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近500个字,都出现在了“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注意到了这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他告诉未来网记者,“这一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板块,从来没想过职业教育会达到这样重的分量!”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用三个“更”向未来网记者表达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看法,“政府报告里总理的话说到了我们高职人的心坎里,也昭示出国家对高职教育更重视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大了,政策环境更优了!”
对于报告中提出的“今年要对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等重要举措,多位代表委员也都向记者表达了这一心声。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在“高职院校扩招”一词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当天上午,一度登榜新闻热搜首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军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发展目标十分明确。
而扩招目标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朝智能化升级发展的现实背景。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用工缺口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
沈满洪代表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是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且要从中国制造转型向中国智造。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高级技术人员、高级蓝领工人成为短缺的人才,而这类人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难以胜任的。”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强劲,一方面职校面临招生难。沈满洪代表以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向记者举例,“实际上,我们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薪酬已经不亚于普通的本科生,一毕业年薪就好几万,这说明市场有需求。”
他建议,国家一定要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教育的观念上,对全社会的家长和孩子进行引导,客观来看分工不同的问题。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篇幅论述,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董玉海向未来网记者表示,“职教将迎来的大改革、大发展应该还有更多的内容”。
在他看来,当前职教发展中,学历和职业技能之间尚未有很好的衔接,而职教学生的上升通道也没有彻底打通。
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出现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改革措施,但董玉海认为,根本上是在要求加强这两块教育的衔接,“既要加强中职、高职之间的衔接,也要加强普通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之间的融合;如果不融合,就不能很好地衔接。”
董玉海表示,“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工作也可以继续一路念到博士,有许多向上发展的台阶;而职校的学生可能更多还是走进工厂当工人。所以我们要研究给职教学生构建一个发展通道,要让职教学生知道有什么样的水平等级认证、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好的成长通道。”
要改革的,还有职校不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够明确的办学目的。董玉海指出,“一些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是很明确。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并不是把心思放在培养产业工人、技能人才上面,而是热衷于升本科,升了本科就叫‘草鸡变凤凰’。”
而对于职校、尤其是中职招生难问题,董玉海认为也需要在中考改革上下功夫。“中考的目的不再是当初选拔学生,而变成了为重点中学去‘割苗子’、抢生源。成绩不好的学生赶到中职,这样的做法确实伤害了职业教育。有些家长本身是想让孩子去职校学技术,但一看是‘差生集中营’,就不想去了。”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发展被提到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位置,高职院校扩招成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记者经梳理发现,不久前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中,已经能看出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全新定位。
近几年,职业教育建设一直加快推进。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在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职业教育与企业很好地结合、对接市场需求,才能培养企业、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但多年来,“校热企冷”问题还未能根治。合作效果还不尽如意。
2020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这也成为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专门关于产教融合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初,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020年初的出台的“职教20条”中明确,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解读“职教20条”时表示,“国家对符合条件、被认定为产教融合型的企业,将给予诸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具体办法。”
可以看到,在多项政策出台支持下,职业教育正昂首、加速驶入快车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空间对地观测与系统模拟研究室主任包安明在两会之前曾对新疆的职业教育进行调研。包安明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民族语教材问题仍在制约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
他告诉未来网记者,因为缺少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教材,一些教师的教学面临困难。“我们一个教农机的教师说,他们的知识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农牧机械上,哪怕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新的机械他没见过,也没有教材,不知怎么教。”
语言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偏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脱贫致富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被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海霞注意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的2020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她表示,这几年她一直在关注“推普脱贫”这个问题,发现在我国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普及率已经接近75%的情况下,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并不高。
海霞说,这些地区很多青壮年、农牧民只要会一点普通话就可以走出大山,走出山村,学点技术,找到一份工作,就能全家脱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好的语言老师来教他们。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包安明委员表示,现代职业技术知识不断更新完善,在民族语教材缺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通过汉语掌握新的技术知识,再传授给学生。他建议,职业教育的双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这个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