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我校自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以来,便将三大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通用专业基础课程来开设,同样存在着上面那些共同性的问题。2003年以来,学院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分别成立了课程组,以加强对这一重要课程教学研讨和改革。首先在规范教学大纲和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继而对该课程的定位和地位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明确了构成课在通向专业设计课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位在转换学生非专业视觉习惯,培养有构成意识的视觉思维能力和设计造型能力上。近几年来课程组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扎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程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以此来克服以往常见的盲目堆砌作业的弊病,使每项作业都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运作,使学生能明白作业过程对培养设计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二、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 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手绘及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掌握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培养基础较为扎实,善于创新,掌握实际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课堂教学2学时)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课堂教学8学时)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课堂教学8学时)
第三章 图形知觉心理学(课堂教学6学时)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课堂教学>6学时)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课堂教学68学时—98学时)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三)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p#分页标题#e#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难点:
规律与法则容易混淆,启发学生认识每项作业的构成原理,克服将规律具体方法在操作层面上的法则相混淆的毛病。无法脱离具像思维模式,抽象思维能力欠缺。
3、 解决方法:
教师通过示范对学生形象的讲解从几何学的观点认识物体结构的解析性观察方法,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培养从具体物体抽取形式的能力。
三、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
(二)课程内容
课程作业体系(课堂教学68学时—98学时)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讲授理论,课题作业,案例详解;启发式、提问式、辨析式、讨论式、反思式、变异式等;
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创造性,不断革新教学思想,引进新思维。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作业和理论知识点测试相结合。
平时成绩和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70%。
理论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30%。
(五)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设计思想:
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效果:
在转换学生的非专业视觉习惯,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设计的视觉思维方面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院阅览室拥有较为丰富的平面与色彩构成图书与电子资料,以及大量国内外艺术设计资料,并保证不断增添选取优秀资料。
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室9个并一应齐全的图像设备。可进行平面与色彩图形图像教学以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的运用,进行适当的编辑,制作幻灯片格式,师生共同观摩、讲评,对原始图像重新采样,概括,归纳,抽象化,提炼并进行创作。
网络教学环境:
1、在学院网站上设置了专题栏目、论坛。学生的作品均可以在网站上公布、点评,得到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学生们主动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的资讯,扩展自己的视野,尽可能与国际同行接轨。
2、教学大纲、教案、以及教师制作的课件已在我院的网站上公布,便于学生查询和学习;另外还将我院的基础性教学成果展的优秀作品发布到网站上,供学生观赏、研究。
3、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与班级学生利用网络即时通工具建立了互动交流群,进行答疑、作业传送和公开示范、讨论,延伸了教学过程,强化了学习辅导,效果突出。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讲授理论、课题分析、案例详解等诱导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习题的创作和制作,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绝不按部就班,而是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手段: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录象、幻灯、投影等辅助工具来直观的将课程知识传输给学生,同时,本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平面与色彩纸质实体,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多次教学研讨和改革,统一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把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从设计思维方法抓起,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即将开设的专业课程需求,按照平面、环境、动画艺术等不同专业的特性来针对性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平面与色彩构成的技能训练。通过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改革,使同学们在认识、理解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作业中,并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强化学生基础作业练习,经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七、本课程的创新与特点
1、以强化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克服这门课普遍流于盲目堆砌作业,迷失培养目的弊病。
#p#分页标题#e#2、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有较深厚扎实的自己的研究著作为后盾,同时针对高职教育的对象,在深度与份量上作了恰当的审度,使大纲在理论知识点教学,媒介工具层面知识教学和作业实践性教学上层次清楚,课时分配合理,教学活动组织秩序井然有序。
3、作为课程主体的作业体系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特点,目的明确。而且作业题型丰富,并体现了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继而具有较灵活的选择性。
4、本课程除在规范教学大纲上有自身特色外,配合大纲的教学实施,还对关键性章节和重点性作业,另备有指导性的基础教案,对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所强调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解释;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的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类学生的当前状况针对性较强。
5、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状态针对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