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建立要上溯至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图书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相继攻占华北、华东,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国民政府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也欲借大批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于西南之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之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筹建高等医学教育机构。
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应运而生,来自协和医学院的著名教育家和热带病学教授、国民政府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宗恩博士成为国立贵阳医学院首任院长,由此开启了贵州医学教育之先河,引领了贵州医学教育、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国立贵阳医学院图书馆也与学校同时成立,国立贵阳医学院首任总务长、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刘维德教授为将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援国立贵阳医学院建校所需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医疗器械等物资运抵贵阳,避开敌战区从北平经上海、绕道香港经越南、由云南开远至昆明到贵阳,辗转轮船、火车、汽车,义务运送,为我校创建和我馆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国立贵阳医学院交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更名为贵阳医学院,本馆也随之更名为贵阳医学院图书馆,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经过七十多年的砥砺前行,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约3.4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重点以医药卫生类资源为主。拥有各类文献2244987册,其中,中外文纸质文献1813480册(中外文图书1663171册,中外文期刊150309册)、中文电子图书430000册,外文电子图书505种,机读资料1002盒(张)。现有正式数字资源10种,其中中文数据库5种,包含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书、人大复印期刊;外文数据库种,包含EBSCO、OVID-Lww、BP、 Wiley online library、Elsevier SD 数据库。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30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7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1人。
馆内采用鑫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并于1998年实现采购、分类、编目、典藏、借阅自动化管理。2005年升级为Web版,2011年升级为.net版,现已接入校园网并可在校园网上实现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图书预约、读者外借情况查询等图书馆文献服务。建有自习室4个,书刊阅览室16个、电子阅览室1个、教室1个、文献库3个,研修室24个、研讨室12个;
总计4000余位普通座位、251位PC座位、300个研修研讨室座位。满足了本科生、研究生文献检索教学和实践的需求,也切实解决了我省经济不发达状况对学生利用网络的不良影响。建有85T千兆存储系统用以存储学术性数字化资源,初步搭建了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硬件平台。建立了图书馆主页服务器,图书馆的Web服务器是建立图书馆主页、对外开展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窗口;通过Web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网上查询馆藏资源的服务,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同时通过对INTERNET网上相关资源的组织和引导,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得到延伸和扩大;通过主页,图书馆向全校师生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文献和数据库资源,向师生介绍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和为师生提供的各种服务与动态信息;校园网的用户只要访问我馆主页,即可了解馆藏文献资源信息和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信息、利用各种数字资源、进行咨询交流等。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的跨库检索、光盘信息资源的发布与利用,可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利用、学位论文数字化及利用;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网络资源导航库。近年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信息教育、查新咨询以及课题查新定题跟踪信息服务。
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所有阅览室和书库均采取开放式服务,到2005年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已初步建立了藏、借、阅、咨、研一体化的全开架服务模式。2014年,新校区图书馆落成并投入使用,面积达34643.12m2,继续秉承藏、借、阅、咨、研一体化的全开架服务模式,周开放时间达90小时以上,为全院师生乃至全省医学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外借、阅览、提供书目信息和全文信息、定题咨询服务等。
#p#分页标题#e#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会员馆、中国医学文献检索教研会理事馆、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馆、贵州省情报学会副理事长馆、贵州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馆,作为全国医学信息的三级中心,我馆除向全省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外,还承担我院学生医学文献检索的教学任务,馆所属的情报中心还承担着我省医学卫生科研课题的查新工作,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信息保障,深受读者、用户的好评,曾获贵州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