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模式+数字资源”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应体现如下特点:
学习过程“前移后继”。课前预设资源、个性推送、导学驱动,课中师生互助探疑、合作探究、内化提升,课后总结反思、评价反馈、补疑拓展。
教学对象“尊重差异”。学习任务难度梯度化、形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化,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服务学生发展。
学习资源“个性推送”。网络学习空间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诊断、分析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方法。
学习评价“基于数据”。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参加各项活动,信息化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业绩,并通过汇总分析后评定课程成绩、给出综合评价。
教学方式“双线并进"。线上以教师布置的引导性问题为基础,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线下教师组织“讨论”和“操作”,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内化知识、强化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
01目标的全面性
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学习者的学情分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等多个方面,为学生“量身”设计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指导学生适时制定或优化下一个阶段学习目标,让学习目标动态发展,大程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02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取决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怎么做”,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生在各项具体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创设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推送学习方法和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利于学生达到佳的学习状态。
03过程的协作性
信息化环境中的协作学习遵循着“一切为了学习者,一切依靠学习者”的理念。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者、助学者(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辅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等)构成学习团体,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助学者,既是资源接受者也是资源提供者,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合作、支持与服务,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在信息教学设计时,应引入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协作性活动,设置活动的准则,采取鼓励协作的评价手段和奖励措施,增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形成学习共同体。
04反馈的及时性
信息化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借助信息技术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通过大数据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并结合反馈信息及时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一)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分析
教学标准是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标准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教学标准指向整个学制内学生的学习结果,职业标准指向具体岗位的从业资格和能力,教师无法依据它们直接进行教学。从标准到教学设计,需要结合教材、学情和环境对标准进行教学化分析,把标准中提到的相关概念、要求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学标准分析是信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其他环节的重要依据。
(二)学习者分析
#p#分页标题#e#
掌握学生的学业基础、信息化素养、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是做好信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学习者分析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子目标的达成度、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助学者支持的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己的学习规律,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活动记录,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及学习者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三)学习目标设计
教与学需要目标指引,专业与学科的学习目标由总体学习目标、阶段性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组成。
01阶段性学习目标设计
教师依据教学标准、岗位要求、学习者分析确定课程总体和阶段性学习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阶段性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拓展,形成一系列的子目标。阶段性学习目标应从基本、拓展和创新三个层面设计,针对学业基础弱、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把阶段性学习目标中的基本要求,细化为每个项目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勇于创新,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在课程总体和阶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和自身的特点设立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02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和基本的单元,每个阶段性学习目标都是在一系列课堂教学目标指引下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了学生应该达成的状态和努力方向,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注重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1)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可期、可测、可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上,而且其陈述必须明确、具体。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具体要求应阐述清晰、难易适度、可测可评,重点设定和难点判断要切合学情、有据、准确,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学生、教师、教学辅助人员传达教学意图,使教学活动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
(2)课堂教学目标应全面、合理、可行。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贯彻以情感为动力、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养成,从学生情感的激发、素质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创新意识的培育、知识与能力的达成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仅关注班级整体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更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天赋与特长,使教学目标有效指引学生发展。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
信息化教学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学情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合理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
01教学模式要符合教学的目的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项技能训练或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认知汽车发动机概念,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需要应用视频、动画、思维导图等,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支持学生探索式的研究型学习;又如,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技术,需要应用仿真、VR(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02教学模式要切合学习的内容
#p#分页标题#e#
职业院校的专业和学科数量多、差异性大,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按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如数控加工技术、工程钻探技术等工程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创设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把真实工程项目虚拟化,让学生在仿真项目中熟悉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再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生产能力和职业素养;又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比较复杂、抽象,学生需要借助动画、仿真、协同实验等信息技术,经过分析、思考、建构才能理解各要素及变量间的内在关系。
03教学模式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基础和信息化素养。如中职低年级学生信息检索、分析、判别、归纳、总结能力弱,应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过程性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记录的分析与利用,减少学生自评、互评的权重,不宜让学生在完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针对有信息化学习经验且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的学生,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数字资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以学生自导性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04教学模式要切合学校的实际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软硬环境支持。如学校的教室和实训场所没有建成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师生、生生间的学习终端不能有效通信,学生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就很难有效开展;再如学校缺乏基于大数据(学习成绩、学习轨迹、能力评估)的学习者能力取向分析、评估与服务机制,信息化学习平台不能及时分析出学习者间的特征,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因此,只有切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五)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与问题是信息化教学的载体,“任务”应来源于生活或工作实践,适应行业企业技术新发展,有机融合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等教育元素,与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信息化环境、学生的专业及经验相适应。可结合学习者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设置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情感与态度,有针对性提出问题,“问题”应是真实的、积极的,要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学习情境设计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应用信息技术、数据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例如:创设“故事情境”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尽可能多地调动学习者的视听觉感官,使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渴求;针对学习者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迸发探求欲望,感悟学以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模拟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和工作环境,伴有生动情境刺激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转变为集多种感官于一体愉快体验。
(七)学习过程设计
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教学模式后,需要对学习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课前,教师预设资源、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主动探索问题,借助分析工具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容易感到疑惑的知识和不易掌握的技能进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在完成预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与创新。课后,师生共同对知识和技能学习进行小结和反思,共同建立基础性、提高性、挑战性等多种拓展资源和拓展活动。
(八)学习资源设计
#p#分页标题#e#
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支持。2020年,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丰富的数字资源为职业学校信息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职业院校多与区域内的企业合作,专业对接企业的具体岗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更新快、针对性强,因此职业院校学习资源的设计,既要吸纳教育界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优质数字资源,又要切合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把资源生成、加工与学习过程融合,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再生创新。
(九)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和数字资源协作学习的空间,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职业教育注重“做中学、做中教”,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学习环境的设计要切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习空间(如物理空间、网络环境、座位布局),信息技术(如资源获取、内容呈现、交互工具等)和教学方法(如情景创设、学习活动等)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智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十)学习评价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测试、作业、自评、互评、投票等环节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结论性评价,也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物联网技术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情态形成指导性评价。
01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信息化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从而高效达成学习目标。职业院校的教设目标一般涵盖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应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职业情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诸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的量规应是“立体全方位”“交叉可校验”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例如,职业素养的评价,可以在工艺要求、设备摆放、场地卫生、耗材节约等方面设立评价指标,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获取多元评价信息,再利用信息技术对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和校验,挖掘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问题,形成学生职业素养达成度阶段性评价,并提出职业素养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02学习过程性评价
对于学习者而言,好的评价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得到有效的服务。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客观、有效记录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如访问数字资源的情况(阅读次数、停留时间等),访问URL情况(类型、相关度等),专题论坛参与度,互动评价的有效度等。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记录建立过程性评价量规,应用活动报表、任务进度、数字勋章、学习行为跟踪、交互行为关系分析等信息化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所处情境的数据进行的测量、收集、分析后形成评价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选择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方法、路径和支持服务,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塑造严谨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十一)评价修订
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由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分析开始,各个环节循序推进相辅相成。例如,通过分析教学标准,把教学标准的规范性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后,学情分析就有了参考系,在学情分析时,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标准分析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修订完善;完成标准分析和学情分析后,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就有了依据,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能要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要利用上一个环节的信息,也要对上一个环节进行评价与修订,从而使各个环节在动态、循环中完善优化。