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教育不均衡导致的“择校热”现象,一直是个社会焦点话题。
作为青岛核心区的市南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自然也成为全市“择校热”的“重灾区”。
“择校热”到了什么程度?市南区委书记李学海说, 2008 年他刚调任市南区委书记时,就有朋友为给孩子择校,让他帮忙联系区内一所小学的校长吃饭。“孩子上个学,都得要区委书记帮忙?”这让他非常吃惊。
2008 年起,市南区开始强力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短短两年,全区本区域内择校现象减少了 60% 。东片区的发展中学校57 中,2009 年初一招生,即较一年前增加三分之一,今年好势头还在继续;西片区发展中学校24中,几年前初一一个班级40多人,初三竟减至 20 多人,如今同一个班级,初三比入学时还多了两人。
持续多年的“顽疾”,是如何实现根本性扭转的?
“校长轮岗”打破教育资源垄断
“如果30 平方公里这么块儿地方,孩子受教育还要分三六九等,那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李学海有感于“择校热”发出的感慨。
教育均衡问题,其实是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上升到党委、政府意愿才有望真正得到解决。近3年来,市南区委、区政府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之大让人叹服:区委主要领导上任之初就召开了校长见面会,了解、部署教育工作,还建立了区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区委、区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签订了《教育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
而能体现党委、政府坚定意志的,莫过于“校长轮岗”制。
2008 年,市南区两位名校校长的轮岗交流,在全青岛市引起波澜。因为这一变动,打破的是长期以来不成文的“名校校长终身制”。以此为突破口,市南区跟进政策:“凡在一所学校连续6年任职的校长,必须进行轮岗交流”,仅在当年,全区80% 的小学和50% 的中学就更换了校长。
校长“动”起来,是对以往教育资源垄断格局的强力打破,大大激发了全区的教育活力。交流促进了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更重要的是,使校长在交流中失去了从前的“铁交椅”,担子重了很多:每年秋季开学前,各校长都要在媒体上公开亮相,向本片区居民介绍自己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优势。以这种方式取信于社会公众,大大增强了群众对本学区学校特别是相对薄弱学校的信心,为“择校热”降温打下了坚实基础。
名师重新配置似“釜底抽薪”
教育均衡,说到底是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而优质资源核心在于名师,多数家长择校,无非是追逐名师。
从前的市南区,优质师资高度集中于几所名校,因此优化师资配备,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核心问题。基于此,在实施校长流动的同时,市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名师重新配置。
今年秋季开学之前,全区又有 20位名师离开本校,走进了别的学校大门。算起来,自2008年始,连续3年共有 57名教师实施了异校交流。这57位名师,都是全区任教学科的领军人物,原来“扎堆”在优质学校。现在分散到各校,校际间师资队伍的差距随即为之一变,而名师的随机流动,使过去抱着“为择师而择校”的大量学生家长,顿时失去了择校动机。
市南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名师流动基础上,市南区正酝酿新变革,将“学校人”变为“区域人”,教师不再属于学校,而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无疑,这让我们看到了更进一步扼制“择校热”的希望。
均衡是“填谷扬峰”而非“削峰填谷”
推进均衡发展,会不会走向平均主义这另一个极端?市南区的“答卷”打消了这一顾虑:推进教育均衡的3年,也是全区教育整体上实现高层次发展的3年。
区教体局负责人说得好: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扬峰。具体说,就是创新式地实施捆绑互助策略,提升优质资源延展力,实现市南教育“处处有名校、校校有名师”。
落到实处,主要是创新了“一对一”、“一托四”和“划学片”等系列作法:
“一对一”即6所学校以“一对一”方式,进行校际结对,开展实质****流;
“一托四”即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与4所学校建立联系学校关系,带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p#分页标题#e#
“ 划学片”即把全区 48所幼儿园、30所小学、8所初中划分成8个学片,每一学片都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通过组建研究团队、互访听课等方式,实现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整体设计、无缝对接。
……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完成了市南区“点”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区域教育品牌的转变。市南区一位教育工作者说,以前其他区的孩子要转到市南上学,都点名进几所热门学校,现在呢,只要能进市南区的学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