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学院没有就不了业的。”今年全国两会上,湖北某职业技术学校首批“小龙虾学院”的在校生还没毕业就被“预订一空”的消息,一度成为热点。背后潜藏着的,是大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指出,高职院校今年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大的职业教育规模,职业类学校的数量、年招生及在校生的数量都是全球第一。那么,职业教育的历史是怎样的?我们为何要花大力气办职教?未来又会如何?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制度上的设置,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工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国家设立“一五”计划,并从苏联引进中等技术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的模式。
至1953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以中专(三到四年学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干部)和技校(三年学制,培养中等技术操作工人)等为主体的职教体系。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专和技校发展迅猛。这段时期施行统分统配制度,中专和技校的所有运行费用纳入国家计划。学生一毕业,便根据计划被直接分配到相应的工厂。
同时,为了适应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方案来鼓励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即学校的学生进入工厂实践,工厂工人进入学校学习。这种“工学结合”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滞了一段时期,但在1978年后又进入了一段新的发展期,并在1996年达到高峰。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颁布,提出了将一部分普通高中转为职业技术学校等倾斜政策。1983年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初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从1980年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增长了26.4%,9.1%和4.8倍。从1987年到1992年,国家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从0.603亿元上升到14.21亿元。而真正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法律保障的,当数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
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它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办学体制,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但与此同时,国家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施行统分统配的制度开始松动,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市场化之间的张力也逐渐显露。
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膨胀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当时的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却缩紧了技术工人的需求。国家开始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商品化,包括废除原来的统分统配制度,取消对职业教育学校的补助,提倡职业教育的市场运作等。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政府将减少对职业教育在招商和就业、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和课程等方面的投入。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开始将市场规则引入职业教育领域。
中职教育萎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下降,“这也是那些年我们的产品质量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职业教育被确定为中国教育的战略重点。当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此后几年,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开始好转,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十年后,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已与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旗鼓相当。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就业率却逆势增长。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大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公开数据显示,在近年的新增就业人口中,超过六成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已经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伊琳娜·博科娃曾评价中国的职业教育说,“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中国职教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然而,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并不等于高质量就业。
首先,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还不算理想。其次,职校毕业生的流动性大,就业初期的离职率高,上岗不久便离岗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目前的就业市场过于重视学历,职教学生要面临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学历门槛,无论是求职、升职还是落户,无一不要求高学历。这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这也是近两年职业学校再度面临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3月5日上午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出的这段话很快引发了热议。
很多人注意到,报告中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表述并不是放在教育部分,而是出现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体现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说。
职业教育正进入大发展的春天,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两会传来的新消息则给这个春天增加了更多暖意。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的表述,同样引发了一系列解读。“高职招生的生源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的选才标准也肯定要有所变化。针对农民工、退伍军人可以尝试参考其过去的工作经历,采用申请制的模式。”许玲说,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迎来改变,更突出个性化。
今天,中国正处于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低端制造”向“精品制造”的转型,都需要高素质的“工匠”。
于此历史性时刻,重视职业教育,并为其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