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英:教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史、儒学文献学。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承担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中《来知德学案》研究工作、参加20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研究工作,主持“古代汉语”校级精品课程、校级课程改革项目“现代汉语”的建设工作。荣获四川省第十六次优秀社会科学三等奖,荣获阿坝师范学院“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等称号。
刘林,男,硕士研究生,教授/化学检验工高级技师。主要从事化学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2009年以来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2项,校级课题5项,教学改革项目、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9项,主持刘林化学名师工作室、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和环境与新能源科研团队。在《化学教育》、《成人教育》、《功能材料》、《安徽农业科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4篇。撰写专著《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科学出版社),主编教材《中学化学教学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析》(科学出版社),参编教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以来,获得各项奖励21项,其中获校十佳教师1次,优秀教师3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1次,校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1次,获校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1次,校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奖1次,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2次。“第十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一等奖1次,“2011年度有色金属行业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优秀论文”三等奖1次。指导学生在2011“扬农杯”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3人奖;在第二、三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4人次;指导学生在“第四、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次,多人获二三等奖;指导学生在第四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21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铜奖。
完玛加,男,藏族,青海省同德县人,副教授,博士。青海省格萨尔学会理事,青海省《格萨尔》专家委员会成员。2006年9月至 2009年7月在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在西北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曾参加首届《格萨尔》艺人演唱暨学术研讨会和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大会等国内外学术活动。参与由角巴东主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藏区格萨尔艺人普查与研究”和由兰却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格萨尔信仰文书收集整理与研究”等科研工作。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编著2部 ,整理《格萨尔》史诗1部。2010年在青海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获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成果一等奖。
阿坝师范学院升就业情况
就业率保持稳定,毕业生毕业落实情况较好。
本校毕业生毕业落实情况持续较好。具体来看,近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5.8%、 85.5%、85.4%、86.7%)基本保持稳定。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本校2018届有73.2%的毕业生选择“受雇全职工作”,比本校2017届(72.1%)高1.1个百分点,直接就业依旧是毕业生的主要
选择。
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多服务于中小型企业。
本校近三届毕业生均主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机构(分别为46.7%、41.6%、47.6%)。从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来看,本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职业为小学教师(29.7%)、初中教师 (15.1%)。从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来看,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 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49%、38%)相对较高;毕业生主要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83%),与本校2017届(84%)基本持平。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来看,本校近四届毕 业生均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就业(比例分别为90.2%、93.4%、89.6%、88.6%),学校为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多的人才支持。
更多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专业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是评价专业培养目标达成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4%、73%、75%、78%)整体呈上升趋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