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证书:又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
王旭明
刚刚说过校长推荐制,又惊闻上海交通大学准备给毕业学生颁发三张证书,一份学生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和一份人格证书。据该校宣传部长介绍,人格证书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将在论证后终确定。
闻此信息,赞叹、惊讶且无奈,这真是又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
大家知道,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其中拔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刚刚去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非常担忧创新人才培养,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他在发现大街上跑的汽车都是洋货时,连着问了三个问题:中国这些知识分子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还弄不成?他的问题无疑值得每一位高校办学者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交大拟从这个角度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指标,用意是好的,追求也可以说高尚,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做着探索,当然值得赞叹,当然堪为美妙,值得称赞。
问题是这样的人格证书在我国心理学尚不够发达、各种情况又较为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操作和实施,而稍有不慎,将会带来无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绝非危言耸听。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格是心理学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如何界定“人格”,学界似有不同看法,指标也很难说已达到科学要求。此外,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老师或班主任对人格的理解孔很难统一,如何鉴定学生?退一步说,就是人格研究已经到了发达水平,是不是所有创新人才都需要进行人格评定,我心存疑惑。像爱因斯坦、诺贝尔、居里夫妇这样的科学家,包括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以及行为怪癖后剪掉自己耳朵的大艺术家梵高等等,太多的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假如他们回到大学,未必能拿到人格证书。而拿不到人格证书所承受的各方压力,无疑为他们日后成才多设了一道屏障。再换个角度说,假如我是学生,我会质疑学校,你有什么资格、凭什么依据给我打人格分,我的人格我负责,无需他们说长道短。后,假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拿到人格证书,那么这种评定还有什么意义;假如有十个八个或更多的人没有拿到人格证书,并因此想不开上吊、割腕、跳楼、投河,后果将是多么可怕啊!
依我看,现代教育应当是开放式的大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多元化的,有特色的人才,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绝不是培养一批一般性的都不错的学生。应当说,人格健全是好学生,人格在某些方面存在缺欠的,只要他不影响社会生活,也不影响自身主流发展,比如天生不愿与人交流,或某些行为怪异等等,无伤大雅,不必强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绝不是给学生多加些再多加些紧箍咒,而是应做点减法让学生在大学这座文化园地中真正自由生长,无拘束地向着他认定的目标追求。所谓大师也可能在这种氛围中诞生出来。
类似校长推荐制、人格证书之类美妙而难念的经,还是少些、再少些,因为美妙固然美妙了,但实际效果会事与愿违。至少,类似改革要在小范围或极小范围实验一下再推广,还是那句话,教育经不起折腾,教育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