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志愿填报时,都有有人欢喜有人忧的状况发生。欢喜的不都是高分考生,忧愁的也不都是低分考生。恰恰有这么一种异常状况,因为志愿填报技巧问题,很多高分考生落榜,低分考生收到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育路高考网小编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是技巧也是学问。下面,给大家分享几则典型的志愿填报案例,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志愿填报抱佛脚案例
小郭高考分数超过重点本科线30多分,此前全家人都认为,先等分数出来再看情况填报,只要分高,怎么都能上到好学校,因此,不慌不忙,直到高考分数出了以后才开始准备志愿填报。结果,老师、亲戚、上大学的朋友,大家给出的意见不太一致,小郭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报了。最终草草选了几个学校,去网站查了查后就报上了,然后又胡乱填了几个专业。结果,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再去了解院校专业,发现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入校后,学习上很是吃力。
点评:如果我们在高考后,甚至是在分数出来后,才去准备志愿填报,往往就只有几天时间了。而志愿填报需要我们了解的东西又太多,最后,填写时往往带有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容易出现疏漏,最终结果也常常无法令人满意。
专业选择想当然案例
考生小奇从小就对生物学感兴趣,高考报考时只考虑生物相关的专业,一发现“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就选作了第一志愿。然而,被录取后他才发现,他考的学校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竟然设置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之下,主要课程与生物专业相距甚远。后来他才明白,这个专业主要是从事医疗电子设备研发的,比如心电图仪器、B超机、CT机等。
点评:很多考生在志愿填报选择专业时,对专业本身并没有经过翔实的了解,只是看专业的名字,透过名字看专业可能学习的内容及以后的发展,这必然会失败。比如,很多家长以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其实这个专业与计算机没什么联系,其实就是“数学”学科的一种。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讲授的是“教育”的“技术”,然而这个专业主要研究的则是多媒体技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说白了就是培养学校电教中心的工作人员。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由于学校不同,其发展方向也有差异。选择专业,仅凭专业名称,没有详细了解就“定下终身”是非常有害的。
根据地域选院校案例
辽宁一考生,高考成绩比本科一批控制线高了16分,一心想到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上学,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和上海高校,结果哪所院校也未投上档。
点评:近些年,不少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地域倾向性越来越明显,热衷于报考“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院校。甚至有很多考生只认准本地高校,非本地高校不报,其他城市的高校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而使某一地区的高校录取竞争更加激烈。
根据冷热选专业案例
大连文科考生小李,高考分数达到了南开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最终却被学校退档。原来该考生选择的专业志愿全部是该校历年来最热门的几个专业,并且没有填报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由于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远高于最低录取线,最后被学校退档。
点评:专业的冷热会随着人才需求的消长而变化,高校的冷热专业可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热门专业不可能永远热下去,冷门专业也不是命中注定坐一辈子冷板凳。因此,考生选择专业志愿必须从长远着眼,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着眼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选报合适的专业,辩证对待“热门”与“冷门”专业。
育路高考网贴心提醒:志愿填报时,选学校别光看校名。在国内众多高校中,部分院校名称如师范类大学、政法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农业类大学等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大部分院校已不能从其校名中看出其办学实力、学校特色及办学地点。考生和家长在选校时,应根据兴趣爱好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即高校的历史沿革或来龙去脉,把握高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最后再筛选出一批在自己高考分数段内“性价比高”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