%的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5%左右:全部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 “985”和“211”院校。

  3、出国

  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佛蒙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等,出国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 %。

  4、就业

  国企(哈药集团、华药集团、华陆工程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等)就业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民营高科企业(北京康龙化成制药公司、天津药明康德制药公司、浙江新和成制药公司等)就业学生约占55%;外资企业(诺华制药、辉瑞制药、美国礼来公司、施维雅制药公司等)约占20%;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医院、药监局等)约占3%。

  能源化学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我国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批准设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本专业依托于我校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该学科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计划。

  内涵二

  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基于我国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结构特点,结合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含碳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学科方向,在煤炭能源洁净转化、石油化工产品清洁生产和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和较高的知名度。

  内涵三

  本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含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的基础理论知识、通晓相关技术的工艺过程和核心设备、熟悉新能源发展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工艺开发和装置设计及生产过程控制、掌握化工安全、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满足未来几十年国家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授予权,所依托学科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内容并达到要求的学生,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批本科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特色二

  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在含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方面实力雄厚,享有较高声誉。本专业结合了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和我校化学工程学科优势,属于能源、化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学科,学生知识面广、就业面宽。

  特色三

  本专业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塑造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结合学院的科研优势,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应用型(工程型)和复合(学科交叉)型三类。本专业通过开设实验班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具有不同目标的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发挥优势和激发创造热情的平台。

  特色四

  本专业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每年有许多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到能源化工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和信息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所在学院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关系。通过多种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如2+2, 3+1等教学模式),每年派近二十名成绩优异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为学生建立国际交流平台。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人

  2、荣誉团队

  所在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工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

  3、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9%;副高级职称教师9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2%。

  4、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31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6%

  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7%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9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46%。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普通物理、化工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通物理实验、应用电工学、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化工应用数学、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金工实习、VB语言程序设计。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能源化工原理、化学与工程热力学、能源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基础、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安全工程、化工材料学基础、化学工程实验设计、科技英语。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石油化工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可再生能源化工基础、能源化工设计、能源转化中污染物控制基础、过程测控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基础、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英语、毕业设计(论文)。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有20余名同学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0%左右,全部进入“985”和“211”院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包括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在本专业领域享有很高声望的院校和科研院所。

  3、出国

  本学院近三年学生出国情况如下:

  2012年出国(境)44人,占总毕业生数的11.5%。其中23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52.3%。

  2011年出国(境)33人,占总毕业生人数8.6%。其中24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72.7%。

  2010年出国(境)16人,占总毕业生人数4.6%。其中12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75.0%。

  留学学生就读大学主要有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爱荷华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德国锡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邓迪大学、英国拉夫堡、英国思克莱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尔兰都柏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等。

  4、就业

  本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2%;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4%,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为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和北京。具体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化工设计院等。

  环境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本专业依托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内涵二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化工”特色明显,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化工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再生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内涵三

  以化学、生物、工程学、现代分析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污染治理与各种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科学技术为核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种环境污染治理、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从事大气、水、土壤、人居环境等的监测与评价,从事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从事各级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管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高级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化工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再生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等学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特色二

  本专业在致力于传授学生依靠现有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新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手段,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在化工清洁生产、生物质废物能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特色三

  ●构建学术型、复合创新型、工程应用及工程创新型多种模式培养体系。

  ●创办有“环境工程实验班”,配有独立的培养方案。

  ●设置有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和硕/博连读培养机制。

  特色四

  本专业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森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这些学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人

  2、荣誉教师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1人

  3、荣誉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学团队1个。

  4、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23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7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0人,讲师(或工程师)6人。

  5、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20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87%;

  ●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2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4%。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管理、环境化学。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工程、环境工程设计、清洁生产。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优秀的本科生具有本硕/博连读机会,本专业每年约有20~25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在40%左右,全部进入“985”和“211”院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在本专业领域享有很高声望的院校和科研院所。

  3、出国

  本专业每年有4~5名学生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院校留学深造,占本专业学生总数的5%左右。

  4、就业

  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多在京津唐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分布最多省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就业单位以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燕山石化公司、中石化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中海油青岛分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宝洁公司等。也有不少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如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发改委等。

  安全工程(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属当下与未来百年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新兴交叉学科。

  内涵二

  本专业知识面宽,课程设置突显人才培养特色。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与机电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一致,三年级除必修课外,沿两个专业方向(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设置选修模块课程,囊括了安全领域的主要软技术(管理和评价)和硬技术(设计和监测)课程。本专业在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监控与测试技术方面具有明显实力。

