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需“两张皮”其实是一件事
《办法》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文件,而产教融合则是摆在国民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难题。
一支高素质、创新力强的产业队伍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可谓由来已久。
校企合作长期以来校热企冷,一方面,因为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多元办学,作用当下就可以显现,而对企业效益产生影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一系列政策工具组拳出击,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津认为,应该“抢抓机遇,乘势前行”。目前,该校聚焦升级实训条件、教学形态、专业内涵,以对接铁路产业链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支点,力图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88%就职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及各大铁路局,所以教学紧跟高铁步伐,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建设陕铁院—萨马拉国际交通学院,与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共建肯尼亚蒙内铁路“鲁班工坊”,与中铁二十局共建巴基斯坦卡拉项目培训基地……
但是很多职业院校没有鲜明特色或者厚实的专业基础,校企合作的困难依然存在。
此次产教融合的推进,一个明显特点是政府不搞拉郎配,校企双方自行选择,如果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对接不上产业的需求,毫无疑问会处于尴尬的境地,而相关专业如果没有企业的融入参与,教学与生产过程脱节的问题将依然存在。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有一支队伍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向应用型转变的600多所本科院校。从2014年开始的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曾引起社会热烈讨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福元介绍,近几年,这批高校面向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建了一批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
比如合肥学院,在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和基层教学团队三个层面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地方、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可见,职业院校也好,本科转型高校也好,归根到底,质量是硬道理。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转化成举办职业教育的热情
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职业教育集团1406个,其中行业性集团1095个,区域性集团311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的总量和增速都明显高于区域性集团,充分体现了行业在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发展中的特有属性。
目前教育部组织成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除了促进院校与行业企业对话外,还研究行业人才需求和院校专业设置,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行业的需求和行业协会的努力并不等于企业的态度,何时推倒职业院校的“围墙”,校企之间真正融合办学,不再需要通过平台、会议或者其他方式来沟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转化为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热情?还需要更精准的努力。
此次促进办法明晰了教育、财税、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但依然有一些难题。
谢俐表示:“在职业教育领域,如何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还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我们将依托开展新一轮的试验区、用好地方立法权等为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