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学生了解所学操作,包括技能的理论基础,操作的全过程和可分解成的单个动作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操作技能的关键点。还应让学生了解操作要求、操作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了解操作过程中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例如,在讲解焊接技术时,要让学生了解电烙铁、焊料、助焊剂的分类和合理选用,以及电子器件的装配流程、焊接技术要领和焊接质量判断。
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操作要领不熟、忙乱、紧张等特点,将操作技能程序化,要求学生分段练习。例如,焊接技术流程可分为:(1)元器件的筛选→元器件的焊前处理及整型→元器件的插装。(2)电烙铁、焊料、助焊剂的分类→电烙铁、焊料、助焊剂的合理选用→电烙铁、焊料、助焊剂的使用方法。(3)焊接技术要领和焊接质量判断。
在此阶段,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的教师还应对一些技能标准通过理论教学进行解释。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标准件(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做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整合阶段
在上一阶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将操作技能培养的整个流程融会贯通。在这个阶段,学生操作日渐熟练,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流程的理解逐渐深入,不只学习局部操作技能,还逐渐懂得了如何通过局部单元学习来加快技能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的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操作技能的全过程进行融合,也就是使分散的操作程序化。还是以焊接技术训练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按前文所述的三个流程反复练习,特别对第三部分的焊接技术要领和焊接质量判断内容要着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习惯,影响操作技能的养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技能不断提高,操作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操作技能,动作已协调,并达到高度自动化。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整合阶段的基础上,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整合阶段的重复性操作训练而感到枯燥无味,导致训练积极性下降。因此,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的教师需要提高这一阶段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焊接技术训练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收音机的组装及调试,可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
校企合作阶段
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应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2到3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加以完善。应随时了解企业需求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检测、反馈、评估环节
这个过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应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在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能自觉地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因此,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应伴随着反馈,多次的训练与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了解练习的效果,可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教师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应及时认真进行评估,这会对学生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要求作为考核标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总之,在山东省外事翻译中专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还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加强围绕市场需要编排实训课程,使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