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入侵生活后,各类STEM课程似乎越来越低龄化。前段时间,《人工智能规划》下达,要求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关课程。中小学生要怎么学人工智能?推行这一项规划有什么作用?学STEM课程到底学什么?外滩教育拜访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张新宇,听听他如何看待这一话题。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工智能”这个词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随便刷刷朋友圈,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云计算”这些看起来“未来感”极强的名词早已走到我们身边,过去我们在许多科幻电影中看到的未来场景似乎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这股“未来已来”的浪潮。
但提起人工智能,很多人其实心存质疑:人工智能真的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吗?它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又会不会超越人类造成威胁?
但这些质疑并不能逆转人工智能的大势所趋。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且在《规划》中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等内容。
连小学生都要开始学人工智能了吗?
随着国务院《人工智能规划》的下达,相信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思考:国家是不是在异想天开,中小学生要怎么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会不会只是一时之热?要不要让孩子去学相关课程?
带着这些疑问,外滩君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智能机器人运动与视觉实验室,和他的创始人张新宇老师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B=外滩君 Z=张新宇
B:人工智能大热,现在市面上各类STEAM、机器人、AI方向的课程层出不穷,您怎么看待这种“乱象”?
Z:这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不管抱着什么样目的,他们都在开一些课程。只要做了,肯定就是真的。而且现在在做这些事情的人其实都是赔钱在做。对于这些敢于尝试的机构,要给予相当的肯定,并乐观的态度。
B:前段时间,国务院正式下文,从小学到大学院校通通都要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您如何看待这道指令?国家为什么要如此大力在中小学里推进人工智能?
Z: 在我们学校,大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一片空白。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因为很多学校都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填补这块空白。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这就非常像打仗,国家未来想做很多事情,很多战略上的布局,包括“一带一路”,“2025”,就发现这么多战役要打,兵在哪里,将在哪里?
国家现在在做的事情就像在播撒种子,能不能最终发芽结果,现在还无法预料,但播种这件事是不得不做的,至于怎么浇灌、怎么培养是具体到每个学校要做的事情。
我出生在新疆通古特大沙漠边的一个小地方,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90年上高一的时候,用的是AppleII,在那个年代,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有十几台电脑是很难以想象的,后面才知道是因为联合国的一个扶贫项目。
非常巧的是,我们那一届请了一个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会编程,上课非常有激情,用晚自习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上课,讲Basic语言。所有学生都要学理论知识,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我就是那几个幸运的学生之一,但在当年的那么多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人还在从事和编程有关系的工作。
这么看的话,国家当年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最终只走出来一个人,好像收效甚微,但其实哪怕只培养出来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就好像现在的人工智能,做总比不做好。
如果你在那个时候告诉我,到了三十多岁我会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打死我都不会相信。很多事情都是逐渐变化的一个过程,碰到一件事情要不停地往前看,然后愿意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B:人工智能涉及领域非常之广,硬件、软件、工程学、编程,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进入中小学真的可行吗?
Z:如果在十年、二十年前说要在中小学推广编程课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首先硬件就无法实现;第二,没有相关素材可以学习;第三,各种编程语法、内容,都是针对大学生、成年人的。现在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出现了很多教材、编程平台、学习平台都是适合青少年学习的,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学习难度的曲线也并不陡峭,说明已经可以做这件事情。
但是还是要看,比如小学阶段一到三年级可以做什么,四到六年级可以做什么,初中阶段应该做什么,肯定都不一样。更多的在中小学,我能想到的是做一些编程的训练,编程的训练其实更多地是在训练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是非常讲逻辑的,就比方说“如果”语句,如果你逻辑严密,代码打对,得出的结果就一定是对的。
B:您对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中小学有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Z:当我开始学电脑的时候就意识到编程这件事太难了,要一条语句、一条语句地记下来。很多人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让非专业的人士,甚至小朋友可以快速地去做编程。像麻省理工大学推出的Scratch编程平台甚至不需要敲代码,只要用鼠标拖一拖图标就可以实现编程。
其实编程的语句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需要小朋友学会怎么组织语言,怎么转换逻辑。而这样的编程产品、机器人产品会越来越多,我相信国务院出台这个政策,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老师投入到这种图形化的、界面友好的、儿童友好的教学素材开发里面去,像这样的程序进入中小学就是非常可行的一件事。
B:现在人们对人工智能其实有很多质疑,比如会不会抢走人类的工作,会不会在未来对人类造成威胁等等。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Z:这个问题可以拿我们实验室在做的几个课题来谈。我们实验室现在有几个国家的课题,也是工作的重点。课题包括虚拟人的一些仿真工作,还有在自动化制造里面的一些相关的智能技术。
就服装制造业而言,它在欧洲曾经一度非常辉煌,后来慢慢转到中国,甚至包括一些军用的服装都是由中国制造的,这对欧洲国家来说无法接受,所以在2008年的时候,欧洲出台一个LEAPFROG计划(衣类生产体系革新开发统筹计划)。这个计划就希望能够把服装制造业一部分归到欧洲,这样就可以恢复欧洲一部分的就业。
但他们人没有我们多,成本降不下来,要怎么恢复?就需要通过提高自动化的智能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我们想要解决的课题就是要针对服装制造业做一些自动化技术的改革。
我们国家曾经在这些工业产业,包括服装制造业所具备的优势就是人力成本低,但随之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些产业的生产环境很不好。包括很多纺织女工的生产环境其实是非常恶劣的,也同时带来了很多污染。可是如果我们一旦失去这些产业,就会失去很多的就业岗位,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产业的生产水平进行提高。
我们希望可以有一些自动化的技术完成服装制作的基本工序,像剪裁、拼接这样的工作让人来做其实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到一些服装制造工厂去看,女工们一排一排,日复一复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工厂需要的其实就是她们足够灵巧的手,我们希望可以功过我们的研究,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有一定的设备可以代替这些女工的手,把她们解放出来。
并且有很多工作其实是不适合让人去做的,除了服装制造业的女工,还有像打磨、喷漆这样的工种,比如像喷漆都是在工厂里一个特别的房间进行,因为为了让油漆喷得均匀,油漆都会被分解成非常小的颗粒、被雾化,这样喷漆工人即使有防护设备也免不了吸进一些油漆进入呼吸道、进入肺里,对人体的伤害其实非常大。这些工作都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我们想针对这些领域做一些事情,把这些人解放出来。
有些人会担心人工智能的普及会让很多人失业,这么听下来你可能也会觉得我们的研究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我们想做的其实是让这些不适合人来做的工作用机器人来取代,而社会上的很多领域其实是更需要人来做的,比如养老、医疗等等。让更多的人和人交流,而不是和机器打交道。
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比较初级,比如设计机器人如何把两块布料抓起来、缝合到一起,但我们之后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机器人具备人手一样的触感和灵活性。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孙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