  内涵三

  本专业以强烈的人文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和训练解决实际工程系统安全问题的能力为主旨,致力于解决石油化工领域的人、机、环境、过程、物料及管理等安全问题,培养拥有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将执业于安全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评价、策划、咨询、管理或标准认证等安全相关领域。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全国“211”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学科特色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拥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安全评估、安全设计和设备故障诊断等方面实力领先。

  特色二

  本专业已实现了与机电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融合。在专业特色模块方面,获得科研实力和学校优势的支持,以系统安全(软件)和安全测控(硬件)双向并行为特色,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目前正向着石油化工领域的全国重点学科方向迈进,并致力于使该专业在国际相关领域获得重要位置。

  特色三

  培养模式具有化大特色,机电工科基础厚实,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教学与科研均获得院士团队及相关院系专业的有力支持,学科开放性强。

  特色四

  本专业与国际和国内大型石化企业及国家科研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国际和国内著名院校或中介服务机构交流广泛。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3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10人。

  3、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2.2%。

  具有硕士学历教师5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3.9%。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1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30.6%。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图学、电路及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原理、工程材料等。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安全法律法规及监察、机电安全技术、化工安全工程、危险化学品。

  4、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监控与测试技术、防火与防爆技术。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本硕/博连读的学生比例在3%左右。

  2、考研

  每年考研成功率为20%左右(含免试推荐生)。

  主要院校: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

  3、出国

  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为2%左右。

  主要方向: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国立大学。

  4、就业

  国有企业和公司:约60% ;

  民营高科企业:约6%;

  外资企业:约3%;

  机关事业单位:约5%;

  其它(考研、出国等):约26%。

  生物工程类(本科类)

  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生物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

  内涵二

  学院实施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大类招生规划,推进理工结合,形成生物科学、技术、工程上下游贯通。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规划思想,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进入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专业。

  内涵三

  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在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本专业知识面宽,打通了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设置共性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按两个专业方向学习模块课程,囊括了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免疫学、生物工艺学、生物信息学、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同时,还增加了相应选修课程。注重开拓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内涵四

  ●本专业具有理学学士、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生物技术专业将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生物工程专业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特色二

  生物工程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本专业培养模式为“ 3+1 ”,即本科生1-3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程的实践深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训练实验操作能力。第4年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着重培养的能力为: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工艺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班、联合培养等立交桥式多元化培养模式。

  特色四

  本专业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丹麦工业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并为本科生授课,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2009年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达成“3+1”联合培养协议,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均可参与选拔,培养合格者将获中美两国两所学校的双学士学位。2011年学院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达成“3+2”联合培养协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学生均可参与选拔,培养合格者将获得中加两国两所学校学士和硕士学位。自2012年起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3+1”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从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选拔的学生前往都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往返国际旅费和一年奖学金生活费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自2012年起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3+1”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的基础上,2013年与法国巴黎高科高等化学学校联合培养项目,同样获得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国家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第一年的生活费。

  三、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

  “973”首席科学家1人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2、名师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

  3、荣誉教师

  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人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4人

  4、荣誉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5、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35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或工程师)11人。

  6、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2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4%。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6%。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工艺学实验。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病毒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生化工艺设计、生化分离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生态与资源环境。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20-25%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几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50%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9.4%,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考取中科院的学生占6.6%。

  3、出国

  2012年约12%的毕业生出国留学,主要有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福德汉姆大学、爱尔兰都伯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4、就业

  近三年,本专业的总体就业率高于98%,国有企业(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中石化、潞安煤化工集团、中交投资有限公司等)约占15%;民营高科企业(山东泓达集团、江苏恒瑞医药、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等)约占72%;外资企业(拜耳医药、第一三共药业等)约占5%;机关事业单位约占5%。

  工业设计(本科类)

  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以用户研究为中心,从人的心理、生理、精神等角度出发,探讨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设计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使用方式及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迈进。本专业立足于北邮的信息背景,以信息产品(包括软件与硬件)创新设计为特色,强调设计方法、人机交互、信息设计等知识的学习,注重设计研究,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工业设计与交互设计理论与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意思维强的复合型设计与研究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等从事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工作,也可以在通信、网络媒体、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领域从事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视觉设计工作,同时可在我校及其他院校的设计艺术学硕士专业继续学习深造。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艺术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

  本专业系统地学习工业设计导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造型基础、设计方法与分析、人机工程、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技术、消费心理与市场分析、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产品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动媒体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与评估、计算机辅助二维、三维设计等课程。

  本专业设置金工实习、色彩课程设计、互动媒体课程设计、三维形态设计、数字化设计与成型方法、产品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调研、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在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