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升本心理学知识点


  考点1:心理学的概念

河南专升本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门交叉学科。

河南专升本心理学知识点

  考点2:神经系统

河南专升本心理学知识点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

  考点3:大脑

  大脑位于脑的顶部,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简称皮层,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大脑皮层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额顶枕颞,动感视听。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度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一颞叶一 顶叶一 额叶。

  大脑两半球: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考点4:注意的概念、分类和品质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状态。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

  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注意的品质: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考点5:感觉

  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考点6:记忆的概念与分类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一个极短的时间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一般是0.25-1秒,记忆容量为9 -20个比特,储存时主要以图像(主)、声音进行编码。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储存时主要以声音(主)图像进行编码。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容量无限大。储存时主要以语义编码为主。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划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4)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划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5)根据记忆中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考点7: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考点8: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其主要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检验期。

  考点9: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有两种类型: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特征:且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

  考点10: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

  ②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学习,又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4.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①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②要培养学生稳定而且广阔的兴趣。

  ③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贵的工作习惯。

  ④要使学生能分析自已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考点11: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考点12: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 (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3.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用于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4.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5.提取失败说

  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提取失败是由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对信息的提取就像我们在- -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我们不知道它的书名、著者、检索编号,虽然它放在书库中,但我们也很难找到它。因此,在记忆材料时,我们尽量多地记住材料的其他线索,会帮助我们在需要时较容易地提取。

  考点1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考点1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考点15:防止遗忘的方法(三多两时两结合)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多学,过度学习)

  考点16: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 ;

  2.直觉思维训练;

  3.发散思维训练;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考点17: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考点1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酝酿效应; (4)已有的知识经验一迁移; (6) 原型启发; (7) 情绪与动机。

  考点19: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外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考点20: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考点21: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用一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考点22: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 的冲突。

  3.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子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考点23:情绪的状态

  1.心境: 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考点24:良好情绪的培养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①认知调节法②合理宣泄法③意志调节法④转移注意法⑤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

  考点25: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考点26:晶体能力与流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 -生中一直在发展, 只是到25 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考点27: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

  考点28: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人类智力包括着两种因素: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

  考点29: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考点30: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形态。

  考点31: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其中成分亚理论是核心。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