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梯度和专业梯度
院校梯度就是第一第二院校志愿、第二第三院校志愿、第三第四院校志愿、第四第五院校志愿、第五第六院校志愿之间预估分数差值。
举个例子:某2019年河南理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90分、位次为21457位,参考2018年一本高校投档情况统计表和本人喜好,确定高考志愿方案如下:
第一志愿:福州大学(2018年投档分为597分、位次为17669位);
第二志愿:重庆大学(较高收费)(2018年投档分为608分、位次为12912位);
第三志愿:郑州大学(2018年投档分为586分、位次为23432位);
第四志愿:长安大学(2018年投档分为592分、位次为 20067位);
第五志愿:吉林大学(医护类)(2018年投档分为578 分、位次为28227位);
第六志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投档分为577 分、位次为28843位)。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第一第二院校志愿梯度是-11分、第二第三院校志愿梯度是22分、第三第四院校志愿梯度是-6分、第四第五院校志愿梯度是4分、第五第六院校志愿梯度是1分。
专业梯度:就是志愿专业之间预估分数线的差值。
有效梯度和无效梯度
1.有效梯度:以参照年度同位分为依据和基准而形成正向梯度为有效梯度。
2019年的590分对应2018年的同位分是589分,因此上述志愿填报方案的总有效梯度是589-577=12分,而不是597-577=20分,更不是608-577=31分。
第一志愿到第六志愿的预估录取分数线依次降低的梯度属于有效梯度(敲黑板:有效梯度不包括预估分数线高于同位分的梯度分值)
2.无效梯度:预估分数线高于同位分的梯度、后一个志愿预估分数线高于前一个志愿预估分数线的梯度都属于无效梯度。比如说上述志愿方案中的第二志愿、第四志愿都属于倒置志愿,形成志愿梯度也是无效梯度,无形中相当于浪费了两个志愿指标。
志愿梯度的设置
所谓风险偏好,简单点说就是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倾向于稳健型填报策略,将6个院校志愿分成6档、5档或者4档,最多冲击一所大学,从第二志愿开始以同位分为参照开始降分选校。
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人,倾向于中间型填报策略,将6个院校志愿分成3档,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或垫一垫。
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人,倾向于激进型填报策略,将6个院校志愿分成2档,冲一冲、保一保或垫一垫。
小编总结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比较中意的专业可能是6-10个,按照每个专业分别安排若干个志愿冲、争、稳、守、保、垫,满打满算也就能找出来60多个志愿,剩下的志愿怎么办?那要不要再找找其它的专业,凑足96个呢?就好像考生答题一样,试卷没填满总是心里不踏实。其实,大可不必!
96个是志愿填报的上限,不是必须要填到96个。根据分段人数做好合理填报,建议设置“冲”、“争“、“稳”、“守”“保”“垫”6类。经验不足的学生及家长,6层梯度要明显,稳守保垫为主(保守)。定位准确的学生和家长,可在冲争稳保上调整志愿比例。(激进)
最后:
大学生想加入有外国人、大学生的社群(英语角),关注公众号“竖起耳朵听”关注后即可加入,英语角里会美音、伦敦腔、印度腔的小伙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