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的高等学府,人们必谈北大和清华。的确,北大和清华是我国高校中的翘楚。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不过,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办学历史上,有一所高校,虽然只是短暂的存在了八年,但是,这所高校当时拥有的师资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今天任何一所高校都只能望其项背,即使是北大和清华,也要向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这所高校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华北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保存教育实力,当时教育部决定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由于局势的变化,1938年2月学校开始西迁昆明,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使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
八年间,这所学校汇聚了中国顶尖学校和师资力量,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过的教授、副教授共计300余人。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教师中有朱自清、罗庸、胡适、闻一多、王力、游国恩、叶公超、柳无忌、吴宓、钱钟书、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王庸、吴晗、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冯文潜、王维诚、江泽涵、程毓淮、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吴有训、周培源、冯景兰、赵九章、钟道铭、张奚若、罗隆基、赵逎抟、周作仁、陈序经、潘光旦、费孝通、蔡方荫、施嘉炀、王裕光、刘仙洲、赵友民、苏国桢、庄前鼎、冯桂连、沈从文、柳无忌、陈福田、潘家洵、查良钊、冯文潜、胡昌骥、马约翰等一大批在中国教育史、文学史、科技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1938年至1946年,学校共计毕业生3343人,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联大学子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成绩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有家国担当的中流砥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还培养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突出的人才。
在那特殊的年代,西南联大使中国知识分子能够传宗接代,薪火相传。可以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离世界顶尖大学最近的一次。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