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分录取、面试录取、承诺录取……你能联想到什么?公务员还是研究生考试?都不是!这只是一所中职学校——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的招生场面。是什么给了这所学校这份“底气”,让许多中职学校头疼的招生问题迎刃而解?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三块招牌或许能透露出一些这份底气的来源。深入了解后,又能发现学校在传承创新、特色发展中找到的破解招生难题和促进内涵发展的新“密码”。
密码一:党建统领,不是口号是行动
学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门道,使得党建和业务就像鸟之两翼,分工不分家。
支部建在专业部。支部是堡垒,设置位置很重要。学校抓住这个关键,依托各专业教学部,将教师、行政党支部重新调整为4个专业部党支部,部主任同时也是支部书记,这样便很好地实现了党建与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相融合。在“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中,信息财经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陆续走访了百卡通数据、时光坐标等企业。走访结束后,每名党员谈收获、谈感想,各自形成总结报告,报告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对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意见建议。
干部队伍建设抓机制。干部是治党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学校通过倡导“强化六种意识、做好六个表率”的工作理念,探索形成了“一学三抓三深入”的工作机制。“一学”即学理论、政策、经验,“三抓”即抓常规工作、抓创新工作、抓队伍建设,“三深入”即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社会。领导干部每两周总结一次“一学三抓三深入”工作情况,提交存档,并随机抽选两名干部在校务会议上交流。如今,学校领导干部已将这种机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果,干部队伍风正、气顺、劲足。
教职员工思想常“补钙”。党建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人的思想统一了,作风改善了,能力也就提升了。学校把教职员工的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编写了有目标、有内容、有要求的学习材料。每次教职工例会,通过领导领学、专家教学、典型引学,给教职员工思想“补钙”、精神“加油”。
密码二:立德树人,系统设计刚柔并济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上设计德育机制、德育活动和德育内容,德育工作刚柔并济,效果拾级而上,学校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弦。中职学生首先要具备的“德”是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发布“动员令”,要求所有岗位承担立德树人责任,所有人员增强立德树人意识。你会发现,每名任课教师都会提前两分钟进教室,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他们坚持“德”为主线,做“德”的布道人。下课后又督促学生规范物品摆放,保持环境卫生。你还会发现,学校每个区域都有值班人员,他们一边负责学生安全,一边巡视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以,无论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是后勤、管理人员,这里的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根“立德树人”的弦。
机制顺畅无关卡。机制上,学校建立了文化、教学、活动、环境、制度“五育并举”措施。载体上,学校把所有活动划分为爱国与民族精神、法治安全、职业生涯等6个序列主题教育。每阶段安排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安排一系列活动。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除传扬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案例外,还通过征文比赛、“我的梦想我的路”演讲比赛、职业兴趣测试、实习日记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
德育内容有“章”可依。德育是齐抓共管的事情,但却不能“百花齐放”,更不能成为“运动式”德育。学校深谙这一点,很早便把德育内容课程化、规范化提上了档期。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计自主编写印刷了9本德育校本教材,分别是《德育活动设计》《传统文化读本》和7个专业的职业素养。这样,无论是德育活动课还是学科间的渗透,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自主学习,德育人人有章可依。
密码三:教学中心,不是“行星”是“恒星”
#p#分页标题#e#学校不断完善日常教学保障系统,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连续7年获烟台市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教学工作是永远的中心。在这里,教学工作享有北斗之尊,所有工作都围绕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每次党委会议,首先集体听取一节观摩课;每次校务会议,安排两名中层干部说课,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党政会议研究更多的议题。党委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每周至少听评课4节,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在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全校自上而下达成了教学中心的共识,增强了教学中心的意识。
乐学学会是不变的主题。对学习没兴趣,不愿学也学不会,是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与实践,行动感悟教学理念在学校孕育而生。理念以乐学、会学、学会为目标,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德为主线、会为核心为原则,把任务引领、自我探究、合作学习、成果检测、反思感悟作为5个基本环节,让学生脑、耳、眼、口、手、脚等全部投入学习中。学生宋佳泽说:“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从不会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像导演一样指导、引导我们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我喜欢和小组成员讨论,虽然有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学到的东西却印象深刻。”
教师素养提升是保障。学校用“三个激发”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一是教学常规激发“好习惯”:抓好教学常规不放松,每年开展的教学五项基本功竞赛,不间断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活动负面清单和候课制度,时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二是教学研究激发“内驱力”:完善教研组织、规范教研内容、健全教研制度,真正把教研活动打造成了研究理论、解决问题、展示能力的平台。三是信息化教学激发“创造力”:高标准的录播直播教室、微课录制室、安装在每个教室和实训室的交互智能平板,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护航。
密码四:创新管理,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石
没有创新的学校管理是落后的管理、没有生命力的管理。学校紧紧围绕“创新”,以人为本,在管理机制和手段上大做文章。
文化建设发挥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致力文化建设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开阔的外延。内涵上,确立了以“上善若水”为校训的“水文化”,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化理念体系。每项理念的确定都几经全校研讨,因为只有“接地气”的文化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学校同步构建起了立体的文化外延网络:制度上,编制《校园文化手册》,师生人手一册;物态上,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上善若水”水景墙、百余米的文化长廊、文化标语……目之所及皆文化;行为上,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技能文化节、社团活动、春季远足等;载体上,广播站、电视台、电子屏、校园网、校刊校报等,时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产教融合优化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办学追寻的是“市道”,管理更应如此。新时期,学校借鉴产业、企业管理的模式,完善专业管理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及时停办没有就业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大胆开设人才需求量大、人无我有的专业,如美发与形象设计。学生管理上实行周例会制度,由学生模仿企业班组管理人员通报、点评班级各项工作。班级不再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而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实行以小组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训教学实施班前会制度,用来检查学生仪容仪表、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实训现场严格整理、整顿、清洁、节约、安全、素养的“6S”标准。
制度规范形成习惯。管理上水平,制度要先行。学校每间隔一段时间便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分类编印形成了8册、80多万字的《管理丛书》。自2009年以来,学校已经编辑了7套丛书。严、细、实的制度体系并没有冰冷地停在纸面上,而是变成了全校工作和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久而久之,规范成为习惯,呈现为自然。山东省职业教育督导团曾高度评价学校的制度建设工作,称其系统性和规范性已经走在了全省中职学校的前列。
督导调控促进创新。决策是否执行,执行能否到位,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校内监督督察体系。学校成立督察室,由校长直接领导,督察室每天发布《督导日报》,每两周发布《督察通报》,负责对全校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调控。学校还发挥校外督导的力量,每年举办社会督察日活动,邀请家长作为督导员到校监督各方面工作。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05年的莱州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承载着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几代人的薪火相传,烟台信息工程学校以蓬勃的朝气屹立于教育这方热土上,不断聚焦着世人关注的目光,孕育着职教改革的时代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