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互联网 + 教育”


自 2015 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 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 “互联网+”已渗入各行各业, 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各行业的结构。 “互联网+”正在给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带来深层次影响。

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互联网 + 教育”

 

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互联网 + 教育”

自 2015 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 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 “互联网+”已渗入各行各业, 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各行业的结构。 “互联网+”正在给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带来深层次影响。 2018 年 4 月, 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提出了 “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将构建“互联网+”条件 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 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互联网+”将深 入推动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 2.0 各 项目标的实现。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0”的关系

 

(一)“互联网+教育”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陈丽认为,“互联网+教育” 特指运用云 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技 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 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 余胜泉等认 为,“互联网+教育” 既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规 模,又可以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既能够实 现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公平,又能够实现跟每个人能力 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服务。

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 是为满足新时代对创 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事业 深度融合,面向学与教主体,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 治理格局和教育服务模式,形成以互联网理论与技术 支撑的全新教育形态。

 

(二)教育信息化 2.0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网络教育”,标志着我国教 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的 2.0 时代。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指出,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教育 信息化将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 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 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 到 2022 年基本 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 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 全体学校,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 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三)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各环 节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 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阶段,在教育信 息化 1.0 基本解决了数字化问题之后, 教育信息化 2.0 将重点探索网络化、 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 融合的问题。 因此,“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 育”等均是教育信息化 2.0 的不同表现形态。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互联网+” 与教育教学领 域的不断融合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中的各个核心 要素,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系统效率、着力变革教育组 织方式,将成为解决教育领域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教育”应当重点关注信息 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

 

“互联网+教育”的“五核”要素模型

黄荣怀认为,“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学”是进行 教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什么”关注人才培养目 标和学习内容,“怎么学” 关注教与学的方式,“在哪 学”关注学习环境。 将这三个问题具体化,以此提出 “互联网+教育”的五个核心要素:学习资源、学习方 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管理模式(如图 1 所示)。

教育信息化 2.0 视域下的“互联网 + 教育”

首先,“学什么”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上。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日趋丰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学习资源的外在 封装形式会更先进、更立体,学习内容将更直观清晰、 更 人 性 化 ,富 媒 体 化 、智 能 化 、交 互 性 将 成 为 “互 联 网+”时代学习资源的特质。

#p#分页标题#e#

其次,“怎么学”既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 式”的转变,也代表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 变:一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适应“互联网化”。 大数 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社会性学 习、游戏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远程实时协作学习等符 合“互联网+”特色的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 要形式;二是教师和学生传统关系的解构,形成新型 的师生关系。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自主获取 知识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权威感”被削弱,教师不 再以教导者俯视学生, 而是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并 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民主的、 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的关系。

 

第三,“在哪学”的问题是“互联网+教育”相比于传 统教育鲜明的特征,即“教学环境”的变革:一是开放 性,即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地点 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即每个学习者 都成为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者, 不再局限于某 个主体。 “互联网+”带来了一种新的开放学习环境,这 种环境支持拓展资源,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 拓展实践,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 让有效学习在真实环境和虚拟情境中发生。

后,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必然少不了有效 的教育管理。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教育的管理模 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得校园设施管理、师生信 息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和学校事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 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不仅高效便捷,还能够减少人力 和财力损耗,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便捷化、 个性化和智能化。

 

(一) 核心要素之一:学习资源

“互联网+”对学习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形 态、资源平台和资源配置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互联网+” 使学习资源形态实现了优化整 合。 跨行业、跨时空、多类型的学习资源被整合成“在 线—离线”、“固定—移动”、“文本—可视” 以及 “平 面—虚拟现实(VR)”等多种形态,可以满足学习者在 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需要,可 以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进一步开放共享。

其次,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学习资源的全方位开放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移动互联 网络、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资源平台的整体 架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逐渐形成了 PC 端、平板端、 手机端等多终端一体化的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满足不 同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空间学习的需要。

第三,“互联网+” 背景下的学习资源配置可以使 优质学习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大化。 优质学习 资源可以跨学校、跨地区流动与共享,缩小因地域、时 空和师资力量上差异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鸿沟,逐步实 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接触到同等量的 优质教育资源, 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均衡化和优 化,逐渐促进教育公平。

 

(二)核心要素之二:学习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将由知识传授型向 互动对话型转变, 从集体教学走向个体差异化教学。 “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支持和 学习理念两方面。

在技术支持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 情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将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相结合, 实现沉浸式情境学习;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能够实 现对学习过程数据的全程收集和评价,促进有效学习 的发生;移动互联技术能够将学习行为由课堂内延伸 到课堂外,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实现 “跨界学习”。

在学习理念方面, 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强 调,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学习,实现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教学环境更加开放、 智能, 支持每一个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 教学模式更加多元、灵活,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向师 生对话型转变。

 

(三)核心要素之三:教学环境

“互联网+”对教学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空 间和教学平台两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空间将以互联网思维加 以改造。 基于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建设的学习空间,可 以突破围墙的限制, 教师可以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 学生可以随时入学、 教学设施可以在同行中共享;学 校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也随之人性化、智能化。

#p#分页标题#e#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教学平台充分体现出了 灵活性, 使教学由线下课堂逐步变为线下线上融合、 虚实结合的跨界课堂;教学平台的重点从支撑管理任 务转移到支持全面跟踪学习行为、 支持个性化导航、 支持形成性学习评价、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网络 学习空间;充分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与学习效果 的自动测评。

 

(四)核心要素之四:师生关系

“互联网+教育”将解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关 系。 互联网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师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变化。 在互联网信息 技术的支持下,师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途径将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 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网络上的信 息。 学生检索信息的速度可能比教师更快、获取知识 的途径可能比教师更多。

第二,师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变化导致了师生角色 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主宰”向“学习的 引导者和服务者”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向“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转变,师生关系趋于 平等,使得“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成为现实。

第三, 师生角色的变化带动了师生职责的变化。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帮助学 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职责主要是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核心要素之五:管理模式

“互联网+”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 理方法和服务模式两个主要方面。

“互联网+”提供了变革教育管理模式与方法的机 会:高速网络技术能够支持组织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 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共享 性;物联网技术能够感知教育装备和教育环境的实时 数据;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 科学性。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将逐步走向“智慧 管理”模式。

“互联网+”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模式奠定了基 础:利用环境感知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 流程编排技术等, 联结校园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打通数据和流程, 让数据和信息在职能部门之间流转,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提交报名同学/家长:允许择校老师帮您择校调剂,同意《隐私保障》条例,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52sou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