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校新增225个新专业,人工智能成专业热度居高不下
每一年都有让家长和学生们头疼的时候,那就是高考,除去担忧高考成绩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甚至可以说选不好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那就是报考。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人来说,抓住自己喜欢的新兴专业就是新的机遇,在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的当下,专业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比院校更为重要。新高考改革的一大核心变化就是将以往的院校优先,转变到了以专业优先。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做一下相关内容的介绍,以供参考。
新高考!新机遇!
每年都会有新的专业出来,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从而诞生了很多的岗位和职位,而学校的教育初衷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大学的专业是有必要的。
2021年的一些大学与高职将会增加约744个专业,专业点有58085个,备考的数据库将会和各高校招生办的2021高考计划相符合相衔接。从去年开始大热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今年继续保持优势,另外,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与幼儿养育相关的专业人才成为“刚需”,多所学校新增儿科学、中医儿科学、助产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具体分析如下:
大数据继续领先 人工智能最“火”
2012年,教育部修订形成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规定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如果高校自主设置的是《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即可;如果想增设《专业目录》没有的新专业,则需报教育部审批;备案和审批每年进行一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全国超过220所,远远超过其他专业。这一情况在去年的新专业申报中就已经显露端倪,去年全国有250所高校获批增设这个专业。
去年底,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1年)》,教育部在今年新专业审批备案工作通知中也强调,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外语非通用语种等领域的相关专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申报“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都超过100所,“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专业也申报者众多。
人工智能学制四年属工科
在新增审批专业中,最火的当属人工智能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共有35所高校获得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建设资格,其中在广东的高校有1所,为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部的审批名单显示,人工智能专业均属于工学门类,修业年限为4年,并被特别标注为“新专业”。
当下,虽然人工智能企业已成为创业圈儿瞩目的“新星”,但此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尚未单独成为本科专业,高校无法批量培养,目前的从业者大多来自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称,将举全国之力在2030年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并要求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教育部此前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虽然有“智能”相关的专业,但并没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班,但必须借助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授予学位。
自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纷纷成立人工智能相关的学院。
2017年底,清华大学同时推出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两大实验室,去年6月,清华还高调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将致力于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上开展源头性和颠覆性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出任首任院长,图领奖得主姚期智担纲学术委员会主任。
去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会”,来自清华、北航等全国26所知名大学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负责人参会,会上还形成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
另外,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本次名单中还有101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96所高校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50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应对生育高峰培养“养育”人才
我国高校推进新专业建设,原则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从抚养、就医到教育,均需要国家匹配相关的社会资源。本次名单中,多个新专业将与孩子养育有关。
因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到来,原本取消专业代码的儿科学近几年开始“复出”招生。本次新增审批专业中,上海交通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12所大学新设儿科学或中医儿科学专业。
另外,在本次新增备案专业中,有广东白云学院等27所高校新增学前教育专业,广东医科大学等25所高校增助产学专业,惠州学院等21所学校增小学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