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毕业后,上高中还是上技校,似乎一辈子就这么定下来了。这对人才的成长有双重伤害。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就业率低于大学生,博士生沦为“垃圾群体”…… 这样的新闻,如今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同时,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技工学校远远不能适应我们这个“世界工厂”对高素质劳动力的
需求。
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结构性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以博士教育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危机。所以,我曾提出关闭大部分博士课程,把高等教育中的这部分投资用在建设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也就是我们的大专)上。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更有草根性。两年制大学费用低,学制短,立竿见影,让一些弱势阶层比较容易获得基本的高等教育。同时,两年制与四年制大学要有结构性的衔接。读完两年制的学生如果有条件和兴趣,可以进入四年制大学深造,并带入一定的学分。
《波士顿环球报》上有一篇报道,谈马萨诸塞州的技工教育,非常有启发性。美国的技工教育,等级定位不像我们这样明确。一般是在高中后几年进行,也有在高中毕业后的。这种学校,一般称职业学校(vocationalschool),有公立私立两种,在私立之中,又有赢利型和非赢利型两种。大体而言,上技工学校的人,是那种对上大学没有兴趣,或者觉得自己不是读书材料的人。他们在技工学校迅速地学一门手艺,然后就当了管道工、木匠、厨师等等。近有人还提出,美国大学过热,应该发展技工教育。现在许多人上大学是看到企业外包愈演愈烈,制造业消失,蓝领找不到工作。其实,大学生的工作,是容易外包的。而管道工、木匠、厨师等等,则无法外包,必须本地人来完成。此话有多少道理,且另当别论。不过,现在美国的技工学校,已经开始转型。那里的许多学生,不再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或与大学无缘。相反,他们觉得技工学校以独特的方式,为他们的大学教育作好了准备。
在马萨诸塞州,将近一半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上了两年制或者四年制的大学,这个比例比1990年高了一倍。有的学生,甚至后进了麻省理工。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督促鼓励学生参加大学入学的学术能力考试(SAT),甚至开大学程度的高级课程。比如,一个学管道工的,要学三角学。一个学木匠的,要读梭罗的书,并参与重建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个著名的小木屋.结果,技工学校吸引了相当多高质量的学生。
技工学校与传统高中的根本不同是更强调动手能力。许多有天才的学生,本来是以动手见长,但在传统高中不得不整天围着书本转,丧失了学习兴趣,创造力被压制,学术表现差,后被认定“不是读书的材料”而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技工学校则把学生送进实验室和车间中。比如有一个女孩,在技工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中磨练了很好的动手本领,也受了良好的古典训练,后被哈佛和麻省理工同时录取。另一个学电工的学生,虽然才17岁,但在波士顿发电厂工作时,轻而易举地发现了机器的问题。他颇有体会地说,许多机器的问题,就在于那些设计的工程师从来就没有亲自动手造过。如今,他带着SAT的高分申请大学。他相信,他制造的一些电动机械,足以给教授们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有些人对这种倾向表示担心,怕技工学校围着大学转,“忘了本”。不过,从课程上看,技工学校主要培养的还是技术工人,仍有半数以上的人毕业后成为地道的“手艺人”。现在只不过技工教育变得更灵活,给优异的人才提供深造的机会,给一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准备上大学的另一种途径。
技工上大学,在美国素有传统。比如美国的自动化之父韦特纳(Whitney),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手巧,玩机械比读书聪明多了。当他干了一段技工后决定上耶鲁时,同行慨叹:“一个天才的工匠就这么浪费了”。可是,他大学毕业后,重操旧业,进行了一系列发明,获得了许多专利。他对水力时代工厂的自动化设计,对机械部件的标准化,为日后美国的工业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这一切,都和他亲自动手有密切关系。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体制,等级过于森严僵化。
孩子上初中毕业后,上高中还是上技校,似乎一辈子就这么定下来了。这对人才的成长有双重伤害。首先,一些学生因为觉得技校低人一等,进去就等于堵了上大学的路,对之回避。技校本身无法获得社会的尊重,造成技校不足,技工不足的问题。另外,那些选择读高中并终上了大学的人,进大学前就背书背傻了。在大学里,同学都是读同样的书,参加同样的考试选拔上来的,背景单一,难以彼此取长补短。像韦特纳这种手巧的发明大师,在我们这样的制度中恐怕早就被埋没了。
#p#分页标题#e#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更灵活的教育体制,鼓励技校、大专、大学之间互相有条件地承认学分,使学生在这几个体系中自由流动。学生有能力上一年学的,就要有机会上一年。不行就工作一段时间,等日后有条件再接着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有实际能力。
学习一门手艺学习技术,请查询山东技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