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名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的重塑。目前,大数据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大数据战略布局。在我国教育大数据也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教育文化大数据,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再一次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重要支撑作用的要求。
教育大数据承载着破解教育难题、创新教育变革的希望,那么从潜能到现实,教育大数据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6年4月17日,《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是国内首份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蓝皮书。蓝皮书汇聚国内40多位教育学者、大数据技术专家、一线教育实践者与管理者的集体智慧,深度透析国内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的现状、难点和趋势,为教育大数据勾勒了蓝图,为各方协同合作搭建了框架。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北京师范大学“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余胜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理科教育装备处处长刘强发表致辞。
王珠珠馆长在致辞中强调,大数据并不遥远,并不陌生,大数据就在大家身边,未来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苏州以及很多其他的地方已经明确提出数字教师的概念,要求老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她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时代,大数据能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王珠珠馆长提到,杜占元副部长在2016年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四代同堂”,即第一代是开发,第二代是试用,第三代是推广,第四代是普及。在教育信息化“四代同堂”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一线工作者和企业要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一边是教育大数据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一边是教育大数据的生态链脱节,成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教育大数据的天平已经失衡。如何让教育大数据的潜力变为现实?对此,余胜泉教授指出,首先数据要流转起来,数据要像生态系统的能量一样,在不同的系统、装备、设备之间无缝流转和交换。只有在教育主流业务中,在为每一位教研员、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提供服务过程时,让数据自然而然的产生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形成大数据生态,大数据变革教育的潜力才会实现。
发布会上,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现民在演讲中指出,大数据之“大”,不仅是数量之大,而且是价值之大,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大数据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据介绍,蓝皮书涵盖了对教育大数据的基础认知、4大类13种常见的教育大数据采集技术、7大类教育数据分析模型,并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案例、管理机制、产业发展等内容做了详尽的调查。蓝皮书的最后一部分梳理了十大结论,对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师生和行业从业者这四类人群提出建议,展望了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五大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